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95分学姐经验分享|踏实努力,心态安稳
个人介绍
1.真实姓名:车佳琳
2.高考历史情况:2022年山东高考,95分。
3.录取院校和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综艺“非正式会谈”里,陈铭解释了何为“内卷”——“与努力相比,内卷是一种无效竞争或低水平的重复”。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你不是为了赢过谁,你是为了真实地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一些美好、创造真实可感的价值。”
那时正值我应试教育阶段最痴狂的考试魔怔期——高三,满脑子被被灌输的只有“成绩”,这冰冷却又唯一的利刃。焦灼的退步时段中,对于自己惯常的努力,除了质疑,别无他法。而质疑之后呢?只剩下暗淡无望的、无止境的苦闷与空虚。
奈何成长从不是朝夕之间的反转,而是循序渐进、拥有自己节奏和时区的过程。
那时的我,沉沦于“内卷”的自耗中,却寻觅不见救赎的曙光,我唯一的解药,只是自顾自地“相信所谓相信的力量”。
我不知道我是否成功,但回溯往昔,并无责备,或有遗憾,但绝不后悔。
那时陪伴我是尼采的一句话:“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高考的本质,是一次选拔性的竞争,而“我的高考”,若有定义的话,该是灰色的天空。与其说当时的我是成绩的努力,不如说是我异化了努力的真纯与价值。
质疑努力的我,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早已否定了那个脆弱却真实的自己。我当时那自欺欺人的努力,现在想来,大抵是患上了难以自愈的“内卷时代病”。
内卷和努力,二者本质的大相径庭。内卷的末人执拗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凡事只以丛林法则的胜负为准,在无效竞争与低水平的重复中作茧自缚,渐渐泯灭着性灵中之于天地万物的感受力乃至创造力。
我明白矛盾两重性的存在,但正因我深知内卷以及相应“吃心”的精神内耗之毒性,对于曾也是“内卷的末人”的我自己,全无同情,只是一份难忍的心伤以及痛恨。
内卷之悲,在于始终痴迷且狂热,却怎么也无法得到理想的“赢”。解决方法绝不是被动地降低期待,而是须从人性的根本上深省灵魂的蛀虫。
我很欣赏自己在饱受内卷摧残,可经受沉淀的磨砺后重焕光彩时的一句感悟:“努力很重要,但也要让自己的努力等比地转化为能力,这是和努力一般重要的事。”我经历过努力化成灰的苦不堪言,经历过对自己内卷已病入膏肓的深感无力,更深知所谓“自己的心”的可贵。
创造力不是人人都有,可那一颗灵敏会感知的心,我祈求,是任何人都能心安理得的一种生命坚守。
超人不是极少数人的凤毛麟角,是每个人超越自己、焕发“心”生的一份真实。也请相信:努力是有回报的。纯粹、真诚且坚定的努力,或许不能一胜百胜,但至少,不会迷失一颗美好的赤子之心。而这世间,功利与实用的魔障太凶险,我们随时会万劫不复;唯一的自救法子,是闲暇、是自由、是玩味、是感知、是灵动、也是创造。
我的高三,与其说是知识上的群雄逐鹿,倒不如说是切切实实心态的考验。而最后的高考一战,于我而言,则是交上一份心态的平和答卷。
走出历史考场的那一刻,印象最深。不是因为天现奇象,也不是因为熙熙攘攘,而只是一颗安稳的心,抬头是湛蓝的晴空,凝眸远眺,内在的祥和氤氲着温润的气息。我的分数很可观,山东新高考,赋分95分。
这95分中,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便是上文分析许久的,“真正努力”的能力,即要单纯而坚定地相信自己——我能行,无论如何,最后一次,我都是最棒的“无可替代”!其次便是积累的硬实力和技巧的灵活变通。
第一,积累的硬实力。新高考用的是新课本,我22年高考,正是新课本推入使用的第一年。历史有必修两本书,以及选修四本书。老师在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总是强调:多看课本,回归基础。我深以为然。

我的课本巩固方式如下:
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时,要全覆盖,无论是小字还是图片,只要课本上有的,统统存入自己的知识框架内。这时,可利用“记忆宫殿”的记忆方法,安放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对应位置——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纸上列好一份完整且清晰的大纲,有3到4级小标题,我习惯用括号式分级法;然后集中精神,结合大纲通看+背2到3遍课本,边背边在脑子中的“历史书”里安放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对应位置;最后合上课本,复述。最关键的环节便是复述,我选择了趣味的法子,假装自己被老师叫起来提问,这样我能在稍微的紧张感和迅速作答的积极性中灵活思考,效率也非常高。
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时,我便侧重于重点知识的自我强化与总结,不仅限于课标上以及老师强调的重点,我还根据自己一轮复习中的联想与发现,整理出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学霸重点问题”。然后根据每次模拟考试,修正且强化自己脑中的重点知识框架。
更多提分神器,也可以看看定哥的《历史高考热点》。

在二轮中,我更侧重于历史做题方法的探索:
选择题至关重要,必须保证全对。定好目标后,我开始刷题,先是最近十年的高考题,总结自己的做题习惯、思维模式、常犯的错误以及高考题的出题规律、考察的知识点,也由此对自己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再是最近各地的模拟题,老师会发很多,这些模拟题我会穿插着,比如课间10分钟做几道,当作放松;要注意的是,模拟题可以看作测试与加餐,放松与锻炼自己的神经,拓宽思路,但最终还是以高考题为准。
做选择题重在思考与坚持,每一周都要提前列好自己这周的刷题计划,我的具体做法是,上一周的周末抽出10分钟列好自己下一周的刷题计划:周一到周五,每天自习做2套高考选择题,课间1套模拟题;周六不做新题,反思、总结与回顾自己五天的做题情况。
主观题讲求类别与答题方法,但万变不离一个事件发生的本身,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或“怎么办”。顺着这三个大线索,再梳理出背景、原因、经过、性质、作用、意义、影响等。关于这些技巧,我的建议是可以参考一些辅导书或网络总结的方法,多看些,然后务必总结整理出自己的一套答题思路,至关重要。其后再在不断的考试中灵活作答,修正与反思。
我还喜欢制作“典题本”和“错题集”,分别针对主观题和选择题。每次考卷,都选1到2道典型的主观题,详细分析其思路和答案,整理到自己的“典题本”中,并对接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分析选择题,我直接收集考卷,这样简单方便,后续复习也可回顾出自己的错因。
三轮复习
三轮复习则侧重于简化、提炼知识点以及考试能力的磨练。首先是简化、提炼知识点,老师叫我们根据上两轮复习,整理出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包括背景和事件。不仅如此,我还在每个阶段下对应自己的“典题本”,学以致用,记忆也更牢靠。其次,整个三轮,便是依托一轮的大纲、二轮的重点以及阶段特征,不停考试、总结与反思。
最后的考前复习中,我几乎不复习选择题,因为自信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考路径,不必再刺激想法了。我只看自己的“典题本”以及三轮的阶段特征,再多看近几年的高考题。
当上考场之时,那股由内而生的自信真的很爽,考试全程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且美好。

以上便是我对于高三一年的心态因素以及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经验分享,希望对以后的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