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获得长久稳定的积极情绪 ‖ 心流4

2023-03-02 09:14 作者:柠萌Ov0  | 我要投稿

【全文】


之前的视频里我们论证过,人生在世,追求的并非是金钱、权利、地位,而是一种舒适的人生体验,一种长久稳定的满足、充实和快乐。但每天都开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事情做的时候开心,做完却不开心,有的事情做的时候很痛苦,但做完却非常开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研究后发现,奥秘在于如何平衡沉浸感和满足感。当一件事能带来足够的沉浸感,让你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忘记一切其他烦恼,全身心投入时,其过程往往会很快乐。当一件事能够带来足够的满足感和自我进步,让你朝着你想成为的人前进时,你做完之后就会非常开心。有沉浸没有满足,就是做的时候非常开心,但做完之后就会空虚和懊悔,觉得浪费了时间,比如打了一天游戏而有满足。


沉浸就是每次做完之后都很开心,那若是要再开始一轮,就会有些犹豫,比如做一套卷子或者健身一个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和延迟满足。很多人觉得延迟满足很痛苦,就是因为其有满足感而没有沉浸感。当一件事能同时带来沉浸感和满足感时,就会带来一种非常舒适的人生体验。心流在之前的视频里,我已经提供了很多诸如保持难度和技巧平衡、减少带宽负担等。进入心流的技巧有好稀呢?我们的是缺是缺,今天的频我们就聊聊为什么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没有心流。本视频一共涉及五个话题,工作空闲无聊、精神内耗和孤独。首先是工作,大多数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工作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毫无价值。更别。


实现人生意义,工作就是为了拿工资,即便在有工资的情况下,也是能少干一秒是一秒,热爱自己的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与工作无异,都是被迫要做而不是主观想做的事情。即便是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忍受无聊也比工作舒服。毫无疑问,我们憎恨工作。妈作者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他给100个不同行业的男女佩戴呼叫器,一个星期内,呼叫器每天会不定时的响八次,每次听到响声,受测者就必须拿出一个小册子,填两页问卷,记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心情,评判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大的挑战,使用了多少技巧,据此计算是否处于心流。最终,作者收回了4800份问卷。先说心情,当受测者遇到的挑战与使用的技巧层次都比较高时,当事人描述自己是多出现全神贯注、精神集中、快乐、振奋、活跃。


强而有力,觉得自己更有创造力、更满足,我们将这称为心流,是积极状态。而当作者面对低水平挑战,使用低水平技巧时,提到的词大多数是被动、软弱、迟钝、不满足,被定义为无动于衷,是负面状态。之后是数据结果,总数据显示,工作状态比休闲状态进入心流的概率更大。所有员工在工作时处于心流的比例是54%,休闲活动时处于心流的概率是18%,工作时出现无动于衷的概率是28%,休闲时出现无动于衷的概率是52%分。直接的统计结果如下,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首先,不论心流在工作时刻出现还是在休闲时刻出现,当事人状态都比没有心流时更积极,其次,不论是什么工作形式,工作时出现心流的概率都比在休闲时刻要高。最后,不论是。


什么工作形式,工作时出现无动于衷、负面概率的状态都比休闲时刻低。所以仅从这个数据看,工作比休闲更能带来心理状态,大多数受试者应该更喜欢工作而不是休闲。但这套问卷还有一个额外问题,你现在是否想做别的事情?其结果是,无论是否处于心流状态,只要受试者在工作,就会想做别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矛盾但合乎事实的结论,即便工作时更容易产生心流,人们的工作动机仍然很低,即便休闲时精神状态更差,人们的休闲动机还是很高。这时候希望各位回忆一下,当自己结束了一天紧张刺激的工作和学习之后,真的就不曾产生过满足感吗?而躺平在家休息,无所事事,打一天游戏、刷剧、吃外卖,一连一个星期,体验就真的那么好吗?未必吧,我们总说人得接触社会,不然就会越来越消极。


很多岁数大的人上班的时候每天神采奕奕,而一退休身体就出现各种毛病,俗称退休老得快。其实我们潜意识里是相信长时间的躺平和懈怠会把人带废了,而工作和学习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状态,但是我们还是讨厌工作严谨一些,可以描述成对一件自己根本就不想干的事情,就算这件事能带来生理上的积极体验,我们也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呢?因为工作的目标是赚钱,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在钱上,而带来心流状态的是工作本身。但谁会在乎工作本身呢?工作本身是否快乐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一份不快乐但报酬很高的工作是很抢手的。当劳动者都不把快乐当做工作的必要属性时,管理者和监察者就更不会了。管理者会注重效率,而监察者会注重安全和工资、社保的支付,快乐、意义、价值。


