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暑假的前奏,也是端午假期(一)

2023-06-22 10:18 作者:安乡的鸽子窝  | 我要投稿

我梦到,文明是一片重叠的森林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我回到了青浦。

在路上见到的射灯灯光。光,即在黑夜中膨胀的存在感。

事实上,这里才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的根——然而,在自从有记忆开始,我的大部分人生都在上海的市中心度过。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许多人所追求的梦想,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人生的背景板

出生。出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平等。每一个自我意识诞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完全不同的参数,置身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不同的眼界。可是自我意识从来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决定自己身处的环境,养成具有某种倾向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可避免。这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的诅咒——当一个自我意识诞生的时候,它就永远失去了具有某种眼界的资格。

我有一个奢侈的烦恼,是只有衣食无忧、生活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的人才会拥有的烦恼,那就是希望体验“世界上大部分人的一点都不幸福的生活”。希望能够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希望可以用这种眼界看待世界。只有这样,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或是公共知识分子,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好在,我有这样一个机会——我的根在大城市农村。对我来说,变化的契机不在于展望未来,而在于重返过去。

我住的村子叫火星村。小时候问爸妈,我们要去哪?他们说要回火星。当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以为是天上的那个火星,即惊恐又兴奋。后来发现火星是一个村子的时候,那种情绪上的空虚也就可想而知了。

村子与高速公路之间只竖着一道隔音墙。

在火星村的干道上,高楼大厦、现代都市是看不见的。隔音墙不仅吸收了来自文明的噪声,也阻挡了两种步伐的社会相互凝望的视线。然而,即便如此,现代社会的造物依然大量地闯入了这个村子。橡胶轮碾上碎石路,电线凌空与矮树齐高。与当年我的父母一样,村里人都对外面的世界心驰神往。对他们来说,变化的契机在于走向更现代的文明。因此他们去了,带着现代文明的产物回来——就如我的父母走了,带着现在的我回来。我与这些汽车、电线,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狭窄的主干道,尽头是另一个文明的影子。

我越发意识到:同一个文明内部的不同进程的文明分支,不可能相互割裂,而必然会产生纠缠。大城市必然会侵入农村。无论是产物的输入,还是农村被包围的痕迹,无不暗示着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的过去并非取之不尽。有一天,现在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永远被遗忘。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甄别留取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能够让他们得到幸福感。

天,云,树。
人类并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生命。

再往里走,深入那个十几年都没有明显变化的村子。可是为什么没有变化?

十几年的时间,足以让儿童成为少年,少年成为成人,成人成为老人。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于环境必然有不同的需求,可是一个村子,在十几年的时间中都没有产生变化,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

现在假设存在一条公理:人类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改造环境。可以推出,改造环境的原因必然包括满足生存需要。那么,环境没有改造,必然可以推出生存的需要没有改变。

于此,我有些明白了。社会在快速变革没有错。人会在同样的生活状态中度过一生也没有错。区别仅仅在于社会成员的代系变迁、以及视角关系。

每一代社会成员出生之后,都会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生活状态的背景;与此同时,前一代社会成员保持着他们所习惯的生活状态继续生活。于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的生活状态足以使他过完一生;同时,在宏观的角度上,社会又是不断在迭代的。

从这个视角,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最幸福的一生就是维持出生时就携带的生活状态不变而度过一生。一切的变化都意味着风险,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绝对不足以支撑他们冒这个险;第二,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由点到面的推进过程,也不是瞬变。它更像是一阵春风吹来了无数种子,在一片森林的各个角落入土发芽。树在森林中的任意一处衰老死亡,也在任意一处生长成材。

近看是森林。远看亦是森林。
我梦到,文明是一片重叠的森林。

同一空间上的一片树林,在时间的尺度上,相互覆盖,相互重叠——这就是我眼中的社会发展,也是我眼中,文明的基本进化形态


2023年6月22日,记于火星村

暑假的前奏,也是端午假期(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