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学的啄木鸟:教师自觉的理论回顾

2021-12-06 12:38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研究时间:2000—2021年

文献来源:CNKI

核心期刊+CSSCI,“教师”+“自觉”。

 一、引出问题

康德认为人的独特性就在于人能够为自己立法,即人的自主性(autonomy)。如今,“自主性”一词时常被人们模糊地使用,意指“放纵”、“放任”、“自私”、“自我中心”或“缺乏集体感情”。事实上,这些内涵没有一个符合康德的观点。在康德看来, “自主性”是指个体作为人,而不是物体,根据规则或原则来自由行动的能力倾向,是基于法律以及个人对于法律的认识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觉”一词兼有“自我觉悟、自我觉察,有所认识觉悟并主动去做”的含义。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看,人类的生命自觉意识萌发于雅斯贝尔斯所描述的轴心时期。苏格拉底“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与孔子“为人由己”的宣言同时开启了中西哲学的生命自觉意识,这时人类发问的方式是: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人能够做什么? 人可以希望什么? 人能够改变什么?

自觉是一种人生态度,即自我明知、自我觉解。它是一个我是谁、我想到哪里去、我是否具有去往那里的能力、我怎样去那里、我是否到了那里等一系列自我追问的过程,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反思性。[1]“现代意义上的主动没有在积极主动( acitivity) 和忙碌( busyness) 之间进行区分。这两种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可以说,这种区别就像‘异化’和‘没有异化’的活动之间那种区别一样。在异化的活动中,我并没有体验到我是自己行动的主体,我体验到的是我的活动的结果,某种与我相脱离、超乎于我之上或与我相对立的“彼岸”的东西。从根本上说,行动的不是我,而是内在或外在力量通过我来行动。我与我活动的结果相脱离。”[2]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表明了人生境界随着人们觉解程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做同样的事情,因为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便不一样。“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3]

[1] 孙美堂.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66.

[2] (美)埃里希·弗洛姆著;李穆等译. 占有还是存在.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5.01.

[3] 冯友兰著. 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05.

“认识你自己”既是哲学活动的追求,也是教育活动始终不渝的目标。

叶澜教授呼吁把培养生命自觉的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当代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其教育论述中,亦有类似的认识和表达。他说,“教育若不偏落在生命之一隅或生命的重心之外而沦为种种狭隘功利的手段,它的全副精神便只在于以施教者之‘觉’引发受教者之‘觉’、而受教育者之‘觉’又转而影响施教者之‘觉’的那个‘觉’。”[1]“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必自觉地关注( 人是什么) 这一问题,并在自己的实践中日益深化对人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多面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自觉就表现为对这一问题的自觉思考上。”[2]

教育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不等于当下流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3]

[1] 刘铁芳主编. 回到原点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2.

[2] 张楚廷. ( 2011) . 教育自觉与哲学自觉.高教研究与实践,( 3) ,3-6.

[3] 苗成彦.做“觉者之师”,走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5):8-10.

二、基本情况

车丽娜,任苏民,李飞,徐继存,李栋,张铭凯,刘远杰,程良宏,李政涛,朱德全等。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成人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

三、教师自觉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

对此研究影响力大的文献:

(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帕克·帕尔默(ParkerJ.Palmer)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美)杜威(Dewey,J.)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自觉.教师教育研究.2007;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教育研究.2013;魏薇;陈旭远.从“自在”到“自为”:教师专业自主的内在超越.教育发展研究.2010;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教育研究.1994;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等。

(一) 教师自觉研究的多维审视

1.研究的历时取向

2.对象上

中小学教师、高校(大学)教师、师范生、学科教师(外语教师)、班主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思政教师、乡村教师、学校领导(校长)、初任教师、轮岗教师等。

3.领域上

主体自觉、文化自觉、人文自觉、专业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生命自觉、价值自觉、教育自觉、职业自觉、内部自觉、道德自觉、教学知识自觉等。

举例说明:

