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文章?照样得分!小说散文?选择题密码!【语文大合集06】

奇哥│[高考2024-6]小说散文选择题
章节·说明
做小说散文选择题时,不要先读文章,先看选择题选项。出题人命题的地方往往是文章的关键点,选项帮原文划重点。
用选项锁定局部原文,用原文证明选项错误,从而有重点地理解文章,这样读文章最快。将文章关键点攻破之后,选项辅助做大题——有目的阅读。
章节·甲卷
2023甲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A选项,双引号直接引用原文,回原文锁定范围,对照判断,正确。

B选项,作者认为……最美,提取原文和选项不易改变的关键词,回原文锁定范围,第三到第七段:人与机械之美。


第八段,自然和机械的美交相辉映在一起,选项正确。

原文大意:诗人吃着火锅坐火车,进了南国很快乐,要问快乐为什么,景与机械太美了
C选项,原文本意,花、月等自然意象有生命力,机械也有生命力,只看花月是不懂诗。选项曲解文意:花月没有生命力,只有机械有生命力。(隐蔽的逻辑错误,好好体会)

升华:少关注名称,多关注错误本身。无论是在做题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学会认识到,某一个东西具有某物,不代表别人没有。
D选项,选项满足原文作者对机械具有诗意的前提条件定义。(类比结婚,有车有房作为前提条件)

奇哥怒批:文章没劲没营养。巴金赞美和喜爱机械的力量,为了说明机械有诗意还非得拉踩别人,创造了一句话前提条件,最后又让机械自圆其说地满足前提。读完之后不能收获到情感上的喜悦,不如出小说看热闹。巴金也不是圣人,他的评价标准很不严谨,也不能作为学习诗歌的理论依据。感觉是出题人为了牵强附会课标的“劳动教育”和教材“热爱劳动”单元出的烂文章一样。今年四套全国卷,没有一套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本,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没有嚼劲,一套比一套烂。
章节·乙卷
2023乙卷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A选项,符合“多次歉收”事实,没毛病。
提出两个疑点:第一,“多次歉收”是否为后文埋伏笔;第二,后文人与环境对抗时究竟有没有激烈冲突。
假设“多次颗粒无收”确实在埋伏笔→激烈冲突得在时间上发生在伏笔之后(伏笔为重头戏服务)→不用再看这一年中,直接看腊月的对抗是否激烈→通过选项缩小原文范围→文章后文对歉收(伏笔)的详细描写都不用看。

锁定腊月描写的范围,判断是否激烈。
踩碎薄冰/撒荞麦种子→不激烈
不急不躁/知道长不出来还接着种→不激烈,执拗
一假则假,选项错误。

判断颗粒无收是否为伏笔:否。文章开头颗粒无收的结果和结尾颗粒无收之后的事无关系,只存在时间先后的关系。
文章开头和结尾不一定得构成伏笔或铺垫的关系。

伏笔/铺垫:为了即将出场的人物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做出或隐蔽或明显的暗示或提示,和后文的重头戏形成前后呼应,为重头戏服务,和重头戏间有直接关联。

“春夏秋歉收”和“冬天种荞麦”只有时间先后的关系。
作为爱土地爱劳动的农民,冬天接着种,非伏笔非铺垫。
类比1:奇哥高三高四都没考上清华大学,作为爱清华爱学习的学生,高五接着考,高三高四不是在为高五做铺垫。
类比2:早上中午没吃饱,不是为晚上接着吃埋伏笔
类比3:昨天今天活着,也不是为明天接着活做铺垫

前后文可能只是简单的时间顺承关系,不一定构成呼应,不一定构成伏笔或铺垫。
警惕“做题家”思维,套用做题手法之前首先明白它有什么样的定义和使用范围。
B选项,根据双引号直接回原文,正确。
此处并没有使用比喻句,有比喻词不一定有比喻句,不要看见一个东西就往上套用手法。
你爹生病了就像病生在我爹身上(非比喻句)→河滩长草像心里长草(非比喻句)

C选项,做梦√,照应题目√,增强温情和向上导向√(电影和电视剧结局强行升华),正确。

奇哥怒批:知道种在冰地里长不出来,靠做梦安慰自己荞麦长得好,高考就考这种文章?目的为何?套着歌颂农民、歌颂劳动的温情故事,鼓励学生也要这样不切实际地劳动,不顾自己身体?这老农他如果生病了,他有医保吗?老农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种地呢,为什么非要在这河水反复冲刷、一定长不出庄稼的地方种地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在这歌颂他。这农村的老头,种了一辈子地,老了老了,靠这锄地过瘾(2016年Ⅰ卷六安爷)。写这文章的人,真的是从农村长出来的吗?你写这文章,它贴合农民的心理吗?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吧!你想想你,你靠刷题跟别人卷了十多年,然后呢你练习册掉水里了,在冬天结冰了,你把冰破开,也要冻着手指头写。你明知道现在已经毕业了,写也没有用了,也不需要写了,你说我图一乐,做梦梦见自己练习册还都自动地写满了。就这篇文章写的情节,我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爷爷如果读的话,他肯定会骂这作者的娘!

D选项,不用回原文也可以了,通过ABC判断。

章节·审视

章节·总结
小说散文不用读懂,直接先做选择题,选项助力你给原文划重点,你用原文拼命证明选项错。
做选择→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做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