这东西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毫无疑问,我们的工作观出了问题。工作每天至少八小时,几乎占据了我们清醒时间的50%。工作的体验完全可以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但竟然没有人在意工作的体验是否良好,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每个人、每家公司、全社会都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个问题,这难道还不严重吗?如何看待工作将是这个账号未来的重点之一,会出一系列视频,完整讲述社会化分工是如何重塑工作伦理,优化劳动者摧毁工作乐趣的。除了工作本身,还涉及到大量关于消费主义的内容。劳动是人的天然属性,每个人都有通过劳动解决生活问题的意愿,所以劳动者是天生的,但打工人并非天生,而是跟消费者并行出现的,每个人都既是打工人,也是消费者,消费者消失,打工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要树立。


观,必须同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该系列会设计毫无意义的工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单向度的人制造消费者等一系列书籍,最终为大家讲我的经历和工作,如何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如何在工作时摸鱼搞副业,最后是如何让副业的收入超过主业,开始尝试全职的。但是这个视频的目的不是交流工作观,而是通过观察大多数人的行为,反思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薪流这么少。所以对于工作,我们只需要观察到工作确实可能会带来良好的体验,但不管其体验是否良好,我们都不愿意工作的客观事实就可以了。如果你对工作观、消费主义以及我个人的工作和副业经历感兴趣,可以关注一波,下个月我们就会聊这个。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工作,那我们愿意干嘛?或者说,如果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


那我们在什么时候花钱呢?接下来是第二个话题,空闲。可能很多人觉得下班之后就是空闲,但我觉得空闲是一个短暂的过渡状态,因为一个人很难停下来,什么也不做。你下班到家躺在床上,肢体可能没有任何动作,但你的脑子绝不可能停下来,他会一直思考。之前的视频总说,放空思想,头脑清明是禅修和瑜伽追究的状态,只有大师能做到。但我最近在当下的力量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论证,首先,意识和思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意识是你的根本存在,意识消失,自我也就消散了,而思考是大脑的功能,停止思考,意识不会消散,那么问题就来了,你是你的主人,是你的意识,还是你的大脑呢?要验证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能停止思考吗?至少对我自己来说不能,我可以写一篇很棒的文章,或者学习核电站的英雄。


但这些不能证明意识利用了大脑。就像狗喜欢啃骨头一样,大脑喜欢思考问题,这也就是他想写一篇很棒的文章或是思考核电站运行原理的原因。而我找不到让我大脑停止思考的按钮。我的大脑里始终有一种或几种声音,他们不停的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不停地回忆往昔或是幻想未来,而我没有力量阻止这种对话。所以我完全可以推测,并不是我的意识利用了大脑,而是大脑利用了意识。我是一个强迫性思考者。事实上,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在经受强迫性思考的困扰,这太过平常和普遍,以致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理论上来说,思考是中性的。为什么说不能停止思考是痛苦呢?因为人们自己是思考的最佳素材,当人们漫无目的的思考时,会自然而然的开始思考自己。


奥威尔说过,如果一个人将自己描述的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的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散乱的思维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他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是长期的挫折中。我们会不停的复盘和某人吵架的过程,如果当时那句话这么说,就肯定能吵赢,或是集中在自己的某次失败。白天问题回答错了,真丢人,搞砸了手头的某个工作,甚至耽误了全队的进度,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描述很熟悉?没错,这就是精神内耗,不受控制的思维和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集中在最负面的事情上,我觉得这就是精神内耗的本质。思维会带动情绪,精神内耗的负面思维必然带来愤怒、压抑、自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不经意的流露,就会伤害周围人,爆发争吵,损害人际关系。


糟的是,情绪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医生总是劝人少生气。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必然会以生理问题或是疾病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各位不必焦虑,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精神内耗是不受控制的,思维集中在最负面的事情上,所以其解决办法也显而易见。引导思维的方向或是停止思考。本视频我们会介绍引导思维方向,因为整个新罗理论都在追求控制注意力。至于第二个解法,我们会在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里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关注一波。我知道我挖了很多坑,但没办法,我认为一个极其稳定的人格涉及到很多方面,坑就慢慢填吧。让我们回到主线上面这一大段话,散漫的思维、负面情绪等等都发生在你的脑子里,现实中的你仍然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有做,你以为你还是处于下班之后的空闲状态。但实际上你已经过渡到。


