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西安被称为“梨园之都”,这里有古老的秦腔和举世闻名的易俗社。自从有了新式学校和现代教育,校园戏剧也成为西安地区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一些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活动,但到五四时期才真正开始在一些新式学校中兴起并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形成第一次发展高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为了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开始进行“西京”建设。1934 年 12 月 27 日,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在这些有利因素作用下,西安地区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东北军随即调入陕甘驻扎,西北地区民众的爱国情绪日渐高涨。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与整个戏剧界一起向“左”转,剧本创作注重表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演剧活动重视戏剧的宣传鼓动作用。但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与上海、北京等地“左翼”戏剧运动及其裹挟下的校园戏剧又有所区别。虽然在思想倾向上都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但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思想内容又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后,“西安各校学生演剧宣传国耻也一时风起云涌。”。1932年2月,北方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民族音乐家张寒晖来到西安。张寒晖是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第一期学生,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在担任陕西省第一民众教育馆总务部长时,与馆长刘尚达一起成立民众剧社开展演剧活动。
民众剧社的成员主要是馆内教工和周围几个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迅速增多,演出活动频繁,在艺术上不断进步并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了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第一次发展高潮。但这个时期东部上海等地的校园戏剧却已式微,并因“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明显下降。民众剧社的首次公演是在盐店街五省会馆剧场举行的,演出的剧目有《一片爱国心》《可怜的裴迦》和《不识字的母亲》。

这次公演不仅影响较大,而且艺术水平很高,被认为“是继三原双星剧社后的一次话剧公演。”民众剧社的首次公演让西安市民第二次看到了严格意义上的话剧。因此可以说,是张寒晖和刘尚达一起,通过民众剧社及其他校园戏剧社团的演出活动把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水平,乃至西北地区的话剧艺术水平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张寒晖还先后在陕西省立第二中学和竞存中学任教。他与刘尚达一起指导竞存中学的学生成立斧头剧团,演出了《崇德堂》和《正路》等剧目。他们还指导二中学生组建二中课余剧团,印刷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和陈白尘的《虞姬》等剧本给大家学习,并带领二中师生开展戏剧讲座。校刊《二中月刊》也出版了几次“戏剧专号”,发表了许多剧评及戏剧理论文章。

二中课余剧团演出活动十分频繁,还多次到关中东部和陕南进行巡回演出。截至1936年10月,他们“曾在校内外共举行大小公演达三十余次。”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田汉的《江村小景》,丁西林的《压迫》,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王三》,欧阳予倩的《屏风后》,洪深的《五奎桥》,陈治策的三幕童话剧《鸟国》和根据《钦差大臣》改编的《巡按》等。二中课余剧团和民众剧社一起成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主力军,它们的演出活动对西安地区校园戏剧发展高潮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个时期,西安地区其他学校的校园戏剧也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取得不小进步。西安师范剧团演出的剧目有莫里哀的《悭吝人》,左明的《明天》和原创话剧《三种不同色素的人》等。西安高中和西安一中也有剧社,它们演出的剧目都是秦腔传统戏。1936年暑假,西安地区各个戏剧社团在西安师范礼堂举行为期一周的联合公演。

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二中课余剧团的《巡按》《喇叭》,西安师范剧团的《悭吝人》《明天》和民众剧社的《讨鱼税》等。1936年底,它们又在西安师范礼堂举行了一次联合公演。这次联合公演除了《巡按》等剧目外,还有西安女师剧社的原创话剧《募捐》。这两次联合公演成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形成发展高潮的标志。
在1930年代,我国校园戏剧在创作演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如上海儿童书局1930年出版了周锦涛的《学校剧导演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了阎哲吾的《学校剧》。1935年前后,随着曹禺的《雷雨》《日出》发表和中国旅行剧团、四十年代剧社的演剧实践,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话剧界开始探索演剧职业化。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地区的刘尚达、张寒晖、周伯勋和武志新等人也发起成立了具有职业化倾向的民众剧团、西安实验剧团和西京铁血剧团。

这三个演剧团体在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礼堂和易俗社等地先后演出了独幕剧《不识字的母亲》《一片爱国心》《压迫》《无名英雄》《反正》《罗店血战》《镀金》《飞将军》和多幕剧《卢沟桥之战》《黑地狱》《伪君子》《春风秋雨》等。
其中,西安民众剧团于1935年9月上旬在阿房宫大戏院演出的《伪君子》(陈治策改编,刘尚达导演)因剧中的四个女角色全由女演员饰演影响最大。但这三个演剧团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剧团。它们的主要成员是在校师生和有职业的社会青年,虽然坚持售票公演,但大部分演出活动是在校内,仍然属于业余的校园戏剧范畴。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这几年,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不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而且使校园戏剧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使话剧艺术开始立足于西安并影响到整个西北地区。但东部北京、上海等地的校园戏剧高潮则出现在五四时期。这既与爱美剧运动的传播和影响有一定时间差有关,也与东西部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