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第4课(下)

hey~
欢迎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概念解释
坚持积累概念,变身历史达人吧!
太平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中央,宦官与外戚乱政;地方,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其基本教义和宗教思想是: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并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
黄巾军:184年,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故起义军头裹黄巾,历史上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经过10个月的战斗,终因缺乏经验而被东汉王朝所镇压失败。
军阀割据: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不听从中央政府号令的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五代、民国三个时期为代表。割据时期的普遍现象是战乱和兼并频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证;经济建设遭破坏;社会认同撕裂;内外空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被削弱。经历一个割据时期之后,中华大地往往会面临多民族并立、中央国家相对实力下降甚至外敌入侵的局面。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代表有两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在两汉时期,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编户齐民: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牲之肉:用于祭祀的牛羊猪肉。
凿空:凿,开;空,通也。开通道路、穿凿的意思,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开通去往西域的道路
马革裹尸: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