精神内耗阶段,这种过渡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不光意识不到过渡,甚至会采用一个自动化的解决办法。嗨,我想这些乱七八糟的干嘛有意当你开有的时的上集,开有趣的事。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找到有意思的事情吗?我们上面说过,休闲状态比工作状态更难体验到心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工作有目标反馈职场规则和挑战,有秩序的环境容易创造心流。就像各种游戏,比如网球或象棋,都是靠我们明确的规则反馈来创造心流的。之前的视频中我们论证过这个看法,但是休闲显然不是一个有秩序的状态,所以想让休闲生活过得更有质量,你就必须付出比工作更大的努力。你可能会觉得这句话非常离谱,如果休闲时间要努力,那还叫。


什么休闲时间?我手头刚好有一个这样的正面例子,吕比歇夫是一个时间管理专家,长达35年,每天保持十小时的工作时间。听起来他应该没有什么时间娱乐和陪伴家人,但刚好相反,他主动的管理了自己的休闲时间,因此比普通人获得了更多的享受。在人们的想象中里,比歇夫的人生应该是干巴巴的,无比匮乏的,没有亲情,没有友谊,没有爱好,除了学术什么都没有。每天凌晨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不沾烟酒,不看电影,不打游戏,这样的人生真的快乐吗?但吕比歇夫的人生并不是这样的。首先,他有很多娱乐项目,拿1968年的年终总结举例,他记录到今天的娱乐项目总计65次,紧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加过的展览会65次,平均下来每个月至少五次,每周一次。以上内容是戏剧、电影、音乐会、展览戏剧音乐会。


展览,我估计在座各位都不怎么经常去,能做到一周看一场电影的,在弹幕里报个到吧。一周一场,一年48场,我估计我去年全年看过的电影也不过八场,现在已经完全忘了是啥了。还有,作为一个农业学家,里比歇夫几乎逛遍了前苏联的农场,不管是西伯利亚的千年冻土,还是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这块人类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遍布了卢比歇夫的角度。所以,虽然卢比歇夫的主要精力在搞学问,但这也不耽误他是一个吃的多、睡的多、旅游多、电影多、朋友多、家庭和谐的人,他在娱乐、生活、精神方面的享受完全不比正常人少。这个视频是我最喜欢的视频之一,虽然42分钟的时长过于劝退,播放量不高,但我真诚的推荐给每位喜欢我的朋友看。当然,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主动管理休闲时间,认为休闲就是要随心所欲的放松。正因如此,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不是在主动的享受高质量的。


而是找些事情打发时间。这种需求是紧迫的,为了避免进入精神内耗的状态,人们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信息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可以,比如看电视、刷短视频、打游戏。当我们长时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未见得有多快乐。就像作者研究的结果,很多人说他们看电视时觉得消极、软弱、易怒,但跳动不已的屏幕至少给意识带来某种程度的秩序感。可预测的情节、熟悉的角色,甚至大量的广告都提供一种令人安心的刺激模式。屏幕是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容易处理的小范围之内,暂时可以不受个人法律打扰,把不愉快的念头赶走。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垃圾娱乐根本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快乐而设计的,他们只是某些人设计出来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的工具而已。


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化为乐趣。跟老祖宗相比,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享受生活,但我们一点也不比老祖宗生活的快乐。将空闲转化为真正的快乐需要技巧,但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如何培养这种技巧。置身于五花八门的休闲设施中,大多数人仍然觉得生活很无聊,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整个流程是这样的,你讨厌上班,渴望下班,但没法应对下班后空闲带来的精神内耗,为了不让自己躺在床上瞎想,必须找点东西消耗注意力,而因为认为自己在休闲,所以不打算为控制注意力做任何主观的努力,之后就自然而然的选择最简单易得的调动注意力的手段,最终结果就是沉浸在垃圾与乐里,被奶头乐榨干。经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人们讨厌上班,上班是为了下班。


