做时间的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本质上是“谋定而后动”的一种体现。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是不会去思考的,只会机械地执行指令,或者被沉重的劳动消耗光了所有的精力,而没办法去做有效的思考。
很遗憾现实是——大多数劳动回报率低的工作都是这样的。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认知无法得到有效的迭代,而一旦认知无法及时升级,作为个体完全有可能成为“被割的韭菜”。

— 1 —
长期主义
你会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不再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而是逐渐变得投机取巧,逐渐变得短视?
会不会因为一直看不到希望,就不再严格要求自己,而是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放弃已有的努力和积累,转而投入其他方向?
— 2 —
滞后效应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绝对的“正确”,但是这个“正确”太难,以至于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实现,那这个“正确”本身是否是真的正确,也是要打个问号的。
虽然前景不错但若过程曲折,因为缺少多巴胺的缘故,除非极其笃定的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换方向或者放弃,那么这个转变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事,就取决于个人认知。
有哪些“难而正确的事”?
身材管理;
积累经验、资源;
戒掉不良嗜好;
持续学习...
— 3 —
结语
人们普遍认同“趋利避害”这个行为主旨,其中的“利”为何物,致使“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而根本原因也许并非对“利”的不同理解,而是由于每个人独特的“三观”,所延伸的对“时间周期”的不同主张,例如:
有的人,选择“活在当下”的时间周期,便侧重于“天”的周期,面对“利”的时候,那么“当面翻脸”便实属必然...
而有的人,选择“月”为时间周期,面对“利”的时候,那么便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选择“年”为时间周期的时候,那么“春耕秋收”是必然,深刻地懂得每一锄头都不会白费的道理...
而选择“一生”为时间周期的时候,那么就更在意自己能“活出什么样的自己”,人生起伏再正常不过。对自己的“内心”有一个交代,所谓的活出“问心无愧”,无须法律法规,而道德就会约束了他自己...
若选择“累世”为时间周期的时候,那么也许就更在意自己“灵魂的归处”,财富方面也许“够用就好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被那么多的欲望“捆绑着”,完全没必要...
所以我想,每个人对“时间周期”的理解仁者见仁,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没有对错或高低贵贱的区别,都值得去尊重...
新年伊始,希望认同和支持“1000修心笔记”的朋友们,都能与“时间交朋友”,找到适合自己的 —— 时间周期...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想法,经历和理解各有不同,见仁见智。目的就是希望能为我们大家各自的“自我进化”过程中提供一些线索,若有认同不胜荣幸,若不认同哈哈一笑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