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

2021-09-22 11:25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

选自《考古》 1963年08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

史家记录周都镐京位置向以都址附近的漓池为据,大家一致认为它就在今日西安西南的沣河东岸,位靠昆明池的北部,故址部分或大部分沦没于昆明池遗址之中①。所以,我们在探索镐京故址时,就必须连同幷首先勘测昆明池及其相关诸水道。从1961-62年底(约七个月),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勘测昆明池遗址。与此同时,我们也还着重考察了昆明池附近的西周遗址,幷在遗址内的斗门镇、花园村、白家庄和洛水村等地区做过钻探和试掘。关于昆明池及其相关诸水道,待工作吿一段落以后另文介绍。在这里,我们只谈西周遗址的一些工作收获。

根据我们多次调査,位靠昆明池幷和它有打破关系的西周遗址仅发现一处。遗址在昆明池的西北部,即今洛水村、普渡村和斗门镇一带。这个西周遗址很早就被发现了。先后来到这里作过考察的人很多②。这次工作仅是过去工作的继续。

这个遗址的范围很大(图一),它的北缘在洛水村北村边,南缘在斗门镇略南,东缘界于昆明池,西缘南部紧接斗门镇,北半部则在鄢水即丰水支津故道的东岸③。

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地面上西周遗物俯拾皆是,灰层堆积在断崖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文化堆积密集且厚的地区,目前査明有三处:(一)在长安县立斗门中学一带。这里的堆积破坏严重,中学南部和西北部全遭破坏,中学东北约60米以外的地方也被破坏了很多,只有中学及其东、西两侧各约70米以内被保存下来,估计其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二)在洛水村和上泉北村一带。这部分堆积保存的更少,除洛水村北边、西边各留下一个土墩(北边土墩面积约四千平方米,西边土墩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和上泉北村及其东40米以内诸地外(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其余地方均遭破坏。介于上泉北村和南丰镐村之间的土梁,是昆明池北界的夯筑土堤(图二,1、3)。土堤中部的夯土内,夹杂着大量的西周陶片,今太平河东岸的土堤北侧底下,尙残留着未经扰乱过的西周窖穴堆积(图二,2),由此可见这一带的西周遗存,在建筑或浚治昆明池时确实被破坏了不少。土堤西北部即今洛水村一带的西周文化堆积,是唐代以来因人们不断起土而陆续被破坏了的㈤。(三)在遗址中部偏东,即西邺公路以东、白家庄以北,估计其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这地区西周堆积基本上保存完好。经钻探査明,这里的西周文化堆积普遍深达2米以上,遗存相当丰富。

这个西周遗址的延续时间很长,从周初到周末。但各个不同阶段的西周遗存的分布因工作刚开始,尙不能确切地指明,需要今后继续深入了解。过去在斗门镇⑤和普渡村⑥曾先后发现西周墓葬,至于遗址内其他地点是否还有西周葬地,也是今后要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白家庄北、洛水村西和洛水村北三个地方,曾分别做过小规模的试掘。

(一)在距白家庄北约半公里处作了三个探方,总面积约80平方米。这里的文化层的堆积比较简单,农耕土下面是一层约0.3米厚的浅黄色土,土质纯净,含物极少,只出土几块唐宋时代的残瓦片。以下是西周文化层。西周文化层下面是黄生土。

西周文化层是由早期和中期两层堆积构成的。这次发掘早期堆积不多,只在探方Ti内作了一个房子(Fi)。各探方内的一般灰土堆积和三个窖穴(Hi位于探方Ti西边的土壕里,窖穴上半部已毁,只淸理出窖穴的下半部),都是属于西周中期的。

出土遗物,计石制工具有斧、刀、“锤头”、球和磨石等五种(图三)。铜制工具和用具有录和锥两种。蚌制工具有刀,装饰物有圭形用具有锺、鑛和锥;占卜用的有卜骨;装饰物只有簪一种。这次出土骨簪的数量较多,制作都很精致。有作长条四梗式,有作长条圆锥式,个别于簪头顶面嵌镶一颗绿松石,还有一种是下体作圆锥状,顶端约4厘米一段被琢雕成凤形(?),形象生动(图四)。陶制品除一颗弹丸和一件罕见的泥塑牛头(图五)以外,都是陶器残片,计炊器有JE和鬲;储器有瓮;盛器(包括食器和水器)有殷、豆、盆、盘、尊、盂、罐和“三足器”等。此外还发现少量作建筑使用的残瓦片。

我们在早期和中期两种堆积内,均发现制造骨器的迹象。出土的遗物,除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磨石以外,主要是发现大量的有锯痕、错痕或削痕的骨头和骨料。多是牛骨,也有少许鹿角和其他种类的兽骨。半成品骨器只得锥一种,不过堆积内出土的镜、鐡、锥和簪等骨器,无疑都是这里出产的成品。