但人们又无法应对下班的空闲,所以又迫切地寻找垃圾娱乐来打发时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打发时间呢?我们把时间这么快就打发过去,是为了干什么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你打发时间是渴望快点上班,这样你就又能找点事做了。这像不像滚轮里的老鼠,越跑越快,永不停息?我们从来就不会准备好迎接某个阶段,总是被日子推着往前走。从孩子到18岁,真正的青春来临,然后到25岁,普普通通工作,攒钱买房买车,之后是恋爱结婚,日子没什么不好,但就是觉得跟自己年轻时候想的不一样。然后到30岁,开始操心柴米油盐,给孩子攒奶粉钱,40岁人生已经定格的时候,站在阳台上抽烟,想着18岁时自己的梦想,人生怎么就过成这样了呢?你就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吗?自己拥有的东西,其他人的事。


生活这像抄答案一样的人生路径,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真的让我们重来一遍,应该怎么改变呢?让我们顺着线头往回捋一捋。702里我们说过,意识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既可以反抗基因控制,也可以反抗外来秩序,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础和最宝贵的东西。而控制意识的奥秘之一就是控制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共识是,身体是很宝贵的,我们不应该抽烟、喝酒、熬夜、嗑药来糟蹋我们的身体。但如果你总是借着各种垃圾娱乐、电子鸦片来消耗自己的注意力,这种行为跟嗑药、酗酒又有什么区别呢?还记得人们为什么要通过各种垃圾娱乐来消耗注意力吗?因为人们无法面对一个人独处时的精神内耗,如果有朋友,我们可以跟他聊聊天,果没有朋友,我们就开始做各种事情打发时间,但若是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呢?若是你一个人。


处在一个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决然不可能通过外物来引导注意力的房间里,面对你自己内心的时候,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度过这个灵魂黑夜呢?换句话说,你如何看待孤独呢?你若是将孤独当做挑战,当作倾情的内心整理内在秩序的机会,你将获得极大的进步。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说是神可能有点夸张,但若是一个人在长期独居的状态下,还能将自己的生活管理的井井有条,发展爱好,锻炼身体,朝着目标前进,而不是任由烟酒侵蚀自己的心灵,或是把注意力投射到无聊的肥皂剧上也排遣寂寞,那这一定是一个内在秩序稳定的完整人格,作为朋友和伴侣的最佳人选,但你若是选择逃避,通过无聊的垃圾娱乐转移注意力,可能会获得一时的舒适,但只要外界停止刺激,你就会在。


再次陷入负面情绪中,永远无法摆脱空虚与懊悔,永远无法获得长久稳定的积极情绪,这并非危言耸听,之前提到的作者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我们还可以从逻辑上再验证一次。视频开头就复习过如何获得心流。能带来沉浸感、不能带来满足感的事,做的时候可能很开心,但做完一定会后悔,这就是打游戏、刷剧或一系列打发时间的无聊活动。只站在消耗注意力、防止精神内耗的角度讲,垃圾娱乐确实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会开心,但垃圾娱乐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当娱乐结束,沉浸感消失,我们就会开始追求满足感。而没有带来自我发展的事情,必然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开头有个投票,现在社会是缺乏沉浸感还是缺乏满足感?我的答案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调动注意力。


沉浸感的事情,尤其是各种垃圾娱乐,缺的是那些完成之后能让我们感受到自我进步的事情,缺的是满足感。那么,什么叫满足感?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朝着它前进。这句话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他马上就会引出下一个问题,什么叫人生意义?意义反映了一种假设,就各种现象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遵循一种可辨识的模式,指向一个最高的目标。而人生意义自然就是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种内在联系,进而发现这种联系,将自己过去经历的、现在在做的、未来将做的事情构建秩序,找到其指向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和严苛的自我审视,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每天的工作和学习那么忙,我们很少有自我反省的机会。就算有。


引导注意力审视自我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吗?事实上,当我们无事可做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开始审视自己,思考过去和未来,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精神内耗。自我审视是一种中性行为,其结果可以好也可以坏,但大多数人在自我审视时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没有稳定的内在秩序,没有审核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评价忽高忽低,整个人也就变得患得患失。进入精神内耗状态之后,就用鸵鸟战术来避免精神内耗,用垃圾娱乐麻痹精神,造成一系列恶劣的后果。但是,若是我们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我审视呢?若是我们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定义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审慎思考自己的每一个欲望,慢慢理顺自己的思想,降低大脑的混乱程度。是不是就可以在自己的。


