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漆黑的子弹》谈谈“病毒恐慌”与“巫女抉择”

2020-01-06 17:32 作者:探索二次元的老萌新  | 我要投稿

最近刷b站的视频,看了一期华师大教授潘妮妮的演讲,有感而发,产生了一些想法,本想想找个切入点跟大家分享。正好紫电老贼的这部作品给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因此也没必要独立开一个专题去论述,就结合作品进行想法的论述吧。


              

                          病毒恐慌

一、前言

病毒恐慌,这个名词我们实际并不陌生。在病毒流行的时候,大家应该知道当时很多人都戴上了口罩。很多地方人们人心惶惶。病毒,就像无形的死神一样,笼罩在钢铁森林中,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

《漆黑的子弹》里,也存在这样的一种恐怖病毒:原肠动物。被感染的生物会在短时间内突变,并将感染者的DNA与其它动物的DNA混合,变成恐怖凶残的怪物,进而继续进行传播。而像是蓝原延珠这样的“被诅咒的孩子”则是母亲怀孕期摄入原肠动物病毒导致病毒在胎儿体内积累所产下的孩子,具有一定原肠动物的能力,但有被病毒吞噬的可能性,所以有一些成为了起始者(战斗者),但是更多的人被赶到了城市外围。

被诅咒的孩子

我发现了这里面的一个现象,就是无论这部动画中的管理者,即圣天子如何希望寻找到“被诅咒的孩子”(携带病毒者)与“被掠夺的世代”(目睹过病毒恐怖的普通人)共存的方式,普通人对于感染者的歧视,恐惧甚至屠杀的现象没有任何改变。弹幕里很多人都很愤慨,感觉人类偏激过度;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的话,这里面确实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一是人类为什么如此恐慌?二是为什么人类不能够与携带者共处?下面对这两个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电视上的圣天子

二、人类为什么如此恐慌?

人类是群居动物,没有人会脱离社会生存。正因如此,我们劳动创造价值,会利用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个人无法办到的事情。利用这样的一种手段,人类渐渐的改造着,征服着自然。但是这样的“生产分工化”,也使得我们对于劳动的概念没有办法全局化。也就是说作为个体的一个个人,没有办法对于社会与时代有一个准确的,及时的掌握与把控。再这样的一个社会“黑匣子”中,作为人的一个个体,在本质上,我们是迷茫的,“饥不择食”的我们,发展方向更多是社会所“给予”我们的方向(高考,考研,出国,甚至是工作晋升,结婚成家等等),因为在迷茫的状况下,我们只能利用前人“成功”的经验去发展自我,而取得了成功之后便成为了其他人的“榜样”,进而多数人模仿,也造就了更多的成功,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就变成了真正的成功途径,被人所接受。这样的过程,可以被称作“羊群效应”,用俗话讲,就是随大流。

我们的迷茫就跟这只猫一样

这样的效应,有时却成为恐慌能够产生的绝对动力。如果有人见过了某种事物而造成了恐慌,而其他人因为对事物的全貌没有准确的理解,仅仅是利用他人的经验去判断未知的事物,自然会将他人的经验与情绪“继承”而来,造成恶性循环,进而产生恐慌的社会心态。同时由于不是第一手的认识,个体的人会对从他人经验而来的认识感到不安与怀疑,因此部分人会用反复的方法(对于部分“谣言”的多次肯定或者自己去传播这样的认识,利用他人的肯定让自己心安)去肯定自己的认识,但这样必然会加剧恐慌的社会心态。

怪物与恐慌

病毒恐慌也是如此,在《漆黑的子弹》中,我们随处可见警察虐杀“被诅咒的孩子”的现象,有些孩子甚至并没有对人类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人类仍然剥夺了她们的生命。实际上这便是“病毒恐慌”的体现,警察们可能经历过被病毒支配过的恐惧时期,有些人对病毒有着PTSD的症状。即使知道这样“被诅咒的孩子”是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但对于“被诅咒的孩子”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己的感性认识期间,将前人的“经验”(原肠动物是危险的)与自己的感性认识(没有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一种恐慌的心态,也就是对原肠动物的恐惧。但这样的认识毕竟不够深入,不是理性认识,自然会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因此这些人就利用不断的“虐杀”去肯定、佐证、加强自己想法的正确性,这也是“被诅咒的孩子”被人类虐杀悲剧的来源。

被人们杀害的孩子

三、为什么人类不能够与携带者共处?

那我们做一个假设,现在我们进入到《漆黑的子弹》的世界中,当你生活的地方有着像是这样可爱的小姑娘,你会接纳么?