(1)教师主体自觉研究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1]“教师成长方式其实很简单很一般,但不简单不一般的是,名师对基本规律的高度认同与坚守,显现着不同于一般教师的‘成长自觉’。”[2]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虽与境遇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积极进取、执着追求、不断创造的生命自觉意识。[3]教育是以生命发展和完善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教师只有具有生命自觉意识,将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命组成部分来看待,以积极、自觉的心态促进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发展,以创造而不是应对的方式面对教育环境,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4]具体地,高校青年教师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职能,首先就要修炼好“内功”,从形成教育主体意识、实现教育主体认同、践行教育主体导向和确立教育主体自信四个基本维度着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深刻自觉。[5]“教师从事职业创造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维持生活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物质待遇之外,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6]。教师主体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导学,目的是要在师生共在的课堂教学活动情境中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和优势,激发和引导大学生主体实现课堂悟学活动的自觉。[7]“作为名师,当他入职后,都有一个适应期。从适应期、成熟期和高原期到成功期是四个差距较大的台阶,只有少数人才能不断超越跨进成功期。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无法逾越适应期而进入成熟胜任期。这固然与影响教师成长因素的复杂性有关,更与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8]戴妍.乡村教师的主体自觉及其培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4):92-102.(文献缺失)

[1] 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5):3-13.

[2] 成尚荣.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J].人民教育,2009(09):46-49.

[3] 岳欣云.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生命自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2):117-122+158.

[4] 岳欣云.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生命自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2):117-122+158.

[5] 李庆华,张博.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自觉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23-126.

[6] 苗成彦.做“觉者之师”,走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5):8-10.

[7] 时胜利,李宏刚.主体自觉视域下双主体悟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赜[J].江苏高教,2021(09):95-99.

[8] 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70-78.

(2)教师文化自觉研究

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2]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只有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乡村教师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对乡村文化脉络的清晰认知,对表征文化之习俗伦理的认同,对滋养了自我之文化的依恋,以及对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信心。[3]文化自觉是指个体对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依恋,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 乡土文化自觉是他们守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 是他们积极改造乡村社会的动力。[4]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缺少对乡土文化的自觉意识, 我们有必要加强这种文化自觉。[5]教师的文化自觉, 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教师的文化自觉引领着课堂的文化自觉, 是形成课堂文化自觉的关键和核心所在。[6]

[1]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03):15-16+23.

[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3] 申卫革.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2):47-52+57.

[4] 申卫革.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2):47-52+57.

[5] 姚岩,郑新蓉.走向文化自觉: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农化困境及其应对[J].中小学管理,2019(02):12-15.

[6] 裴光勇,胡艳蓓,李继星.从模式建构走向文化自觉——“以学为本、有学无类”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34(06):138-143.

(3)教师专业自觉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 存在着一个问题:认为借助灌输、强化训练等手段能够实现教师专业化目标。其实, 教师专业化目标能否实现, 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以及积极参与十分重要。文章从教师与专业化关系的角度, 阐述教师专业自觉的必要性, 及实现教师专业自觉的策略。[1]教师专业自觉是一种教育文化自觉,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规律自觉遵循的意识与实践能力。[2]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自主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自在"的阶段,这必然要求教师的专业自主实现从被动、无意识的"自在"阶段向自觉、能动的"自为"阶段的超越。[3]构建自主发展型教师团队是唤醒教师发展自觉、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自主发展型教师团队”包含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自主发展”, 指通过目标引领、平台搭建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 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二是“团队构建”, 学校或教师根据发展阶段、专业特征、兴趣爱好等要素, 围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生发展等校本问题组建丰富多元的发展共同体, 在团队中发现自我价值, 实现自我发展。[4]教师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学生成长的唤醒者、助推者、引领者和陪护者角色。教师评价在于评量教师工作的价值,更在于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5]教师的发展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内在需要、情感和意志。因此,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主与自觉。[6]教师专业自觉的培养,一要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建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二要涵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专业反思能力;三要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积极投身教育实践。[7]

黄娟娟,李洪曾.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现状与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5(08):47-53.卢素芳,曹霞,唐翠萍.利用课程故事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64-66.陈水平,何志芳.幼儿教师专业自觉的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幼儿教师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58-64.朱晓宏,董颖.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自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1):4-7.

[1] 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06):10-13+23.