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秩序,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个事情的开头一定非常难,但只要度过开头,你就会喜欢上整理自己思想的感觉。看着自己的内在秩序越来越规范,念头越来越通达,进而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喜悦。而这种整理最容易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进行,所以你会开始喜欢独处,享受这种直面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感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依赖垃圾娱乐分散注意力,逃避精神内耗,而是可以不依靠任何外力,单凭主观意识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在长期独居的状态下,也能将自己的生活管理的井井有条,发展爱好,锻炼身体,朝着目标前进。这样你就将名为空闲的硬币翻了个面儿,朝上的一面从精神内耗变成了享受孤独,拥有了稳定的内在秩序和完整的人格。而因为你清晰的了解了自己的。


过去、现在、未来。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欲望、目标、人生方向,你的意识就变得愈发有秩序,越能朝着自己想成为的人前进。你的感觉、思想、行动配合无间和谐,自然涌现,获得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因此,你永远可以把精力用到最有用的方面,坚定的朝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前进,获得最大的自我进步,长久稳定的积极情绪以及这个社会无比缺乏的满足感。无论你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以及恐惧上。你生命的每一都如此富有意义,你不会害怕突然发生的意外,不害怕失败,甚至不害怕死亡。你对你的生命胸有成竹,你的整个生命也因此化作一场源源不断的持续稳定的长久心流。好,以上就是新流第四部分的全部内容,让我们整理一下我们的讨论。


从当今社会是缺沉浸还是缺满足开始,分别讨论了工作、空闲、无聊、精神内耗和孤独五个话题。工作实际上心流的最简单方式,但我们仍然不喜欢工作,喜欢空闲。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技巧应对空闲,空闲很快就转化为无,进而变成精神内耗。为了逃避精神内耗,我们只能依靠垃圾娱乐占栏注意力。垃圾娱乐并没有带来太多积极体验,相反,大多数时候他们是消极的,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这形成了一个很恶劣的循环。我们讨厌工作,却又无法应对空闲,上班盼着下班,下班要拼命打发时间,这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快,偏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美好人生,无法成为那个想象中的自己。而打断循环的关键就是应对孤独的态度。我们不应该恐惧和逃避,而是应该将孤独视作挑战,当成直面。


内心理顺内在秩序的契机,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自己人生意义和方向,朝着想象中的自己前进,并不断获得自我激励,将人生化作一场持续稳定的心流,成为想象中的自己。此外,因为时常严重超标,我砍掉了一大部分内容,视频只出了要勇敢的面对孤独,正确的评价每一件事,将混乱的精神内耗变成稳定的内在秩序,但没讨论如何正确的评价每一件事,其关键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相关操作我已经做过实践放在这几个视频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至此,新罗的读书笔记已经全部做完。第一部分,我们探讨了为什么无法获得长久稳定的快乐,因为快乐并非是基因、外在秩序、自然筛选的指标,相反,他们将快乐当做手段,以完成对我们的控制。所以,这种外在的快乐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部分探讨了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答案是人生是一种体验,我们要追求的是长久稳定的积极情绪。第三部分完整的呈现了心理体系,证明了沉浸感和满足感是长久稳定快乐的关键。第四部分,也就是本视频探讨了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化作一场长久稳定的心流。如果你喜欢本视频,可以从第一部分开始,完整的了解心流体系,朝着想象中的自己前进。但是你终究会遇到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追求梦想可以,钱怎么解决?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可以,但要是失败了怎么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自律的最高层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需要长久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上要追根溯源,秉持初心。这是知世界观层面上要实施。


求是,推敲可能性,尊重世界现有的规则,绝不能因为目标崇高就当规则不存在,这是行。我们可以一起做白日梦,构建一个理想国,也可以人情世故,为了自己的梦想,迂回曲折,千钧将一语轻重在平衡人世浮沉,选择怎样的度最重要,可正确的度是什么没人知道,人得先有信心,才能踏上自己的路,至于走到哪一步,走的顺不顺,我们且行且看,但不论结果如何,都是知行合一了的。既然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就别那么在意结果,这是人生观。我根据这套逻辑,将我的思考和实践做出了长期自律靠餐观系列,而心流其实是长期自律靠三观价值观中的一个分支。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从这个视频开始看。如果你也喜欢思考人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外界的度过一生,可以关注一波,为同行者好。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


你觉得视频不错,那你的一键三连可以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传播,感谢观看。


如何获得长久稳定的积极情绪 ‖ 心流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