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一说“微升4”和“微降7”

2023-05-29 21:51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微升4”和“微降7”,在古筝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我这个业余到不能再业余的古筝老师,也听到耳朵起茧,跟学生解释到嘴巴起泡了。因此,今天忍不住要来说一说这个“卫生发”和“未将西”了。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不过我首先要对他(她)表示敬意。存在即合理。这个说法如此深入人心,肯定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我也想大家明白,有些理论、概念的存在,对我们认识、理解某件事是挺好的,但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一定妙。通俗说,就是“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甚至,不知道这个说法,老老实实去练习音准还好。一旦知道了,反而邯郸学步,无可适从。

       微升和微降,是相对于十二平均律的音高来说的。这个说法,对我们把古筝推向国际、扩大影响是有好处的。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当我们向外国友人解释这两个音的时候,他们容易理解,也免去了以为我们弹不准的误会。但是,在我们中国本土,就没必要这么说了吧?比如,我们传统使用的“寸”,大约是3.33厘米,而国外普遍使用的“寸”是“英寸”,长2.5厘米。当我们给外国人介绍“寸”的时候,当然可以说它是“微长的寸”,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就没必要这么说了吧?我们中国的“寸”就是“寸”,就是长约3.33厘米。如果还要说它是“微长的寸”,等于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是吧?

       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看,中国传统音乐中的4、7,大体上无非就两种:一种是4、7;一种是4、微降7,是吧?

       再帮大家开拓一下“脑界”:在我们的传统音乐里,有一类乐曲采用的是4和微降7。十二平均律跟它对照的话,就是“微降4、微升7”。

       其次,“微升4”、“微降7”,对有十二平均律音高概念的人来说,学起古筝来是有好处的:因为有了十二平均律的音高作为基础,那么,微升多少、微降多少,心中大概有个数。但这种音感好的人有多少呢?古筝主要是面对广大的业余爱好者的,我敢说,绝大多数人的音感是很差的,也就是说,他们连十二平均律的音高都搞不好、弹不准,那么,在参照物都飘忽不定的情况下,微升4和微降7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和用处呢?

       最后,是这种说法催生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大部分人一听曲子是“微升4、微降7”,就好像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别的就不管了。有些人一听是“微升4、“微降7,就不由自主地把4按高了,7又不够——因为要微升4、微降7嘛。有些人企图用调音器来“校准”这两个音,于是又节外生枝、越搞越麻烦:用调音器也不知道要微升、微降多少;而离开了调音器,又一样弹不准。还有人想测出微升和微降到底是差多少音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弹。而绝大多数不明就里的古筝爱好者,则以为这是统一的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弹法。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是某位老师讲解怎么按准4音的视频,居然是说,把弦往下按多少毫米……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一言难尽。

       浮躁的社会,就造就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人。他们总想付出最小的努力来得到最大的收获,最好是“不劳而获”。“微升4”和“微降7”这种貌似“统一”、“标准化”、“一刀切”的做法,就迎合了这些人的需要。他们不是老老实实去训练自己的耳朵,而是总想找到最简单快捷、一蹴而就的办法。可惜,事情不是那么的简单。因为即使在同一首曲子里,“微升4”和“微降7”的高度也是不尽相同的,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弹的。比如重三六调的《寒鸦戏水》,仔细去听、去感受的话,你会发现同样是“微降7”,但中音的7会比低音的7略高。如果把中音的弹成和低音的一样,听起来就别扭。也就是说,微升和微降还具有“游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广东音乐的“乙反”调里,也明确说了:“其中7、4两音可以在微降7和7、微升4和4之间游移变化。”不是“微升4、微降7”所能简单概括的。

       最后想说几点个人的观点:一,艺术是充满灵性的,有些能统一、标准化,有些则不能。什么都去统一、标准、流水线的话,只会抹杀了艺术的灵性。二,有些东西没有捷径可走。最佳、最快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去练。那些嚷嚷“几步学会xx”,“一周学会x首流行曲”、“让你x月成为古筝高手“的,你可要当心了,这些人不是蠢就是坏。

以上就是我对“微升4、微降7”的思考。我不反对、也反对不了这个让人解释到嘴皮薄的说法。只是想跟大家说:别把它当作是金科玉律,稀里糊涂地照搬着弹,还要多想、多听、多练,培养起自己的音感才是正道。

 

                                        20230529


说一说“微升4”和“微降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