房子F1位于探方T1的西南部,房子西半部上口早已被削掉,东半部上口也被年代较晚的西周窖穴扰乱了一些,只有^子北壁中部的坑壁保存原来的高度,距地表深约0.6米被发现(房子深约2.3米)。房子构造异常简陋,是从当时生土《地面向下挖掘的长方形土坑,坑四角均呈弧形(图六)。房門向西。房内西端靠南侧有一条斜坡路通往外面。靠南墙壁下,有三个浅小的凹穴。在中间的凹穴内(图六,4)发现三件能粘对复原的陶器,计为殷玮:2、罐Fi:3、豆Fi:4。或许这些凹穴是专门用来储存东西的。房内居住面平坦,地面上有一层约5厘米厚的路土硬面。东半部的地面曾用火烧烤过,表面呈红色。房子g/四壁十分粗糙,没有加工整治,壁面凹凸不平。

(二)在洛水村西边约40米处的长方形土墩南端作了一个探方,面积是30平方米。此外在探方Ti东边的土壕里,还发掘了六个烧陶窑址。这里的文化堆积要比白家庄北地复杂一些。农耕土下是一层约0.4米厚的浅黄色土,含物极少,只出土几块唐宋时代的残瓦片。在这层土下发现一个洞室墓的墓道,它破坏了西周晚期堆积。在探方东北部发现一个西周晚期窖穴(H1),在西南部发现亠个西周早期的窖穴(H2)o西周早期害穴的西南部,破坏了一个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窖穴。

在这里发现西周工具、用具和装饰物的数量不多,计有石斧、石刀、磨石、陶纺轮、骨簪和蚌泡等十多件。出土陶器残片数量较多,其中约有十多件能粘对复原。陶器种类,计炊器有瓯、鬲和甑,储器有瓮,盛器有殷、豆、盆、尊、盂和罐子等。此外还发现很多作建筑使用的残瓦片。

我们在这里发现西周晚期的陶容群,现在已部分或完全暴露在地面上或断崖里,根据初步统计就有十多个。我们在探方Ti东边的土壕里,选择发掘了六个;其中有四个位于探方Ti正东,另外二个位于探方Ti的西南。这六个烧陶窑址都是残缺不全的,但根据各个窑的残存部分,仍然还可以判明它们同属于一种型式,只是陶窑的火膛,在构筑上略有有变化。下面举第5号窑址为例子,来加以说明(图七、八)。

窑址包括陶窑和窑前的竪穴两个部分。陶窑在西,竪穴在东,二者是相连在一起的。竪穴平面呈不规则形。上半部早已残毁,现只残存着下半部。竪穴西北部是挖在“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窖穴堆积上,其余部分是挖在黄生土上。竪穴东、西、北三边的壁面,上下近于垂直,东南壁呈斜坡状,表面残留着路土面,是出入的通道。竪穴东半部底面凹凸不平,表面没有成层的路土面。西半部底面相当平坦,地面上有一层约5厘米厚的路土硬面。陶窑南半部被破坏。窑是由火膛、窑室和窑箪组成,火膛是一个从竪穴西南壁底下向内掘进去的横洞。横洞口和横洞平面均呈椭圆形;洞口以内的切面呈半圆形。密室距竪穴西南壁约04米。下半部是从当时地面掘下去的圆形坑(残高约0.26米),上小下大若复斗状。上半部已经被破坏,可能是用草泥土做的圆拱顶,顶中间穿一个洞作为烟囱⑦。火膛和窑室之间隔着一层厚约0.35-0.4米的黄生土,即为窑箪,是造窑时留下来的。容箪平面呈圆形,里面有直立的椭圆形単孔;现存三个(完好的一个),推测原来可能是五个,即中间亠个,东、南、西、北各一个。火膛内壁被火烧烤成红色。窑室和窑算可能由于受热温度较高,其表面普遍形成一层约8厘米厚的靑灰色土,质地十分坚硬。

在火膛底部留下约20厘米厚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灰烬,堡中还夹杂着大量的牲畜粪便灰烬。在其他五个窑火膛内也有同样发现,可见牲畜的粪便也是当时烧陶的燃料,也可能作保存火种使用。

在发掘时,陶窑和竪穴内寒满灰土。灰土内包含着大量的陶片,幷有很多废品残片。另外也还出土少许未经烧制的器皿陶坯。陶片种类数量最多的是盂和罐,其次是豆和瓦,最少的是鬲和瓮,其他窑址出土的遗物堆积之后,在探方南部发现一个西周时代的长方形井。这个井打破的可能是仰韶堆积,井掘至2.5米时停作,仰韶堆积未淸理。

