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那些馆里的古乐器都咋样了?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最近,一部自媒体博主自制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络上爆火出圈,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短剧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幻化成人的“玉壶精”(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出逃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国记者张永安,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

于是,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在了大英博物馆中那些制造精美、历史悠久的古乐器上,来了解一下它们的身世与故事。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古乐器
首先,我们先来走进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古乐器。
在33号中国馆中,有一件高55厘米,重33.5公斤的青铜钟——镈钟。镈钟,即铸刻有花纹图案的钟。这件镈钟制作于公元前5世纪东周时期,来自中国山西省侯马市。

如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件镈钟制作非常精美,钟身铸有包括饕餮面孔、巨大鳞片龙以及龙吞燕等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

镈钟最早出现在商朝末年,东周时非常盛行,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用作宫廷奏乐。
按史籍记载,镈钟应该是在宫廷雅乐中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贵族们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用槌击打发出声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的青铜制造技术和艺术程度都在世界遥遥领先,西方直到一千年后才制造出类似大小的钟。
这件镈钟不是考古出土,也没有铭文,不知转手多少次最终被贩卖至海外,是考古学家根据它的纹饰图案与风格找到了它的来历,最终确定出处为山西侯马。它的前收藏者是一名比利时收藏家,1965年,大英博物馆从索斯比拍卖行购得此藏品。
33号馆里还有一件打击乐器,是同样用青铜铸造的淳于钟。
淳于钟不是普通的打击乐器,而是军乐器,最早起源于东周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是古代巴人在战斗时用来振奋军心的乐器。淳于钟也是平口,形状像钟,但却是上粗下细,顶部有钮,可供悬挂。

大英博物馆这件淳于钟高47厘米,制作于公元1世纪。顶部的钮为白虎造型,是古代巴人崇拜的精神象征。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内,还有一件珍贵的来自中国清朝时期的吹管乐器——清德化白釉瓷箫。

这件瓷箫来自盛产白瓷的福建德化。这里生产的白瓷胎体细密洁白,釉色泛青或成乳白色。因为胎釉中含铁量相对较低,因此釉色光润明亮,白如凝脂。
瓷箫的口部特别刻有汉字“清”,意为纯净。
德化瓷箫造型秀丽精巧,釉质莹润洁白,与此同时,还能吹奏出优美的旋律。制造瓷箫工艺较复杂,不仅要求形同竹箫而且要求音质纯正。因此在明清时,德化瓷箫都属于是非常名贵的乐器。
日本长崎也曾出土了德化瓷箫,证明这类名贵乐器也曾随着文化交流走向世界。

另一件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值得关注的中国民族乐器,是这件来自18-19世纪中国西藏的铜鎏金法螺。

▲铜鎏金法螺,西藏,18至19世纪
海螺被用于乐器吹奏由来已久,在古代,被称为“贝、蠡”,是一种振气鸣类乐器。而海螺用于佛教法器的历史约有两千多年,用于宣传教义,为人们祈祷和平安谧。
藏传佛教中的法螺又分为装饰和非装饰两种。装饰后的法螺用于法事活动,用于召集僧侣进行法会,外层会包裹上金银或雕刻出各种吉祥图案、镶嵌上珊瑚、绿松石之类的珠宝;非装饰的法螺一般供奉于正殿。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只法螺体型较大,由白海螺壳制作而成,吹口及护板处都以鎏金装饰并镶嵌宝石,护板上还装饰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龙,龙身镶嵌有珊瑚及多种宝石,非常绚丽华贵。
古乐器里暗藏的文化流动
除了中国民族乐器之外,大英博物馆还藏着很多诞生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古乐器,他们都蕴藏着当地鲜明的文化特色。
或许,我们听到这些古乐器的名字或看到样子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千百年后,它们经过衍化和跨地区的传播交流,逐渐成为了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乐器。
比如,这架出土于古埃及地区的凤首箜篌。

这架箜篌出土于一座古墓,据鉴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形状整体呈立式,琴身涂有精美绚烂的色彩,中间部分紧绷着五根金属琴弦。而它最特别之处在于,琴身前半部分,有一尊生动的女人头像,这被认为是古埃及王后的面颊,因此也被考古界称为凤首箜篌。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箜篌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毕竟中国古典诗句、绘画中早就有了箜篌的身影。据史料研究,箜篌是汉代时从埃及经过西域传入到中国的,并很快成为了我国古代宫廷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大英博物馆另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乐器,是这把银制里拉琴。
这件高一米、长一米的弦乐乐器,出土于伊拉克南部的乌尔皇家墓地,其琴声曾经萦绕在4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重要的庆典和仪式场合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从乌尔军旗的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到演奏里拉琴的场景。

当然,要说与吉他“血缘”更近的乐器,还得是一种来自阿拉伯的特色乐器——鲁特琴。
在大英博物馆,就收藏着一把由伊拉克巴士拉的著名制琴师法齐·穆希德(Fawzi Monshid)在1981年制作的鲁特琴。

雪松木制成的音板上,由乌木、玫瑰木和骨头构成了很多精妙的细小装饰,琴腹则由北印度玫瑰木条制成。
数百年来,鲁特琴一直是中东音乐的代名词,而当鲁特琴在欧洲流行起来后,出现了非常多的变体——吉他就是这个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

最后,再介绍一件大英博物馆内非常小众但又特别有趣的乐器——下面这头憨态可掬的小猪,你能想到它也是一件乐器吗?

这件乐器来自公元前300-600年的古塞浦路斯,同时还有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古塞浦路斯嘎嘎器。由赤陶制成,通过摇动会发出嘎嘎声响,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拨浪鼓。
嘎嘎器常常作为打击乐用来为音乐或舞蹈击打节拍,同时也用来驱散恶灵。这类乐器大多发现自儿童的坟墓,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乐器。
————
好啦,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之古乐器介绍就到这里啦。相信大家能够通过了解每一件历史上的乐器,感受到人类对音乐亘古不变的热爱与依赖,并从乐器的衍化中,感受到文化的流动与传承。
未来,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必然还会存在,愿我们都能敞开胸怀,拥抱不同文化带来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