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2023年北京体育中考改为合格性考试
首先,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我很不理解北京教委为什么又要将本次的体育中考改为参与即满分的模式。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此的一些想法。(后期会包含极强的主观情绪)
被坑了:
首先就是感觉三年的努力白费了,三年来练习的汗水和手上的茧子好像在嘲笑我的一厢情愿。我为之奋斗努力了三年的满分目标,只为证明一下自己并弥补与超级学霸之间的成绩差距的体考成为了一个“有跟没有”一个样的东西,这种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受是只属于那些真真正正为此流了汗水的人的,而教委这“一刀切”的做法无非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否定,将我们与那些“不努力”的人划为一类。
较大受益者是谁?(指正常满分和极为接近满分之外的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为此欢呼雀跃,而这些人的成分,我可以简单讲一讲。
第一类是那些在三年中的体育课上一直摆烂当幽灵的人,他们不会主动自发的找老师解决练习上问题,他们不会认真对待甚至参与任何一次测试,他们不会有任何“我想好好练,我想满分”的想法,他们不愿意流下哪怕一丝汗水。他们只会在老师严防死守的情况下才会迈开他们尊贵的双腿,跑出一个小学生都能跑出来的成绩。对于他们来讲体育可有可无,一般成绩也都较差。这些人较为稀少,但是是本次改变最大获益者。
第二类是那些体育课上了好像又没上的人,他们会完成老师的每个任务,但都是以最低标准完成,抄近道,系鞋带偷圈,降速偷圈,装肚子疼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想尽办法在不被老师责罚的情况下做到“利益最大化”。这些人一年下来的练习效果甚至不如假期里一周苦练的成绩。这种人数量极为众多,也是获益者。
第三类是那些头脑或许发达但四肢简单的“学霸”们。他们将中考的希望寄托于学习成绩,他们将大量的课外时间献祭给了课外课和作业题,成为“城市做题家”的同时可能看不上我们这些体育练习得好的人,觉得我们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些人的数量极为众多,也是本次改变最大的受益群体。
注:以上三类会有部分重叠,希望谅解,如有其它分类,评论区留言。
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出现的人,
当这些人最后的体育成绩和我们这些正常满分和极为接近满分的人的成绩画上等号时,我只感觉侮辱,我不想跟这帮子人平起平坐。
请勿对号入座,如果觉得和自己经历太像,那说的就是你。
体育中考的意义何在?
体育中考的初衷本是呼吁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所以他定下的满分标准并不高(这是实话),是只要你在这三年里持续坚持满分标准练习就都可以达到的(甚至不用3年),但这项“并不高”标准和三年疫情的助攻却成为了巨量在体育这一项目折戟的人的借口:又说报体育课外班压力太大的,有说练体育损伤健康的,有说疫情在家运动不了的,有生病后体质下降的......众说纷纭,但这些都是什么——bullshit,体育练不了就去报免体拿28分走人,菜鸡还非得惦记这那12分,不想练又想空手套白狼怎么办?就去施压,然后能,给我们回应了,压力之下成合格性考试了,满意了吧?就这个体考,你但凡是降低满分标准我都认了,结果整了个马奇诺防线出来,搁这儿恶心谁呢?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连续两届合格性考试只会让后面的学生体考满分多一条除刻苦练习外的捷径——指望教委改成合格性考试。
5月份考试,去年12月解得封,接近半年的时间里你每天抽30分中跑一个1000或800,练20个引体或70个仰卧起坐,这半年土鸡都能变凤凰,体育从有基础到接近满分甚至满分有什么难的。就这几天不就百日誓师吗,告诉我们三个月创造一个奇迹你就没问题,半年多在拿12分你就不行了,就是懒不想练是吧?抗议不想考是吧?那为什么让你拿起笔挑灯苦读你就不反对了?说到底还是对体育不够重视,还是自己体育太废,还是打心眼里认为体育只是个附属学科。如果结果真是这样,那以后体育中考的地位更会伴随着两次合格性考试而跌落,体育中考也则名存实亡,成为一道马奇诺防线罢了。
那些说我酸的,请注意,我体育学习两开花。
小结:
教委继续骚操作,搞这些破事,将体育不重视,拿着仅有的40分还被架空水准,侮辱我们为此努力奋斗的人,我就敢说:“这摊子啊,迟早要黄。”
注:如有异议,欢迎评论区讨论,请勿人身攻击,小心被fre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