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1 第二章《文字下乡》
有过合作经验的朋友大约都知道,有问题最好是当面谈,这样大家可以通过言辞、表情、图画乃至肢体接触等多种方式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如果没法面对面最好也是电话或者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也可以传递许多有效信息,进行有益的交流;最糟糕的就是只有文字了,哪怕是号称“没有歧义”的数学语言也是有可能产生误会的,指不定都谈不上“有益”了。所以说,不就是传达所思所想嘛,为什么一定要是文字呢?替代品和作为补充的方式多得是。
所谓不识字,不过是没法进入自认“文明”的一群人赖以交流的一套符号体系而已。把某一套秩序体系规定为“文明”、规定为“先进”,也不知道是傲慢还是智障。或许说,掌握某一套符号体系就能够轻易获得某种优越的地位,就证明了这套符号体系的正确性?那倒不如更为准确地写作“‘正确’性”。从乡村大量提取剩余才能维持自身简单再生产的一群人坚持这种“正确”性也就罢了,被提取的人也认定这一点,未免令人瞠目结舌。
(本章没有讨论文字的必要性,费老也是在下一章讲,这里先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