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华夏传统吟诵将何去何从?

《 赞史吟长 》
好个吟诗客,声声韵味殊。
低哦腾细浪,高唱动平湖。
振臂风光再,舒怀老态无。
来人争继起,国粹正风趋。
——中国诗人蓝天君

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古人教学诗文的方法,一种含有音乐美的传统艺术。它可上溯到春秋时期,《论语》就有孔子及其弟子“诵诗三百”的记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吟诵之风更盛,到唐代竟出现了“到处书声琅琅”、“文士苦吟成风”的情况。此后,吟诵一直是学好诗文的不二法门。宋代大儒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口到”,就是要大声吟诵读出来。“吟诵”是古典诗文的主要表达形式,属于口头传播,是完整的语文行为。吟诵就是藉原作品在音乐上的特性,利用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结合和互动,加以实践而已。故吟诵者必须极熟原作品,对作者创作感情深入了解,做到进入角色。诗文吟诵时,除了“平长仄短,抑扬顿挫”之外,还必须“贯注感情”,做到“有他无我”。除此之外,据说吟诵还有强身健体,益气延年的特殊功效,仍活跃在吟坛95岁的史鹏老便有此体会,他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宣传吟诵以及吟诵教学工作,至今不辍。
史鹏老曰:“吟诵的读书方法,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传统,传承更多需要靠家庭。方言是一个地域的基因、血液和记忆,在全球大融合的时代环境里,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方言很土,不好意思讲。这是因为我们不够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你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不认同,你就永远是个没根的人。”

史鹏老小传
史鹏老,号矢蓬,1925年出生于捞刀河中岭镇一个书香世家,他祖父绍筠公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在湘中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秀才。因为史鹏老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他和哥哥史穆从小就由祖父启蒙课读,有时也接纳二、三好友的子孙一起课读,形成一个小型的家塾。这种小经馆式的家塾,学习起点远比一般私塾为高,更讲究诗文吟诵。因为他们深知吟诵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几千年来从未间断。他祖父的吟诵调尤为出色,史鹏老祖父曾办私塾,“吟诵诗文时,声音很低,头部略有晃动,神情专注,极富感情色彩”。他父亲(一位能默写全部《左传》的老人)假期归来,也对两个儿子讲解《左传》。在逐段讲解之前,父亲会先教他们随声朗诵,更是收效极大。他们兄弟回忆说:“父亲讲课时,声调极富感情色彩,确是声容并茂,听了之后,似乎全文已熟了一半。”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授《吕相绝秦》那篇文章,当吕相数到秦的第三大罪案时,连续用了9个‘我’字。父亲诵读时,神情随之激昂,加以适当的手势,9个‘我’字干净利落地像9颗子弹自枪口射出,仿佛能见到当年吕相在秦廷的情况。”史鹏老说,他四岁发蒙之后,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当其兄史穆在湖南国学专科学校就读后,授课老师有刘膄深,宗子威、罗元鲲、王啸苏、李肖聃等名家,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各地方言的吟诵腔调,并时常模仿给弟弟听,使史鹏老又多受到一种影响。
对史鹏老学吟诵更有利的条件是,他母亲是有“独步江南”之称的大名士蒋荃老的独生女儿,自幼听惯了其父的吟诵之声,因而也长于低吟曼诵,特别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吴梅村《圆圆曲》以及《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等尤其熟悉。她体弱多病,常躺在床上看书吟诵,怀中抱着不满二岁的史鹏老,耳濡目染中,孩子也就用不清楚的齿音跟着吟诵。
史鹏老后来告诉学生,当他发蒙之后,见到《长恨歌》、《琵琶行》等文字时,真有“如见故人”之感。这就是史鹏老接触吟诵之始。嘻!史鹏老幸甚!生长于这样的读书家庭,受着长辈这样的熏陶、教诲。因此,他能总结前辈传给他的吟诵要领,即诗必吟,文必诵,吟诵时必须随诗文气势而抑扬顿挫,有疾有徐。必长吟始能会诗之情,必朗诵始能舒文之气。吟诵烂熟于口,文义自烂熟于心。心熟口能畅,口畅文自通。强调读通、读透作者的思想,才能增加个人学养。史鹏老这些经验之谈,已得到普遍认同。2009年10月,第一次中华诗词吟诵活动周在北京召开,史鹏老成为湖南唯一被邀请的正式代表,被公认为是湘派吟诵最重要、最正宗、最集大成、最有代表性的传人之一。
吟坛惨淡的现状
2006年,中国语文现代学会吟诵分会在全国进行了一次摸底,发现能诗词吟诵的老先生们很多都已经去世了。

