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3】第五章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2020-09-09 23:15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知识点如下——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A.睡眠

a.睡眠及其阶段

No.1:什么是睡眠?

书上定义——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读过的。

研究方式——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在志愿者头上放置一些电极,用来记录其脑电的变化,同时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这些指标的变化是研究睡眠的主要信息源。

研究结果——

  1. 清醒和警觉状态——许多belta波: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每秒钟有14~30个周期;

  2. 安静和休息状态——belta被alpha波取代:频率较低、波幅较大,每秒8~13个周期;

  3. 睡眠状态——脑电主要是delta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No.2:睡眠的四个阶段——重点!!!!

这个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滚瓜烂熟!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 脑电成分: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2. 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3. 持续时间:约10min

 

第二阶段——

  1. 脑电成分: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sleep spindle)

  2. 睡眠状态:个体较难被唤醒;

  3. 持续时间:约20min

 

第三阶段——

  1. 脑电成分: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delta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

  2. 持续时间:约40min

 

第四阶段——

  1. 脑电成分: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delta波。

  2. 深度睡眠阶段: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第三、四阶段的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sleep)——

  1. 脑电成分: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delta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2.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3. 持续时间:第一次——5~10min;第二次——长于第一次;……

 

 

 

睡眠过程——

  1. 先经历前四个阶段——60~90分钟;

  2. 再进入第三和第二阶段,睡眠由深入浅——睡眠者会有翻身的动作,容易被惊醒;

  3. 快速眼动睡眠——而后进入循环;

  4. 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当黎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b.睡眠的功能

No.3:关于睡眠功能的不同解释——

功能恢复理论——

  1. 内容——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2. 局限性——早期实验不断减少睡眠直到5小时,发现志愿者睡眠效率提高,工作心情健康也未受影响;

  3. 支持——人在清醒状态时,会分泌腺苷(adenosine),高水平的腺苷浓度会引起困倦,而睡眠可以使大脑中的腺苷浓度降低。

 

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1. 快速眼动睡眠:对个体健康很重要;

  2. 深度睡眠阶段:垂体腺会释放生长激素,对个体成长起重要作用。

 

生态学理论——

  1. 内容——睡眠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它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2. 例子——我们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在夜幕降临后还可能受到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在安全的地方睡觉——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c.失眠(insomnia)

No.4:什么是失眠?

书上定义——入睡困难、睡眠不好。

相关疾病——失眠症——

  1. 入睡难的问题显得很有规律;

  2. 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

  3. 危害:精神失调——焦虑、精神抑郁等;影响日常生活——记忆力下降、无精打采、脾气变坏

 

B.

a.关于梦的解释——重点!!!

梦的功能解释存在分歧——

精神分析的观点——

  1. 人物:弗洛伊德、荣格;

  2. 内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3. 局限性: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生理学的观点——

  1. 人物:霍布森;

  2. 内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中,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梦的产生和个体以往的记忆和经历有关,可以从梦的内容中了解个人情绪、情感和关注的事件等信息;

  3. 支持:布劳恩等人采用PET级数,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他们发现——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前额皮层主要负责自我监控——解释了梦的某些特征: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

 

认知观点——

  1. 人物:福克斯;

  2. 内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3. 支持:快速眼动睡眠的剥夺会导致对事件记忆力的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由于绝大多数的梦都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而这些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梦具有认知功能的主张。

 

b.对梦的研究

仪器——夜晚帽(nightcap):一种“帽形”仪器,由一些传感转换器和一个微处理器构成,另外还包括一个安装在小盒子(12cm*7cm*2cm)中的记录器,能够记录个体在梦中的脑电变化及眼动情况——功能:可以在家庭情境的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地收集数据,将这些数据和个体的主观报告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加深对梦的理解。

奇异梦境——

  1. 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的错误搭配);

  2. 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忽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规律);——主要特性: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情景,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

  3. 认知的不确定性(认知模糊)等。

 

相关解释——在REM睡眠中大脑被激活,使得与“不连续性”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了兴奋,从而产生了来自内部的混乱信号;较高级的皮层系统试图将这些信号整合到正在进行的梦境中,从而出现了奇异的不连续性。

 

二、什么是催眠(hypnosis)

A.催眠

No.5:什么是催眠?

书上定义——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做出反应。

过程——

  1. 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让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2. 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象中的风景、表的滴答声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

  3. 被试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4. 催眠状态:好像睡着了,但其实并没有入睡,催眠时的脑电特征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相似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者指引下进行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容易被催眠的个体的特征——

  1.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 想象力丰富;

  3.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 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B.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 

  1.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2.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3. 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4. 催眠状态下,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C.催眠的应用

  1. 心理治疗;

  2. 医学;

  3. 犯罪侦破;

  4. 运动;

  5. ……

——除非病人的动机很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

 

三、白日梦与幻想

No.6:什么是白日梦(daydream)与幻想(fantasy)?

书上定义——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随即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之中,称为白日梦,程度严重的,称为幻想。

特点——

  1. 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

  2. 注意力很明显地从当前的时间转移到另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去;

  3. 内容一般包括——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等,……

  4. 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看电视多,白日梦多。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No.7:什么是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

书上定义——通过影响大脑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

包括——

  1. 抑制剂(depressant)——使神经活动减弱,减缓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活动;

  2. 兴.奋.剂(stimulant)——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心活动水平提高;

  3. 致.幻.剂(hallucinogen)——改变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使思维和意识状态发生紊乱,产生幻觉。

 

危害——

  1. 对药物耐受性提高——药物效果越来越小;

  2. 对药物依赖性提高——神经递质因为药物而发生改变,停止服药会产生疼痛、恶心等身体上的不适感,表现出生理依赖;

  3. 对药物的心理依赖——对药物强烈的渴求,服药成为生活的重要组分,药物成.瘾;

  4. 在药物起作用时耗尽相关的镇静、愉悦及兴奋的神经递质,导致药效过去后,陷入焦虑、易怒、沮丧、疲倦中难以自拔。

到这里!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3】第五章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