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消息,许多金属一旦断裂,通常无法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行修复。然而,最近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铜、铂等少量金属在纳米级别上具有“内在自我修复”能力,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未来的工程设计。

这项研究上周在
《自然》期刊上发表,由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和
得克萨斯A&M大学的材料科学团队共同完成。在观测
铜和
铂样品的
40分钟内,他们观察到这些金属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像裂缝从未出现过一样。

这一发现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惊喜,但也证实了由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Michael Demkowicz首次提出的十年前的理论。然而,这个理论一直没有经过实验证实。因此,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Demkowicz理论的有力支持。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先进的
电子显微镜技术,将
铜和
铂样品放入真空室中观察其断裂行为。他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
铜和
铂的断裂表面会重新聚拢,并且
裂缝消失。这种
自愈现象并不仅仅是表面层的重新排列,而是
铜和
铂原子在裂缝附近重新排列,填补裂缝的空隙。

这一发现对于
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当
金属构件发生断裂时,往往需要进行
修复或
更换。而如果
金属材料本身具有
自愈能力,那么就能够延长金属构件的
使用寿命,减少
维修和
更换的成本。此外,自愈能力也可以提高金属构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对于
铜和
铂等金属具有自愈能力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
铜和
铂的
晶体结构具有一定的
弹性,在受到
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
畸变。一旦外力消失,
晶体结构就会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导致
裂缝的自愈。这一解释得到了之前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进一步证实。

然而,虽然
铜和
铂等金属具有
自愈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研究人员发现,在
应力作用下,
金属的
自愈能力会逐渐减弱。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金属就无法自愈了。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金属材料的自愈能力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然为
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金属的
自愈机制,以进一步提高
金属材料的自愈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调控金属材料的
结构和
性质,实现更好的自愈效果。

此外,科学家们还希望将这一发现应用到其他材料中。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其他
金属以及
非金属材料的自愈能力。如果能够在更多的材料中发现自愈现象,那么将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材料的自愈性能,进一步推动工程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