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B1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意识到,坦克在未来将会对战争方式产生影响,法国对自家的部队加强装甲建设,并寻求下一代新型坦克。法国军方提出下一代坦克既能够破坏掉敌人防御工事,又能够突破敌方的反坦克防线。
1921年,在原先的构想上又具体化出要求,新坦克重量至少13吨,装甲厚度25mm。车体要低,并能******来压制并消灭敌方步兵。参加了这场军工竞标的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迪劳内-贝利维尔公司、施奈德公司和雷诺公司。
1924年,各公司都拿出自己设计出的作品供军方实验,1925年,雷诺公司的SRB样车被法国军方看上入选,以雷诺公司的SRB样车为蓝本,然后与另外两家的设计结合并取消车体内安装47毫米加农炮的方案,就这样敲定了坦克的设计命名B型坦克。
1926年,法军方同雷诺公司签订了制造三辆B型坦克原型车的合同。合同中规定雷诺公司为主要承包商,其余四家公司为辅助承包商。同年,法军对坦克又提出了改进要求。本来就是改改的事,结果由于各公司自身原因导致连样车生产日期也往后推,到了1931年大概十月份,三辆原型车才进行测试。在测试中,法国军方提出两点改进要求,首先是坦克正面装甲必须加厚至40毫米。第二是参考法国现有D型坦克设计,为B型坦克换装SA34型47毫米坦克炮的APX-1型炮塔,确定了设计的坦克正式命名为B1坦克,1935年,B1坦克开始正式交付法军部队。

B1型坦克全重28吨,车长6.52米,宽2.5米,高2.79米。发动机采用一台雷诺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公路最大速度2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0公里。

B1坦克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四周装甲均为40毫米。车体采用铆接和螺接两种结合,炮塔为整体铸造,车体上方炮塔安装一门47mm炮,车体右侧安装一门75mm榴弹炮,这门火炮主要是用于支援步兵,两挺7.5mm机枪作为辅助武器既可以支援步兵也能压制敌方步兵。车组成员有4人,车长、驾驶员、装填手和无线电操作员,车长待在炮塔位置负责指挥也要负责47毫米炮塔的装填、射击,跟7.5毫米机枪的装填、射击。
1937年,根据西班牙内战中的经验法国对B1进行了改进,换装上了307马力的新发动机,并将炮塔换为了装配了SA35型47毫米坦克炮的APX-4炮塔,提升了穿甲性能。将坦克的装甲厚度都进行了提升以加强防御还在车上添加了电台以方便通信,B1坦克改进型被法军称为B1-bis坦克。
B1-bis坦克共制造365辆,法军后续又提出新的改进,打算再增加装甲厚度跟换装新型发动机以提升速度,然而在1940年5月10日德国人发起了进攻,不过B1在战斗中的表现还可以,在5月16日的一次战斗中,曾经有一辆B1坦克单车击毁13辆三号和四号坦克后全身而退的记录。
德军的37mm炮或者缴获法军的47mm炮都奈何不了法国人的B1坦克,搞的德军只好动用88炮和使用穿插战术来对付这怪物。法国战役结束后,有大约160辆B1被德军缴获,在战斗中让德军吃够苦头的B1有24辆被德军改成喷火坦克装备了两个连。随后德军又去除缴获的B1 bis坦克炮塔安装一门105毫米榴弹炮作为自行火炮使用,可惜因为缺乏配件等原因导致生产缓慢最终也就有13辆被改装完成进入军中服役。
在二战结束后B1继续发挥余热,法国人以B1的车体为基础进行改装,安装上新炮塔跟90mm炮,这就成了ARL-44重型坦克,不过ARL-44貌似生产不超百辆服役几年就被法军换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