[2] 蔡连玉.教师专业自觉:一种素质教育资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4):70-72.

[3] 魏薇,陈旭远.从“自在”到“自为”:教师专业自主的内在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24):7-12.

[4] 张华礼.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自主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106-107.

[5] 张钧,李桢.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教师评价机制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84-87.

[6] 王萍.专业自觉:班主任专业化的理性呼唤[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36-39.

[7] 郑洁.教师专业自觉:胜任力发展的内在诉求[J].教育探索,2013(05):98-99.

(4)教师教学自觉研究

纵观教师教学改革的历程, 教师作为改革的主体经历了从模仿到创造、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主的转变;培训与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也经历了从国家主导到学校自主、从外力强制到主体自觉、从知识授受到研修和学习的转变。[1]教学是教师价值存在的依据,教师只有把教学变成主动自觉的行为,从而把对它本身所发生的一切认作一个整体时,它才能获得一种独特的内容和相应的价值判断。[2]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行动研究"的内容和途径,"反思自觉"与学校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建设具有广泛联系。[3]教师要形成教育思想,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促成,其中,职业认同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因为有了职业认同才有了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发展的思想意识;教学自信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动力,因为有了教学自信的支撑,教师才能在教育思想探索方面有所行动;教学自觉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方法手段,只有通过各方面的自觉,教师的教育思想才能得以提炼和升华。[4]

李志超.“后课改时代”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自觉[J].教育发展研究,2015,33(02):41-46.姚元锦,朱德全.师范生教学知识自觉:表征、尺度与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03):95-102.吴仁英,滕蕊.大学教师教学伦理自觉的内涵、特征及结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49-54.吴仁英,滕蕊.大学教师教学伦理自觉的内涵、特征及结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49-54.(文献缺失)

[1] 杨婷,金哲.从被动受训到自觉研修: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8):25-36.

[2] 徐继存.教学的价值自觉[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2):73-79.

[3] 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42-45.

[4] 王梅金.认同、自信与自觉: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三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8):31-33.

(5)教师道德自觉研究

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1]道德的力量根源于人内心的自觉;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自觉进行唤起;自觉唤起需要彰显个体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情感的力量,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2]“以教育为专业,本质上还是把教育实践作为一种常规式的按照相关规程和知识运作的过程。尽管专业的实践需要精细的能力、规范的知识、娴熟的技巧,但其还是按部就班的,缺乏热情和热诚。虽然专业要求人具有一定的道德责任,但是这样的道德责任是外在强加的,而不是人通过反思性实践和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而自我追求的,也就是说道德不是自主的。专业是一个人谋生和谋利的手段,人从中获得的是外在的荣耀和利益,而不是人生内在价值的体验和人生的意义感。”[3]

教师德育力不同于人格魅力,它是指引导学生走向道德教育终极目标的效力,这种力量需要让学生领悟自身内在的道德法则,从而达到自由意志的自律,最终使学生成为有德性的人。要形成这样的影响,教师需要在学生道德方面形成影响力、执行力、感染力与号召力等。这里所指的影响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自觉反省自身行为,并自觉认同教师行为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震撼性的作用。[4]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道德自觉加以贯彻和体现。[5]推进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不能仅靠教师身份的伦理“附着”来实现, 而必须在尊重幼教服务对象、关注幼儿健康成长、满足家长教育期待上做工作, 通过良好的专业服务态度、优秀的专业服务品质来逐渐推进; 在教师伦理规范中, 不仅要对教师的应然行为予以指明, 更应当详细列举不宜行为、禁止行为, 以便让每位教师心中有数, 自觉规范教育行为。[6]


[1] 戴茂堂.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J].道德与文明,2011(04):24-27.

[2] 宋晔,牛宇帆.道德自觉·文化认同·共同理想——当代道德教育的逻辑进路[J].教育研究,2018,39(08):36-42.

[3] 金生鈜.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1-6.

[4] 焦岩.教师德育力:内涵、影响及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8):31-34.

[5] 陈亮,杨娟.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逻辑框架与推进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4):13-25+53.

[6] 徐浩斌.关于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80-83.


教育学的啄木鸟:教师自觉的理论回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