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罗生门》《蜘蛛糸》《奉教人之死》为例,简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
1.芥川龙之介简介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小说家。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地狱变》《橘子》《蜘蛛糸》及《秋》等。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等。鲁迅曾经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芥川的写作风格对鲁迅产生了颇深的影响。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
芥川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现在日本国内短篇小说的最高大赏就被冠以“芥川赏”之名,直接影响了诸如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一批作家。
芥川的作品风格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
前期的作品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取材于日本封建王朝的故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变》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对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进行了抨击。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故事,如《烟草和魔鬼》、《奉教人之死》、《南京的基督》等。Ps:《南京的基督》很特殊,它取材于作家谷崎润一郎《秦淮一夜》,同时也是描述中国近代的民间故事。
③描述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例如《大石内藏助的一日》。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舞会》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等。《杜子春》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唐人传奇》。
到了后期,十月革命导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龙之介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嘲讽侵华战争陆相乃木希典的《将军》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和《三个宝》。《河童》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描述了作者生前颓唐、堕落、绝望无助的思想状态。
但是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一直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对于人性的揭露。接下里我们将借《罗生门》和《蜘蛛糸》《奉教人之死》这三篇来简要解释一下。
2.《罗生门》
《罗生门》创作于1915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要注意的是,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虽然场景设计是采用小说《罗生门》里的环境,但故事内容却是讲的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竹林中》。《竹林中》讲了一个发生在竹林之中的凶杀案,抓捕的捕快、目击者、凶手、死者妻子、死者家人甚至死者自己的口供都不一样,互相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罗生门”如今也成为一个词语,用来形容事件中的人自说自话,扑朔迷离。
《罗生门》的故事讲了在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着激烈的挣扎。他一方面担心自己没法生存,另一方面有存有作为武士的自尊,不愿意去做苟且犯罪之事。这时正巧走到堆满饿殍死尸的城楼,也就是罗生门。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拔出木刀冲上去压制了老妇,大骂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妇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头套卖钱谋生罢了。她说“这个尸体的主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她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什么,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那就没有什么事是值得顾及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妇的衣服逃走了,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了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罗生门位于都城正中,它既是城内与城外,中心与周边的划分空间,又是秩序与混乱,善与恶,生与死,正义与非正义完全对立的分界线。什么道德,什么底线,为了生存,拔死人头上的头发、扒别人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都是合理的,把对人性的困惑转化为了对人性的自我改变。
【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这便是文章中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这种笔法就像艾伦·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坡在我们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从武士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的纠结,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我们完全感觉不到芥川龙之介的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如果全文中家将思想由此及彼的变化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阴森。那么结局中家将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则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顶点。
小说最后老妪的绝望,黑暗环境的烘托,武士的离去,如此阴森、潮湿、凋零、残酷败落景象的罗生门,其实就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写照,是他无法诉说的苦闷,也是在倾泻自己内心的迷茫与不安。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灵又要在何处找得到栖息之处呢?
