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怎么用,是什么?INFJ现身说法
Ni是个数据库,可以对外界信息进行收束并做出趋势预测,也可以跳跃到时空不限、人物不限的情形中用当前已有的认知的进行场景模拟和推演。
补充:内倾功能,主要作用就是把外界的事物给看清而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外倾功能的作用是让发掘外界事物为我所用,所以体现在Ni人会下意识的想规避掉外界潜在的不利可能,然后再通过外倾功能进行修正或者扩张,反之,像Ne这种外倾功能更愿意挖掘外界潜在有利的可能并为我所用,而通过内倾功能防止自己无限制的扩张而陷入危险
实例:在《渔父》的那期视频中,我通过自己的认知,带入到了当时渔父的角色,决定用一个INFJ的视角去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设定了一个时间(古时战国末期)、空间(国破家亡的背景)、人物(屈原与渔父)的框架,通过对话的形式,补全了“我”对于二者行为的动机与语意的理解(但都是主观的数据收束),然后通过对话屈原,在扩展到对话所有INFP,完成了大方向的趋势预测。
渔父作为一个架构人物,其本身也没有什么资料能够证明其主要的行为与动机,所以最重要的是你从什么视角去理解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三句话可以是出自一个麻木不仁,无所谓国家大是,只图在动荡的时局中获得片刻宁静的人
也可以出自是一个看破官场风云,国家存亡的事实的无奈、叹惋之人
还可以是一个自知卑微,但希望能够劝诫屈原重归政坛,采纳其谏而重整旗鼓的人(虽然感觉不合理)
可以是他/她眼中的渔父、我眼中的渔父、一位政客眼里的渔父、老师眼中的渔父、学生眼中的渔父、应试教育眼中的渔父、MBTI观众眼中的渔父、钻研历史的学者眼中的渔父……
当作品诞生后,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当语言说出后,它也会被不同的人处理成了千百层理解
Ni就是在这万千视角中,找到一个符合当下时局的趋势。
而做视频的时候显然便是面向MBTI观众,力图刻画一个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可悲而有无奈的INFP与INFJ二人,道不同而无法走向同归,明明彼此心怀天下,但却无力回头的结局。
或许是屈原的能力不足?或许是渔父的胆怯懦弱?还或许是敌人的波涛汹涌还是己方的贪图享乐?种种原因也只能留给后人哀之,判之,而家国破灭以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