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昙花 Epiphyllum in Love/更重要的事——存在

2021-01-25 02:34 作者:昕昕sggesf  | 我要投稿

        橘子班推的短篇gal game三部曲的终章——昙花。可以说从绒雪、到梦末、最后是昙花,配音很棒,故事出色,剧情时长合理。而这一终章是我强烈建议大家去体验的一款,这是一部需要深思的国产优秀gal game佳作。通关之后,感慨万千,正好结合最近的所看所感,写一篇文章。

lsp表示看到女主就买爆

        昙花贯穿了故事的始末,因此,搞清楚昙花它的具体特征和花语对醒悟这款游戏非常重要。昙花花语:刹那的美丽与辉煌,一瞬间的永恒。此外,昙花还有着失去美好的不详寓意,以及坚定执着,抓住机遇和对于美丽奔放女子的象征与夸奖,是带有较好的寓意与象征意义的。昙花经常在夜里静静绽放,并且其花期极短,一般在3~4个小时后就会花败凋谢,较少有人能欣赏到其美丽。很多人无数次错过昙花花开时分,不能看到昙花积蓄一生所展示的美丽绽放。但因为昙花的绽放时间短,其花姿又格外美丽动人心神,因此有了刹那永恒的花语含义,表示刹那间绽放的美丽,以及一瞬间的永恒,令人难以忘怀,沉醉其中。

昙花的象征寓意有四个:1.带来噩运 2.坚定执着 3.美丽女子 4.抓住机遇。这四点,我想,在昙花这款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昙花一现,刹那芳华。北风胡马,南枝鸟巢。难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诗歌就是对昙花很好地描述。

昙花

        ok,前面扯了这么多,现在开始进入正题。首先介绍本作的两位女主:小殷和华玲。故事发生在一所学校,一个女孩,一束昙花,一叠明信片,一段温馨却又模糊的记忆。故事的内容是:随着技术发展,记忆变得可以控制。随后,灵魂就变成了商品,每段记忆都有价格,都可以买卖。主角【我】是一个卖掉记忆的人,但在脑海中总有名女孩无法被忘却,这名叫做【小殷】的女孩到底是谁?她和【我】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当一切记忆都被抛弃,大家又该如果找寻真正的自我?是该抱着美好的幻想死去,还是去寻找关于她的悲伤记忆?

小殷(cv 可可味)
华玲(cv 就叫华玲哦!)

         这个大背景是在伴随着两个世界交错的故事慢慢呈现出来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越发感觉昙花在这部终章中的重要性:1.昙花是女主喜欢的花并在校园养护的花卉 2.印有昙花的明信片是男女主之间交流的媒介 3.昙花是男主回忆的关键 4.昙花花语的象征意义在游戏中的引领作用 5.昙花也将华玲和男主联系在一起。通关之后,不禁让人沉思人的死亡代表了什么?人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当记忆可以买卖,那么对于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事?(以上是笔者自己的归纳)

        起初,看到华玲对男主的言论我认为是华玲在勾引男主,后来发现实则华玲代替成为了小殷(有一幕华玲就是小殷?),成为男主的精神支柱。至于小殷的最终生死,文中也就粗略的交代了救护车的离去,并不能得知最终的去向,作者给男主以及玩家留下了美好遐想的余地。而在另一世界,华玲成为了男主心中的小殷,成为最终守护男主的人,最后男主在临终前看到了最后的明信片,捡起了之前卖掉的记忆,安详离去,属实引发深思。

做加法的人生

       小时候有个困惑,既然每个人都要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时我对死有股莫名的恐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但现在我觉得人生就是为了尝人间百味,尝试各种可能性。只有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产生各种各样的回忆,人才会有留存于这个世界的证明。都说人有两种死亡,第一种是生理性死亡,代表你生命的终结;第二种是社会性死亡,代表所有还记得你的人全部消逝。人都会死亡,但死亡前你唯一拥有也最珍贵的不再是物质,而是一生中那些让你开心让你悲伤的记忆,人的一生有故事组成,故事也必然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好比galgame泡沫冬景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故事,你我都不例外”(可以看看我这一篇gal game评测)

所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属于自己的加法。不要忘记那些遗憾的事,正因为痛的刻骨铭心,才能帮助你记住当日的快乐,向往,与期待。

        在日语中表示事物存时有“あります”,“います”这两种。あります用于花、草、桌子等不具有意志的事物。います用于具有意志的人、动物或昆虫。有趣的是,当人死后,即尸体状态,用的是あります(这与中文、英语不同),我能否粗鄙地理解为人的存在伴随着他的意识一起消失了,不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了。这让我想起《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所讲述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这个词的探讨,being中文可以翻译为存在(existence)?在英语中,系动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比如我们说“你很漂亮”,在英语语气中就是“you are beautiful”(理解为:你是美丽的),又比如,这是什么?(What is this?)。这就是说am\is\are系动词是永恒不变的,即A is B,(什么是什么),也可以理解为A是B的必要条件。用英语思维说就是一个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实体(substance)。