同时,芥川龙之介也抛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也依然深刻的问题:在生存面前,一切的道德与人性的善是否还具有其意义,是否还值得称颂。芥川龙之介自己在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直到后来,他终于在《蜘蛛糸》与《奉教人之死》之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3.《蜘蛛糸》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故事的内容:《蜘蛛糸》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健陀多的作恶多端的大盗,他平日里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做过的唯一一件善举就是放生过一只小蜘蛛。就是这么一个罪大恶极的大盗,死后坠入血池,受尽各种折磨和苦难。某日,佛世尊在极乐世界的莲池边散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并认出了他。想到他曾救过小蜘蛛,顿时心生怜悯,便放下一条坚细如钢丝的蜘蛛丝,一直伸展到辽远无涯的阿鼻地狱,让他沿着这根蜘蛛糸爬上极乐世界。当键陀多发现这根救命的蜘蛛丝之后,欣喜若狂,可就在他中途喘气歇息的时候,突然发现其他的罪人也发现了蜘蛛丝,数不清的罪人们都顺着蜘蛛丝向上爬。看到这一幕,键陀多担心这些人会把蛛丝拉断,于是对后面顺着蜘蛛丝往上爬的人们暴喝一声:“嘿,你们这帮罪人,这根蛛丝可是咱家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这时,蜘蛛丝瞬间断裂,键陀多又一次坠入无边无际痛苦的深渊。
我们在《罗生门》里提到过,如果说《罗生门》里的武士正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化身,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利己恶行开脱,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而在《蜘蛛糸》之中,从键陀多发现其他罪人们也都纷纷爬上了蜘蛛丝,对他们大喊的话语中就可以看出,由于键陀多的利己主义他将自己与其他罪人区分对待了。他自己明明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人,可是面对重生希望的时候,却对着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们大喊罪人。此时此刻,在键陀多完全忘记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面对着这难得被救赎的机会,他人性中利己主义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键陀多自私地认为只有自己是应该获救的,其他的罪人是罪有应得,不应该被救赎,谁都不能跟他抢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生存机会的面前,键陀多人性上的自私面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正因为这份利己主义的私心,让健陀多再一次堕入了无间地狱,是他自己的利己害了自己。
键陀多虽然是个大恶之人,但是这样的大恶之人偶尔也会动恻隐之心,心存善念,正如同他放过了那只小蜘蛛一样。佛世尊看到这一幕都心生怜悯,愿意给他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情节向世人展示他内心对人性善良面的追求及渴望。芥川龙之介曾经是相信人性的善良面的,所以他在《蜘蛛糸》里设定了这样一段情节。但是键陀多没有慈悲之心,他的自私,利己主义又使得他再一次的坠入地狱,再一次痛苦的轮回。通过这段情节,可以感受到芥川龙之介对人性丑陋面,对人类的利己主义的一种否定以及深深的绝望。看似键陀多剪断的是蜘蛛丝,其实他剪断的是自己的怜悯之心,是人性的善良面。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之心,再次跌入地狱也是应该的,是他自己再一次将自己送入了痛苦的深渊,他自己亲手剪断了获得新生的机会。
蛛丝是他做过的善,蛛丝上挂的恶人是他做过的恶。地狱业火中那细得几不可见的蛛丝,就像他攀附在自己人性中几不可见的善,走在刀尖上一般。但善并非纤弱的。从极乐世界高高下放穿过18层地狱承载了如此多恶的蛛丝依旧坚挺,其实便证明了蛛丝足矣让健陀多和那些恶人一同到达极乐世界。然而对这一丝善的追求并非是犍陀多自己通过反省唤醒的。而是佛陀施舍的。所以当他对自己人性中的善良的一面产生了质疑和否定,那么他人性中的恶便足以把他拖入十八层地狱,一如他生前作恶时的那样。
4.《奉教人之死》
如果说《蜘蛛糸》痛斥了人性的恶,那么《奉教人之死》就是对人性当中善的颂歌。
《奉教人之死》讲述了一个被教堂收留的叫做罗连的少年,被诬陷与伞铺家的女儿偷情并令其怀上身孕,导致罗连被从教堂中赶了出去,沦为乞丐,甚至被自己的连襟熙梅旺所鄙夷。后一日伞铺起火,眼看那个“罗连偷情所生”的孩子即将亡于大火,衣衫褴褛的罗连猛然冲入火场,将孩子从火场中抛了出来,自己却被烧至奄奄一息。当罗连昔日朝夕相处的教徒们把他的尸体带回教堂时,却惊讶的发现烧烂的衣服下面是女性的身体,原来罗连一直是女子身。最后在人们的注视下,罗连因为他人性中最辉煌的善而献出了生命。
小说的表层含义其实比较清楚,罗连教徒的身份、来历,都顺理成章地造就了故事的结尾,也确实在她的身上能够看出人性的光辉,一是宁愿忍受冤屈;二是不计前嫌。而她身为女子的身份更是为这两处钉上了事实的钉子,铁板钉钉的含冤、做出常人无法做到的壮举,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了,但这样的话未免也太俗套了。
我们细究起来,会发现细节之处仍然动人。
一是对于伞女污蔑的原因的思考。伞女的怀孕无疑是故事开始转折的地方,从前可看出伞女对罗连的痴迷,但是遭受拒绝后,便企图通过怀孕来报复,文中提到:
【后此不久,又传伞铺女身怀六甲,且自白于乃父,谓腹中胎儿乃罗连之裔】
【妾私恋罗连如,奈其信心坚笃,凛然峻拒,私心怨愤……】
其实从这两段可看出,伞铺女爱而不得,遂生此举,用来报复。但罗连不忍揭穿伞铺女子的污蔑,反而替她揽下了一切的骂名,流落街头。光这一点已经可以称为“至仁”了。
二是罗连在最后为了拯救一个毁了自己一切的他素不相识的孩儿,慨然赴死,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所谓的“杀生证道”。如果说前面为了伞铺女子揽下一切骂名,仅仅是“至仁”情况来说,冲入火场救人这一行为,无疑就是“至圣”了。
芥川龙之介借《奉教人之死》的故事高歌人性之中的温柔与善良,把罗连的极善与健陀多的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这里,芥川龙之介终于完美地回答了当初在《罗生门》里提出来的那个问题:面对生存的困境时,我们仍然要鄙夷健陀多之人的利己、不择手段、恶贯满盈,仍然要讴歌罗连之人的慷慨、善良、温柔。而这,恰恰才是我们对于我们人性的,最根本的剖析与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楼适夷先生翻译的《奉教人之死》的结尾写得很精彩,放在这里,供诸位品读:
【此女生平,所知仅此,他无所闻,然此何事哉。夫人生之尊严,实已极于此刹那之铭感,无物可与之匹俦矣。世途茫茫如夜海,一波崛起,触新月之明光,苟不然者,又乌足以道生命之意义。故知罗连若之最后,亦足以知罗连着之一生矣!】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