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冷战的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具体原因
①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发生变化,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实力的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
③美国在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冷战政策的提出
①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长电报”:遏制理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了冷战序幕。
4、冷战的表现

5、两极格局:(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认识: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冷战的特征
①美苏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②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③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④持续进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⑤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美苏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
②美苏两国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③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1)西方阵营的分化
①西欧: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欧共体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
(2)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
(3)西欧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
(4)二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2)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
(3)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3)中国复兴: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1961.9.1,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1)70年代末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美苏关系走向缓和(1985年以后)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和1991年,美苏两国签署《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中苏关系: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3、两极格局的瓦解
(1)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国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沉重的军备竞赛负担、维持东欧势力范围的高昂经济代价等大大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激化国内矛盾。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