你可以接纳她么,即使身上携带病毒

结果显然不能,即使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也就是问题的所在,一个模糊的认识,即使拥有理性的思考能力,也不能够确保判断的正误,这也是恐慌意识的主观来源。这种意识常常与“羊群效应”造成的客观来源同时存在,共同造成社会的恐慌心态。而这样的主观造成的恐惧,是不分人与人的特征,是共同存在的感受。只要无法掌握全部的信息,这种恐惧就会一直存在。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我们害怕着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并且对于这些事物,我们大多是保持着悲观的态度,对其进行排斥,甚至逐出我们的人类世界。在《漆黑的子弹》中,边缘化的、在外周区的被诅咒的孩子正是这一种现象的体现。

里见莲太郎第一次见缇娜·斯普朗特

像是蓝原延珠,缇娜·斯普朗特这样的起始者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最少有像里见莲太郎这样的人去理解她们,能够真正拥有对于这一类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够将心比心,用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态度”的方式去对待她们。从这个角度上说,圣天子的想法是可以得以实现的。“被诅咒的孩子”与“被掠夺的世代”通过对于彼此间的深入了解,对事物能有清晰的把握与理解,打破“心之壁”的阻挡,进而能够做到共处的状态。在这一点上,《苍穹的法芙娜》中人类与菲斯特姆的关系,《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末日三问)中的人类与妖精少女的关系,常常将“沟通”这一主题作为剧情的发展的推力,从而引导出较为完好的结果(这里补充一下,“沟通”作为主旨的作品可以出现在很多的题材作品中,小到人际情感,大到战争和平,都可以涉及)。因此恐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了解。

《末日三问》里的珂朵莉的双重性

四、病毒恐慌不可怕

从《漆黑的子弹》的故事中,告诫了我们对于陌生事物,要有思辨的能力,要学会深入的去了解事物本身,要学会分辨出且要相信正确的理性认识与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现状,这样才能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来源全面遏制恐慌。正如我前面所说,恐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本身,假如《漆黑的子弹》中的双方能够互相理解的话,外周区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也不至于死的不明不白,不希望这样的悲剧会在现实中再次重演,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


                         巫女抉择

一、前言

从观看的华师大教授潘妮妮的年终演讲,可以看出潘教授着手是从动画里去探究关于巫女、神道教与日本社会之间联系,从而得出了巫女形象的变迁能够反映日本社会的变迁,同时担忧这样的思维改变是否会成为一些负面思想与负面道德的温床。当然我们这次要谈论的关注点并不是说社会某某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过于宽泛了,且与这部动画没太大关系,既然是漫谈就要谈谈动画本身。因此我们就从标题“巫女抉择”,结合《漆黑的子弹》去来说说这一有趣的现象。

二、何为巫女?

巫女,首先有两点,一是巫,二是女。巫,从“工”从“人”,“工”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加上“人”,就是通达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也就是说巫本身就是神与人联系的媒介。在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繁荣时期,女人地位高于男人,自然这样的“神人相通”的能力必然由女性所掌管。这样巫女也就顺势诞生了,她寄托着人类想要用非自然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犬夜叉》桔梗

巫女作为神社中通达天地的人,必然也要承载这样的意义。但由于父系社会的降临,人权被不断加强,神权被不断削弱(尤为到科学进步的时期,科学取代了神学,而神学的落后部分甚至成为了科学的对立面,例如进化论的发展),因此巫女也被注入了“邪恶”的基因,在西方作品《白雪公主》中,施恶魔法的继母类似看成巫婆,而在东方作品《火之鸟》中,在手冢治虫的笔下,巫女也是邪恶的一方。但在日本的文化与社会特征中,巫女,尤其是神道教的巫女,却体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对于巫女神力等迷信的方面被扬弃,但另一方面,在潜意识方面,又希望巫女能用这样的神力去通达天地为个人与社会创造奇迹。在这一点上,动画电影《天气之子》很好的说明了人类的这一种矛盾的思维。

《天气之子》中天野阳菜的抉择

在我看来,《漆黑的子弹》中的像是蓝原延珠,缇娜·斯普朗特这样的起始者也可以类似看作是一类“巫女”,她们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犹如“上天赐予”的一般,人类无法完全复制。为了人类的安全与幸福,她们要通过战斗去实现自身的意义。这样的“巫女”很多很多,大多的“魔法少女”系列,“世界系”系列,往往不缺乏这样的“巫女”的形象。但这样的“奇迹”的获取往往是超出实践与事物发展程度的状态,因此大多数这样的“奇迹”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却往往由“巫女”本身去承担它。估计大家应该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吧:蓝原延珠在太平间,“探望”被消灭的外周区的朋友伙伴时那种无助,愤慨又无奈的哭泣。这个就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秩序正义”所造成的悲剧,最后却由蓝原延珠一人去承担。这是巫女的悲剧,同时也是巫女的宿命。

前与后

前与后

三、世界不需要无谓的奇迹,也不需要巫女

巫女的存在,是人类自私的表现。我有幸曾在某个私人博物馆里看过藏族唐卡类的藏品。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这次所观看的,是一“幅”珍贵的唐卡,在这“幅”唐卡的身上,有着无数的咒文,听讲解所说,这些都是祈福的文字。但是,最令我震惊的是,这“幅”唐卡却是用人的器官所作,居然是一套少女的皮?!

