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无霸被拆分成一座小城,这座江苏地级市比以前发展的更好吗?
历史上的扬州,是春风十里的淮左名都,更是物阜民丰的通商巨埠。有道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一益二,是唐朝以来扬州经济地位的最好写照。它与成都一起,承载着旧日王朝的繁华和梦幻。多少文人墨客醉心留恋于此,其中尤以杜牧写的最通透——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风流薄幸名。

扬州
可奇怪的是,到了现代扬州却不似成都继续成长,逐渐走向了衰落。截止到2019年,扬州市的GDP为5850.08亿元,排在江苏省的第七位,全国的35位,甚至比不上浙江温州的6606.11亿,和成都(17012.65亿)相比还不到一个零头。
那么扬州的繁华与衰落,究竟因何而起,又终将走向何处呢?
01.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邗沟(今隋唐大运河江淮段),将扬州这个地处帝国边陲的治所推向了世人的眼前。
彼时的隋王朝刚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战争,在迁都洛阳之后,帝国亟需对经济进行恢复。为了快速恢复中原地区和建设新都,一条南起杭州,北至洛阳的隋唐大运河便应运而生。扬州,作为长江和大运河的交点,自然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淮左名都的发家史,亦是从这时期开始。

隋唐大运河
运河与长江之于扬州,一如今日陇海线与京广线之于郑州,积攒着财富,也沟通着未来。每年来自帝国南方的钱粮在此汇聚,随着漕运一同运往北方。北方的官僚和工匠下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开发着江南的资源。历经五百年岁月的经济中心南移,依托隋唐大运河最终完成,而扬州则分得了这场盛宴中最大的一块蛋糕。
自元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由关中迁往北京,旧的隋唐大运河淮河至洛阳段(通济渠)被废弃,新的京杭大运河应运而生。幸运的是,扬州依旧占据着新运河的重要地位。
据《马可·波罗游记》对大运河的记载“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足见当时江淮两岸经贸繁荣的盛况。

京杭大运河
不仅如此,由于扬州在当时是长江的出海口,由于造船业大发达,一方面是海上贸易的繁荣,另一方面则带动了扬州盐商经济的发达。据史料记载,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广东行商捐输报效政府白银将近四百万两。而几乎同一时期的淮扬盐商捐输报效总额,竟高达三千六百万两白银。同样是富甲一方的商贾,扬州盐商的财力不可谓不惊人。
恰如王权没有永恒,在历经千年的繁华之后,扬州终究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走向衰落。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扬州古典时代最后的绝唱,也是下一个治乱轮回的开始。
1842年,英国海军进犯长江,在越过扬州后,抵达了南京两岸。这意味着清王朝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被封锁。而一旦失去了江南财政收入,清朝的统治即将面临重蹈明末财政崩溃这一覆辙的危险。惊恐万状的清廷不得不与英国人签订了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漕运的时代结束了,而新的海权与铁路时代即将到来。
随着上海等一众沿海城市的开阜,铁路修进了内地,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一再下降。民国时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已经从农业税转变为关税,这说明只有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城市,才能获得资本与经济发展。很不幸,扬州夹在南京和上海两大通商口岸之间,又由于沪(上海)宁(南京)铁路铁路的修建,扬州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
20世纪初,清政府主导的津(天津)浦(南京浦口)铁路修建完成,给了扬州最致命的一击。扬州赖以生存的京杭运河被铁路取代,其城市本身也成为了江淮两岸可有可无的存在。

津浦铁路示意图
02.扬泰分家,福兮祸兮?
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解放后,扬州作为江苏昔日的门面,依旧是一个有着近两万平方公里的庞然大物,地辖今日扬州,泰州全境,南京,淮阴的部分地区。1953年后,扬州由原来的苏北行政公署管辖划归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并成立江苏省扬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江苏省行政区划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扬州作为江苏的普通地级市,并不存在任何的争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1982年,江苏省开始了上层建筑改革,学习辽宁“市带县”的新模式。所谓“市带县”是指将原先隶属于省政府或者行政专区的县级单位划归省辖市管理,以便于经济形成规模化发展。而扬州,作为经济实力不突出,却又辖地巨大的巨无霸,自然成为了改革的首要目标,杨泰分离,便成了被提及最多的话题。
泰州原为泰县,是古代扬州地区一块重要的行政单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海陵县,经历了与扬州近两千年的分分离离,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划归到了扬州的管辖之下。

江苏省泰县人民委员会任命书
根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小城镇 新开拓》的学术论文中指出:“当前(扬州)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之间还存在着不相应的地方。具体的说,一是扬州是在经济上带不动他属下的泰州市,二是泰州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划归扬州管辖以后,它就早先作为其经济影响范围的周围几个县处于同等的行政地位,它们相互间的紧急联系就或多或少地受到行政区划的周二,因而泰州市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它在区域发展上的中心作用,而且它本身的经济发展也就限于没有后方,,没有余地的局促状态。”

费孝通教授
很显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扬州市这匹小马拉不动扬州地区的这匹大车,无法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因此扬泰分家正式被江苏提上了日程。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和泰州分家,泰州从扬州市分离,新的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20年沧海变桑田,分家后的扬州轻装上阵,2019年经济规模达到5850.08亿人民币,而行政地位提高的泰州也有了5133.40亿人民币的经济规模。可当我们跨越20年的时光,回眸费孝通的分家论断后,也不禁会产生一些疑惑——如果杨泰不分家,会发展的比今天更好吗?

杨泰分家后的江苏省行政区划
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一个非常注重集约效应的时代。成都,武汉,合肥的做大,无一不是整合了地区之所长,在一个或数个行业内突飞猛进。更有人戏谑的称:扬州和泰州,一个缺工业,一个缺历史,到头来还是共用一个扬泰机场。好比兄弟俩,吵着闹着要分家,却依然在一个炉子上吃饭一样。
如果我们将杨泰二市的GDP相加,则会发现它会达到惊人的11000亿人民币,放在江苏轻轻松松稳居第四的位置,超越南通紧逼无锡。放眼全国,则与排名第16的郑州(11169亿)不相上下,又是一个江苏经济巨无霸。

2019江苏各市GDP
可历史没有如果,无论杨泰分家与否,都代表着那个时代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历史上的扬州繁华早已一去不复返,不必顾影自怜,也不可止步不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好历史的机遇,走向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