2005年,长沙市著名文人、吟诵大家、史鹏老的襟兄,88岁的何泽翰老先生数次住院,但他依然乐观,还给护士们吟诵《岳阳楼记》,惦记着要以行、楷、篆等五种字体来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5月13日上午10点,这位满腹诗学的老先生安然仙逝。茶山村里,那个常常拄着拐杖,坐公交车去看朋友,去旧书店淘书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怀念他的人们心中。

湖南省平江县“五峰私塾”原主人朱执中老先生于2009年6月8日与世长辞,除了文革10年在从事农民扫盲教育工作外,他前后教了50年古书,学生数千。朱执中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私塾老先生”。从此以后,中国再无传统私塾,也再无真正的私塾先生了。
“再不去找到他们,我们能留下来的东西会更少。”史鹏老怅然若失的说。
长沙是湘语吟诵的重镇,目前仍健在的老吟诵家还有王俨思、史鹏、谢凯、刘克醇、陶先淮、熊治祁、潘信之、罗传学、刘洁醇、雷太来等;常德、怀化、益阳等各个地区还有一些吟诵老人和爱好者。他们的吟诵有的是家传,有的是读书时,国文老师所教。刘克醇老就是典型的私塾吟诵调,少年时他曾从陈天倪先生学过国学。王俨思、陶先淮两位长者,他们除了家学渊源,是典型学院派吟诵,且又善于创作诗文;从事语文教学一辈子,吟诵起来字正腔圆,铿锵悦耳,韵味十足。
省外还有很多湘语吟诵家,如河南林从龙、北京周笃文、香港李明、湖北侯孝琼、劳在鸣、福建刘庆云等,均与湖南吟诵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从湖湘这块热地走出,远离家乡,现已年逾古稀,仍以热爱乡土的赤子之心,正在不遗余力地传承湖湘吟诵调。林从龙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已数百次,他和众多文人、学者都特别强调:“吟诵古诗文啊,必使用方言!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只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并未说要“语同音”。几千来作为地域文化的方言是受到保护,才能传至今日,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源流,以利于语言发展。”
健在的这些老吟诵家,一般都是自幼学起,但也有个别例外的,株洲的雷太来老师讲过自己晚年学习吟诵时的故事,非常动人。他的母亲从小就会吟诵,在九十高龄时,常卧床休息。文学修养极高,但不惯吟诵的雷老,此时已年过花甲,晨昏侍奉老母,相对寂然,母亲就要儿子学着吟诗,吟诵得好时,就含笑闭目静听,若某处吟诵得不妥时,老母亲就睁开眼睛,看看儿子,示意他再吟。她常要儿子吟诵《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体等长诗,母亲也一字一句认真听着,好像自己回到儿童时代听着她父亲教诵诗歌一样。可以想见:当雷老按照老母的示意,重新依字行腔、声情并茂地再吟诵这段诗歌,从而获得老母满意的微笑时,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家人行乐图!原来,吟诵还有侍亲尽孝的功用。雷老的叙述,可以说是“老莱娱亲”的另一版本,十分感人。
吟诵的未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湖南诗词协会,长沙诗人协会,长沙嘤鸣诗社等诗词组织对诗词吟诵做了大量工作。继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各地吟诵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对传承推广吟诵起了很好作用。2013年,中南大学率先成立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并敦聘史鹏先生为基地湘语吟诵首席专家。该吟唱基地成立之后,其骨干成员致力于吟诵的学习、传播、教学,不仅活跃于大学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还走进中小学创建吟唱实践教学基地,赴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吟唱支教,还致力于两岸四地大学生吟唱交流,多次往返两岸四地,并于2015年中秋节期间,邀请两岸学子在中南大学成功举办为期8天的“潇湘情中华韵两岸四地大学生吟唱文化交流节”,台湾、香港、大陆媒体反响热烈。此外,中南大学吟唱基地还多次迎请国外、港澳台及大陆各地专家到中南大学授课。五年来,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及师生们无私奉献的热情,为推动湘语吟诵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史公云:这么多年,有一个人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无条件地支持我的工作”。他就是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汪涵在调查方言的过程中结识了史老。他尊敬这位用湘方言吟诵的老先生,为史老抢救资料提供人力和物力。汪涵发起一项湖南方言调查“响应”计划,准备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0多个地点的方言进行调查,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制作成数据库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同时,他在湖南经视《越策越开心》节目中推出方言听写大会,以活泼的媒体传播方式,呼唤更多人来关注、保护凝聚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的方言。