看介绍就好了,图就不放了

我记得当时我母亲对于这个藏品最犀利的评价是:为什么那个头儿不献身去偏偏让少女去献身!

确实,这就是荒谬的本身。我们为什么要把奇迹背负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呢?“巫女们”也是人,“神力”仅仅是她们奋斗的成果,而这成果的好与坏却成为了“巫女们”道德标尺,最终,社会只会看见奇迹的发生却忽视了她们的奋斗意义,而“巫女们”会被社会所遗忘。在《漆黑的子弹》中,这些真正抗击在第一线的功臣,这些起始者们却被当做“工具”被使用,而没有工作价值之后就被随意抛弃,甚至消灭。在这一点上,这甚至是比三角贸易的压榨更加恐怖的黑暗,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是不可以所饶恕的思想与行为。

忧郁的蓝原延珠

因此,这世界上不需要巫女们造就的奇迹,奇迹要靠人们共同创造。

四、奇迹靠双手跟团结获得

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双手奋斗得来的。想要成就美好,就要学会奋斗,就要学会团结。实现奇迹并不难,我们在《寒蝉鸣泣之时》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翻盘获得一个好的结局,即使是古手梨花的无限献祭也无济于事,只有伙伴间的团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靠着奋勇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在《极黑的布伦希尔德》(动画版)中,改变魔法使自己命运的不是什么“神力”也不是什么“其他的机遇”,而就是她们自己的觉醒,对于命运的反抗,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寒蝉鸣泣之时》:奇迹要产生,一个也不能少

在《漆黑的子弹》中,第三次关东会战的胜利,既不是单独靠着起始者取得的胜利,也不是靠着促进者或者什么巨石碑取得的胜利,而是靠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甚至于亦敌亦友的蛭子影胤的协助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就是所谓的奇迹,而奇迹正是靠着双手,靠着团结最终才会获得的结果。

共同的努力

所以,巫女的存在作为抉择,请让我们选择NO。因为我们相信,我们靠自己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而如果不能够明白这一道理的话,一味地期望着“神力”与“奇迹”的话,不仅仅会给很多像巫女一样真正战斗的人带来伤害,而且由于对于事物发展理解的扭曲,进而会使得思想与道德走向激进。这也就是潘教授最为担心的地方。我们读一遍日本的现实题材的动画作品,有多少作品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靠着“神力”,靠着“奇迹”走向了美好的结局?(像是《魔法少女小圆》、《EVA》甚至于《天气之子》 都是最终以奇迹作为了解决的方案)。

《魔法少女小圆》:成神的鹿目圆

这里一方面体现出日本的社会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在许多动画作品中已经开始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思辨与批判,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日本社会对于这些社会矛盾仍然没有十分合理的方式进行化解,而日本的宗教(神道教)思想较为深入人心,许多人利用宗教的思想安慰自己而逃避矛盾(实际上跟御宅族逃避社会压力一样,只不过这个更加普遍性),这样是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而同时随着矛盾长期不能得到解决,进而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激化,这样的问题将会愈加严重。作为宗教特色的“巫女”形象,会随着社会的负面发展重新在文化作品中频繁出现。从新番的角度上说,《魔法少女小圆外传》《索玛丽与森林之神》,或者是之前上映的重制版《恶魔人》(可将恶魔人看作为性转的“巫女”)等作品会渐渐受欢迎起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画作品的发展趋势。

新番《索玛丽与森林之神》

五、动画评价

最终,在我看来,《漆黑的子弹》算作是一部较为完整且能够正确反映日本社会担忧与矛盾的轻小说作品,符合近期动画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同时在人物方面的刻画也十分深刻生动,有着独立的灵魂与形象,很多人物也深受读者与观众的喜爱,可以算作是一部较为优秀的轻小说及动画作品。在动画作品中,我对于op的印象十分深刻,这要归功于fripSide的精彩曲目编排。在声优方面,童星出身的黑泽朋世配音的能力十分惊艳,其他声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动画制作中,在有限的经费下做出了比较好的效果。而音乐制作是制作过《EVA》的作曲家鹭巢诗郎,个人觉得作曲家风格有些抢动画的风头,有时的配乐会跳戏到《EVA》的使徒来袭的现场中。

可爱的少女们


从《漆黑的子弹》谈谈“病毒恐慌”与“巫女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