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愤怒

【愤怒介绍】
愤怒是对个人自主权侵犯的反应,被描述为与受伤或攻击相关、想要去威胁或伤害攻击者的情绪状态。Klaus Scherer的跨文化研究指出,人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遭遇出乎意料、不愉快、不公平时,会感到愤怒(但完全不可控的糟糕情境唤起较多的是悲伤或是恐惧,而非愤怒;如一个体格占绝对优势的人欺凌弱小者,弱小者更多唤起的是恐惧)。Kuppens等人发现,生活中经常感受到愤怒的学生往往会把不愉快的情境归因到别人身上,Barazzone等人发现刚刚产生过愤怒的个体更容易将一些意义模糊的词理解为“具有威胁性”。
此外,对内与对外的愤怒是不同的。Ellsworth指出,对别人产生愤怒,可以采取某种方式去攻击,但对自己产生愤怒一般不会采取攻击的方式,且对自己的愤怒中还常常会夹杂悲伤、自责或尴尬等。
【愤怒的表现】
愤怒的面部表情为:正大眼睛,眉毛下降并趋向额头中部,下眼睑朝向眼睛内侧拉升,嘴唇绷紧。这些外在表现都能够让人识别愤怒,而人们会向表达中等程度的人让出权力或优势地位(Tiedens)。
愤怒在行为上表现为攻击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攻击都是源于愤怒。攻击又分为敌对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对攻击由愤怒产生,意在伤害他人;攻击性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采取的有害或有威胁的行为。

【愤怒、攻击的生理基础】
攻击行为通常是冲动的,冲动有可能是前额叶皮层损伤导致的。表现出爆发性愤怒的人,其前额叶皮层虽然不一定受损,但可能不够活跃。
在神经化学层面,低5-羟色胺可能与高风险、高攻击有关(5-羟色胺释放水平低的大鼠和小鼠都更容易与其他大鼠或小鼠争斗)。Kruesi等人发现5-羟色胺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Roy等人发现5-羟色胺水平低的自杀未遂者在未来五年更可能再次尝试自杀行为。
在自主神经系统中,愤怒与交感系统相关。肾上腺作用使得“战斗”反应被激活。愤怒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联常常被用于解释高敌对倾向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不过,有研究发现,能够预测健康问题的并不是愤怒的体验水平,而是愤怒被如何表达(即愤怒的表达方式),心脏疾病的风险与个人如何处理愤怒而不是愤怒本身有关。
【愤怒的理论】
关于愤怒的原因,挫折-攻击假设认为,当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打击(挫折)时,也就是目标实现的过程受到干扰,个体会产生攻击冲动或行为。
认知新联想模型则指出,愤怒可以从身体感觉本身衍生,不一定非得有认知解释的参与(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在个体遭遇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加工解释时才会产生)。该模型认为你,任何的不舒服(如炎热、拥挤、疼痛)都会引起愤怒,即便个体没有归因或为其做解释,而对某人或某事的责备其实是愤怒产生后才被自己虚构出来的。

【愤怒的差异性及原因】
过去有观察发现,高暴力倾向的人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难以维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认为暴力行为是低自尊导致的,一个自认为自己很不好的人会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Baumeister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暴力行为与低自尊的强关联。此外,Hazebroek发现,大部分愤怒倾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把他人的意图解释为“恶意的”,Crick等人也发现那些更容易将他人动机解释为“敌意”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打架。
愤怒和攻击还存在着性别差异。有研究证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可能是因为睾酮在男性身上比女性更为普遍,睾酮在某些时刻可以预测攻击),这也是在大众的认知中“男性更暴力、更易怒”的原因(单是关注严重伤害行为,男性就会很明显地更符合标准)。然而,女性较少的身体攻击不代表其不攻击,Salmivalli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使用间接攻击,比如拒绝交流、传播谣言,操纵一个人去伤害另一个人。
另外,家庭环境、后天经历也会对愤怒倾向的个体差异产生影响。在曾受到父母身体虐待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现暴力(如更容易与人争斗、犯法);观看更多暴力影视作品的人倾向于参与有更多攻击行为的活动,这是因为观看暴力会减轻我们对他人痛苦的感知(虽然不一定是持续的)。
【愤怒的应对】
控制儿童期的攻击行为、控制成人期的愤怒(过激的愤怒只会让人远离),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矛盾。
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可以使用认知重建、放松技术、分散注意等方式来应对。
为预防爆发性愤怒,可以尝试用暴露疗法(前提是有专业人员陪同),让自己暴露在那些能够诱发强烈愤怒的情境中,然后慢慢学会在该情境中放松,以训练自己在遭遇该类事件时能够保持平静的能力。如果是因为缺乏合适的社交技巧,可以去学习(如非暴力沟通)。
参考书目:《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