井已掘部分出土大量的西周建筑遗留,主要是瓦片和涂抹着“白灰面”的草泥土。这些建筑遗留,当是附近的西周建筑毁弃以后被塡进井里的。我们希望解决这两种遗物的相互关系,因此将井内未掘部分的堆积暂时保存下来,留待明年的工作中再加硏究。因为这个井未作到底,现在我们还不便粗疏与第5号窑址相同,由此可见,这些窑是生产多种多样成品的,有生活上使用的各种器皿,也有建筑上使用的瓦,这个现象,似不同于专门生产某种成品的窑址。

(三)在洛水村北土墩的南端开了一个探方,面积是20平方米。探方内包含着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农耕土下面是唐代堆积,出土很多瓦片、罐片和瓮片。淸除唐代堆积之后,在探方南部发现一个西周时代的长方形井。这个井打破的可能是仰韶堆积,井掘至 2.5米时停作,仰韶堆积未清理。

井已掘部分出土大量的西周建筑遗留,主要是瓦片和瀚抹着"白灰面"的草泥土。这些建筑遗留,当是附近的西周建筑毁乘以后被填进井里的。我偶希望解决这两种遗物的相互关系,因此将井内未掘部分的堆积暂时保存下来,留待明年的工作中再加研究。因为这个井未作到底,现在我阴还不便粗疏地去推定它属于西周那一期的遗迹。但値得注意的是,井已掘部分出土约1,500公斤瓦片。二件完整标本(洛北Hl:l)重475公斤,个别标本坯较厚的要重一些,估计可能超过此数。如以每块瓦重5公斤计算,则井里已出土300块。井内堆积未掘部分用探钟查过,知道下面仍然有大量瓦片。这批资料,无疑将使我们对西周瓦的形制有较多的认识(图九、一O、一一)。

根据白家庄、洛水村两个地点地层的排列,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白家庄北地包括早期和中期两种西周堆积,洛水村西地包括早期和晚期两种西周堆积。西周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的陶器,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早期绳纹粗红陶所占比重较大;薄胎磨光泥质红陶和灰陶也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中期以后,绳纹粗红陶数量减少,绳纹粗灰陶相应增多。早期罕见的素面泥质灰陶,在中期巳经占有相当的比重。到晚期,绳纹粗灰陶和素面泥质灰陶就占居着主要的地位。

早期印纹多,纹样有圆圈和云雷纹等。中期常见凹沟纹(瓦纹)。晚期流行弦纹和篦纹。绳纹是西周早、中、晚三个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陶纹,但它们在风格上却各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绳纹多织细紧密,纹痕深而且淸晰。中期绳纹变粗变浅,绳痕显得松疏。晚期流行的绳纹,纹理潦乱,绳痕粗大松散,同时由于纹痕过浅,绳子痕迹往往模糊不淸楚(图一二)。

陶器多属于模制和轮制,完全用手揑成的很罕见。在制作方法和技术上,早期器皿作的一般比较端正,陶胎厚薄不均匂的现象少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陶器,模制或轮制以后再加整治,口部或肩部表面被打磨光滑,如尊、盆和部分罐子等。以上特点,到中期便渐渐衰退和消失了。总的趋向是,时代越晚,器皿制作的越粗糙,如晚期的陶器,陶胎厚薄不均匀的现象相当普遍,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陶器模制或轮制成器以后,由于整治草率,或者根本不加工整治,表面往往十分粗涩,如盂和罐子的下半部就常常残留着淸楚的指模或刮削的痕迹。

早期和中期陶器种类比较多,晚期则异常简单。西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分别有其代表性的典型器皿。如尊(标本白F1:40;图一三,13)见于早期。盘(标本白Hi:8;图一三,30)和泥质瓦纹“三足器”(标本白Hi:9;图一三,24)见于中期⑧。甑(标本洛Y2:10;图一三,31)见于晚期。两个时期或三个时期都有的器皿,在器形上则属于完全不同的型式。即便在型式上近似或者相同,但在数量上也有多与少之分。下面我们打算重点介绍鬲、豆、罐和盂等四种,其他一律以图和表来槪括说明。

