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袁绍之所以败给曹操,除了无能更多的还有无奈
最初的时候,我认为袁绍败给曹操,只是因为曹操太强,而袁绍太弱;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后,我又认为,袁绍并非一无是处,他的失败可能只是一种巧合;再后来,我把手头的资料认真地理了理,然后又发现,袁绍的失败,可能是他埋藏在骨子里的无奈……
当我们从表面去看袁绍时,往往会给他贴上一个“坐享其成”的标签。因为他家是当时的望族,祖上的四代人中,曾出过五位权倾朝野的“三公”,单论家世,他家足以排在当时的第二梯队,而第一梯队,只有老刘家一家。按理说,袁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是家中长子,完全有资格“坐享其成”,但是他没有,原因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编辑
因为袁绍的母亲只是一个丫环,就连侧室都算不上,在极为重视出身的古代,袁绍这个非嫡的长子,无疑就显得非常尴尬。好在他的伯父膝下无子,他就被过继了过去,否则以他弟弟袁术的品性,袁绍如果是一直待在自己家,我估计他早晚会被羞辱致死。袁绍被过继之后,虽然白眼少看了很多,但在他的心里,却早已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袁绍和袁术长大成人之后,虽然都获得了家族资源的支持,但是在支持力度上却相差很大。袁术先是被举荐为孝廉,然后一步步做到了虎贲中郎将,而在何进征召之前,袁绍的官职却只是一个县长。袁绍因为心中的自卑,总想急于证明自己,于是他剑走偏锋地搞起了串联,这在当时引起了老袁家的一致反对,但袁绍并没有屈服。

编辑
他私下里,一直联络有志之士,准备推翻宦官的专政,这次没有实际结果的冒险,为他在士大夫中赢得了一个好名声。不过凡事不会光有利,而没有弊,此时的袁绍不会想到,这个好名声,将会在未来成为他的绊脚石。
后来外戚何进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把袁绍招到身边,希望借重他的才智和袁家的威望,然后把和自己不对付的宦官拉下马。而袁绍因为急于求成,就建议何进邀请驻外的武将进洛阳帮忙,结果引来了董卓,却逼走了自己。

编辑
袁绍被迫离开洛阳之后,跑去了河北,他之所以没有留在河南老家,是因为一起被逼出洛阳的弟弟袁术选择了留下。袁绍在无奈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后,凭借自己在士大夫中的声望,和老袁家自带的光环,通过“讨董联盟”刷了一波声望,然后然借着自己风头正劲,把韩馥占据的冀州收归了麾下,从此有了立足之基。
韩馥之所以愿意把冀州拱手相让,除了因为他是出自袁氏门下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搞不定冀州。韩馥本来并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他和董卓算是半个老乡。当初董卓的父亲,曾在河南做过官,董卓本人也是在河南出生。因此在董卓控制了天子之后,就把韩馥给安排到了人丁兴旺,粮草充足的冀州,希望自己的小老乡,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外援。但韩馥一个外地人,想在当地立足,又谈何容易。

编辑
韩馥当了冀州牧之后,从老家请来了很多名士给自己出谋划策,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苟谌 、辛评、郭图等人。这样一来,冀州就有了两股势力,一拨是本地的土著,另一拨就是韩馥带来的老乡团,老乡团后来容纳了袁绍、许攸等人。当袁绍来了之后,韩馥原本的老乡团,迅速占到了名声和威望更大的袁绍一边,而当地的土著本来就不服韩馥,所以势单力孤的韩馥,就把冀州交给了袁绍。
当袁绍接过冀州的同时,他其实也接下了这两股无法融合的势力。
骆驼最初认为,袁绍最大的败笔在于没有把天子接回家,而给了曹操利用天子而控制诸侯的机会。但实际上,袁绍本来也是有这种想法的,但老乡团中的淳于琼、郭图等人不同意。他们想要获得未来的拥立之功,而刚在冀州落脚的袁绍,一是要借重老乡团的力量,制衡河北的本地帮,二是他头上还顶着士大夫精神领袖的光环,不好意思去接纳董卓拥立的皇帝,因此才把这么好的机会白给了曹操。

编辑
袁绍另一个遭人诟病的原因,是他本该把曹操势力消灭于萌芽初期,但他当时却跑去硬啃公孙瓒。其实当时袁绍的手底下,有老乡团和本地帮两股势力,他作为一个外乡人,如果不把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打趴下,那么他很难保证,他手底下的本地帮,会不会想三想四,或者在他去打曹操时,这帮人会不会勾结公孙瓒,给他来个后院起火,因此骆驼认为,他完全有理由去打公孙瓒。
袁绍最后的一大败笔,是他把能力一般的儿子、外甥给安排到各州独领一方,他这种任人唯亲而不唯贤的做法,很容易让内部生乱,因此在他死之后,曹操趁他的儿子们内斗,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就把袁绍辛苦经营的河北给收入囊中了。那么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骆驼认为,当时的老乡团和本地帮谁也不服谁,无论是安排哪一方去执掌一地,都会引发内部矛盾,而让自己的子侄去镇守一方,最起码的能安抚住手下。

编辑
所以后来曹操虽然趁乱占领了河北,但他打的也并非一帆风顺,河北在失去了袁绍之后,依然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这也说明袁绍的策略虽然有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由此可见,袁绍并非无能之人,造成他失败的原因,是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要瞻前顾后。虽然他做的并不都对,但那也是他被形势所逼,不得不做。毕竟在古代,一个丫环的儿子,想要有一番作为,还是非常的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