       又比如中文里的“酸、甜、苦、辣”,就算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但这四个字都很难解释清楚。这里引用百度百科解释。抛开这四个字,其中像糖和密的味道又是什么呢?与苦相对又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甜”字的解释
百度百科,“甜”字起源

        进一步溯源,“甜”字表示口腔、舌头所体验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觉。这种美妙感觉是什么?“甘”又是什么呢?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对于这种抽象思维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受,逻辑分析和语言载体是无法容纳和承载全部意义的。

        现象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尔,提出了一个振奋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意思是别在事物不断累加的诠释上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另一个现象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补充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纵观历史,所有哲学家都把时间浪费在了次要问题上,而忘记去问那个最重要的问题——存在(being)的问题。某物存在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你自己意味着什么?在《逻辑学》的开端,黑格尔做出了康德极为相似的对being的解读:being(Sein)乃是一个被剥离了一切规定性后剩下的最贫瘠、最源始、最抽象的东西,它是直接的无规定性。

        尼采和克尔凯墩尔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他们开创了一种反抗和不满的情绪,创造了存在的一种新定义,那就是选择、行动和自我肯定,并对人生的痛苦和困难做了研究。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萨特提出的大问题是:鉴于我们都是自由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用好我们的自由?

        在1968年的学生和工人起义中时,在巴黎和其他城市,许多墙上刷的标语,呼应的正是存在主义的主题:

——禁止“禁止”。

——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救世主。

——别用“聪明”来形容一个人,要用自由或不自由。

——请现实点儿:坚决要求不可能之事。

        从存在,我想到了老师让我看的侘寂一词(日语读作Wabi Sabi),wabi和sabi是一个复合字。 侘び日语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仪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寂び,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意思是“旧化,生锈”。两者都是一种讲求黯淡、经过岁月洗炼的古雅、俭朴、收敛与贫乏的意象,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

Shibu(涩)是另一种日本传统美学之美,依照柳宗悦对日本“涩之美”的诠释是认为在手感工艺的创作中,将十二分的表现退缩成十分是涩的秘意所在,剩下的二分是含蓄的东方之美,因为涩不是喧哗而是静默的态度,所以“不言之和”与“无闻之闻”即是涩的精神所在,毕竟喜欢非凡、完美器物的人,是无余暇去欣赏“无事”的深度,更何况手感的创作会有一些不自由性,它受限于工具、材料在某种程度的限制,所以无法像绘画一般,可以产生拟真的创作,反而因为以手感的自由与随性所创造出来的创作,往往会产生参差不齐的痕迹,然而这却是自然之必然,而且是不可逆的。毕竟手感创作是无法以机器制作要求工整、完美的,所以更应该欣赏手感在不自由的条件下所产生自由的创作痕迹。在朝鲜有一种名为“刷毛目”的茶碗,而被茶人们所敬重,因为可以在刷毛目的茶碗中获得“奔放自由之美”,而各类的染织品也是一样的,因为在创作时也无法百分之百预测完成后的形貌,但也因此产生无法臆测的欢喜赞叹。或许涩就像柳宗悦所说的涩之三部曲——余、厚与浓。

透过Wabisabi与Shibu之缺、拙、涩的意境,使得手感的制作技巧在日本文化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呈现是一种减退的礼堂之美,却在内涵中展现无限的生命力。相对的,这种含蓄、表征自然的面貌与“非自由的自由”的创作态度和人生哲学,更为呼应自然的脉动与韵律。因为它了解人为的限制,因此不去强求,反而产生更游刃有余且奔放而自由的创作面貌,因为非凡与完美的造型形式,在器物的物灵上已达到了尽头,反而缺乏了再增进的空间,或者提供欣赏者与使用者有着余韵的想像空间,也因此缺、拙与涩的意境,反而使手感的创作上产生更丰富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从反作用力所推挤出来的“间”之美,也充分地传达“余、厚、浓”的创作意境。(来源知乎,作者NoTor)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物渐渐剥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质,而这些被留下的东西是美好的。所谓余韵无穷。相对应的,很多东西你乍一看非常美,非常好,但时间让你感觉到它的好处在于它被粉饰过,最终会显得非常丑陋,想想很多掉漆的电子产品。

        那么,时间对于个体的“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我”这个个体从出生到入土,这短暂的历程里,无论多星光灿烂,最终都归于尘土。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存在过了。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价值吗?后人评价。


总结

      说到这,我自认为也没能说清楚更重要的事——存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好比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但正如书中所说,或许胡塞尔也说不清楚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又或许文字这个载体无法表达世间万物?

昙花 Epiphyllum in Love/更重要的事——存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