鬲 早期常见的型式(标本洛H2:18;图一三,3),是三足间的分档向内陷入甚深,鬲底中间至三足内侧各有一股粗大的凸脊。凸脊上施以成组的竪行粗绳纹。足的横断面近似三角形。中期鬲流行的型式(标本白H2:ll,图一三,4),是鬲足间的分福不向内凹陷。鬲足和鬲底三股凸脊比早期鬲的矮一些。凸脊上的成组的竪行粗绳纹,只施于足尖部分。足的横断面仍然呈三角形。晚期鬲的特征是(标本洛Y2:2,图一三,11),鬲足间的分枪不向内凹陷,鬲底中间至三足内侧无凸脊,也无成组的竪行粗绳纹。足的横断面呈圆形。实足、圆鼓腹的所谓仿铜式陶鬲,是西周常见而独树一格的形制⑨。早期常见的是分档式(标本洛H2:195图一三,6),晚期流行的是平禧式(标本洛丫2:11;图一三,10),中期分档和平福两式都有。

豆 豆的基本特征是浅盘,盘下接上一个“空腹”的把柄。豆的形制演变,十分突出地集中表现在把柄部分。早期豆的把柄长而且粗壮(标本白Fi:4;图一三,19。标本洛H3:l,图一三,27)。中期豆的把柄,比早期豆的细了很多(标本白Hj:10.图一三,20)。晚期有两式:I式是短把豆(标本洛Y5:1图一三,28)。][式是细把豆,把柄中部多有一周粗大的凸棱(标本洛丫5:10;图一三,25)。以上两式豆,以I式为多见。

罐 早期器形一般比较粗大,常见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型式:I式(标本白图一三,2)撇口,微卷唇,圆肩,平底;在肩、腹分界处往往对称立有两个方形或“鹰嘴式”的竪耳。下腹施绳纹,口部和肩部多被打磨光亮,肩上施印纹或绳纹的个别见到。][式(标本白耻:3;图一三,1)唇沿外侈,圆肩,圜底。罐子外壁施饰绳纹,于绳纹上再横绕施以若干周凹弦纹,只施绳纹而无弦纹的,尙未见到。中期流行的也有两种不同的型式:I式(标本白H:a:20.图一三,7)喇叭口,圆肩,小平底.肩上多对称贴有两个带横穿的绳子式的罐耳。罐子外壁多施交错细绳纹,口部经过打磨,但打磨得不够平滑光亮。I式(标本白H3:215图一三,5)小口,微卷唇,圆肩,平底。这种罐子不施绳纹,只在肩上横绕施以若干组(每组二至三条)凹弦纹。有的再在各组凹弦纹间贴上若干个圆饼状的泥饰。晚期流行的罐子和中期]f式相似,但根据罐形的局部变化,仍然还可以区分为两种。I式(标本洛丫6:11;图一三,8)小口,折肩,平底。I式(标本洛丫2:12;图一三,9)小口,有颈,圆肩,小平底。罐形显得瘦长。

盂 早期陶盂数量不多,到中期和晚期则十分流行。早期形制是沿唇外侈,浅腹,平底。外腹壁面施饰绳纹(标本白Fi:42.图一三,16)。中期有两种:I式(标本白H2:12(图一三,22)和早期盂的器形接近,但鼓腹部位比较靠近口部,壁面不施绳纹,只在上腹横绕若干周凹弦纹。T式(标本白H2:13,图一三,21)和I式的区别,主要是盂的沿唇宽阔近平,内沿唇有显著的折槌。晚期也有两种:I式(标本洛Y5:12;图一三,26)和中期I式相似,但器形显得瘦长,盂自口沿向下约4厘米一段的腹壁向内陷入,外腹中部表面隆起一周粗大的凸棱。I式(标本洛Y2:7,图一三,32)深腹,平底,口沿面上有一周宽带凹沟。从上述似不难看出,盂形制演变顺序的基本特征,是由浅腹到深腹;口部沿唇,由外侈到内沿有折棱(沿唇宽阔近平),或在沿面上压入一周宽帯凹沟。

殷、甗和瓮等器的区别见西周陶器分期表和图一三。

通过1961-62年的工作,使我们对沣东西周遗址的面貌有个轮廓的认识。主要的收获:首先是了解遗址的大致范围。其次是对试掘点的西周陶器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分期,从而使我们对这遗址的延续年代(指西周时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其三,初步弄淸遗址和昆明池的关系,即遗址位于昆明池北,遗址在建筑或浚治昆明池时被破坏一些。这现象于古史记载镐京位于昆明池北、都址部分或大部分沦没于昆明池中等说法是符合的。其四,这次在洛水村北地一个西周井里发现大量的西周瓦。这些瓦和涂抹有“白灰面”的草泥土共存。在这里发现这些西周建筑遗留,不是偶然的,在其附近当有规模宏伟的西周建筑基址。这类建筑,应该属于当时的所谓“权贵”人物占有,而不能属于当时的劳动人民所有。所以这个发现对探讨镐京中心所在是有帮助的。

执笔者 胡谦盈

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