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吟诵,2015年9月14日,湖南吟诵学会成立。史公担任会长,汪君担任副会长。至此,湖南吟诵工作进入正常开展阶段。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尤为良好。如去北京参加中华吟诵活动周,杨雨副会长率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团参加演出;如去常德、怀化、株洲等地市采录,汪涵副会长派出人员及车辆设备,协作进行。其他日常工作,如开办培训班、史公在家定期讲授诗词吟诵、曹琴经常奔赴各小学、中学讲授吟诵,并带领团队做吟诵公益传播等等活动,均得到各方的好评。至目前止,湖南省内如怀化、常德、益阳、株洲等地,均较好开展了吟诵工作。来自湖南各地市以及广东、浙江、河北、北京等地的教师、吟诵爱好者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培训。除了中华吟诵学会顾问、湖南吟诵学会委员会主任刘洁淳,香港吟诵学会会长李明,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陶澍第六世孙、著名吟诵家陶稳固,中华吟诵学会理事、知名书法家、湖南省吟诵学会副会长曹琴等现场为学员授课外,95岁的史公不仅亲自授课、示范吟诵,还整整在培训现场呆了两天,不断接受学员们的请教。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号召,推动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让广大教师掌握传统文化教学中有关诗文吟诵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吟诵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吟诵真传的机会,2016年5月13日、14日,“湖南省首届传统吟诵师资培训班”在砂子塘泰禹小学开班。跟着史公吟诵诗词,小朋友们觉得新奇而有趣:“史老爷爷跟学校老师讲的方法不一样,让我印象更深刻。”当然,有些小赤佬也会不耐烦,便埋头画起自己的画来,史公从不生气。
史公曰:“(吾)小时候跟着祖父学习,也常常不耐烦。孩子天性好动,虽然现在不能完全听进去,但长大后回想起来,曾经跟这样的老先生在一起相处的时光,这种感觉和记忆会留在他心里。(笑)”
史公常常告诫学生们,谆谆教诲久而久之就凝成了一首歌:
人际交流法,多靠语言行。
语言多种类,五采竞缤纷。
学了中文后,还要学外文。
使用普通话,方言要保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古今的关系,发展与传承。
几千年典籍,页页记分明。
古人怎么读,全靠诵和吟。
眼睛看文字,耳朵听声音。
汉字真好看,会意又象形。
诗文真好听,韵律最传神。
掌握诗文吟诵后,懂得方言懂得吟。
试听那——
抑扬顿挫好旋律,依字行腔好声音。
体会诗中情与景,理解作者意和心。
悦耳又顺口,自然记得深。
吟诵真是好方法,难怪古人学得那么精。
难怪今天举国上下都强调,一定要恢复发展与传承。
道理已懂得,所贵在实行。
从今吟诵进校园,到处都是读书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