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alesforce退出神坛,国货接力正当时

2022-04-18 16:21 作者:王评天下  | 我要投稿

曾经,马克·贝尼奥夫高喊“No Software”。软件公司出身的他,最大的梦想是干掉软件……

26 岁就当上甲骨文副总裁的马克·贝尼奥夫,这位硅谷的传奇人物在离职后创办了Salesforce,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成功将Salesforce推上全球最大SaaS公司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服务提供商位置。 2015 年,在经历了 16 年的发展,Salesforce的增速已然超过了全球CRM市场的增速。时至今日,也依然保持着绝对龙头的地位。

相较传统的CRM产品需要单独购买软件和构建自己的硬件设备,Salesforce CRM凭借SaaS模式,企业只需要通过网络几分钟的注册时间和几步简单的设置,即可立即启用所购CRM软件,无论从时间还是成本上来看,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绝佳体验。

此后,看到了Salesforce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也激发了国内大批初创企业投入SaaS赛道的竞争中,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不断“添柴加火”,一度让国内SaaS赛道以极高的活跃度和吸金能力快速发展。

持续爆发的国内CRM市场

2015 年被称为中国SaaS市场的元年。同期,CRM作为SaaS领域中发展较好的其中一个细分赛道,也受到了资本的追捧。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 2022 年中国CRM行业研究报告》中不难看出,从 2015 年开始国内CRM企业融资数量相较往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2022 年中国CRM行业研究报告》

其实全球CRM市场兴起的时间并不算久。如果说从 1995 年Siebel公司全面推广CRM意味着全球CRM市场正式兴起的话,也才不到 30 年历史。而距 2000 年前后国内CRM市场的初步形成,国内市场现在也才 20 年的历史。

尽管与美国相差 10 年的发展时间,但随着中国企业对CRM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愈发明显,国内CRM市场的发展连续几年持续走高。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 2022 年中国CRM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 2021 年中国CRM市场规模为 156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了16.5%,并且预计未来市场将保持10%增长率。此外,艾瑞咨询还预计近三年中国CRM市场规模将增长百亿,在 2024 年总体突破 250 亿元。而回看 2016 年的中国CMR市场规模仅仅才23. 3 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569.5%。



来源:艾瑞咨询《 2022 年中国CRM行业研究报告》

当前,在经历了以产品为中心的CRM1. 0 时代,以方案和实践为中心的CRM2. 0 时代,国内CRM市场已经来到了以业务价值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心的CRM3. 0 时代。

近几年,由于企业过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延续,提升效率成为了每家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由此,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CRM提升销售团队的效率,成为了企业寻求长期发展,在激励竞争中不断突破、实现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对CRM厂商来说,如何帮助企业在营销、服务、客户和渠道管理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性增长,则是未来的主要发力点。

偶像Salesforce也会水土不服

从全球市场来看,尽管Salesforce无疑是CRM领域的领导者,但即便是这样一家在全球发光发热的企业,在尝试切下中国这块巨大蛋糕的时候,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即便是SaaS鼻祖Salesforce,落地中国市场却也遭遇了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

• 2006 年,Salesforce开始涉足中国市场,由于当时中国B2B市场不成熟,企业还都更重视生产,销售的精益化管理未得到充分重视。彼时的Salesforce发展举步维艰,鲜少有企业买单;

•近几年,随着中国不断强调“自主可控”、“数据安全”,数据中心建在国外的Salesforce很难满足中国市场对数据安全的需求,企业开始纷纷选择国产CRM产品替代现有Salesforce系统,Salesforce在华再度遇冷;

•需求多样化一直是中国对比美国市场较为明显的特色之一,这让一直习惯标准化的Salesforce很难适应中国市场的节奏,再加上Salesforce不如本土CRM厂商更加了解“中国特色”,不熟悉中国市场的用户习惯,所以客观地讲中国市场要比美国市场难啃太多。

根据艾瑞咨询分析,目前针对国内企业CRM产品的应用来看,本土厂商渗透率超外国厂商约50%。很显然,尽管有着超国内市场高达 10 年的发展历史,但国际品牌由于标准化程度较高,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等因素,Salesforce依旧很难在中国复制美国市场的成功。

现如今,当面临不断强调“数据安全”、“自主可控”的中国企业级市场,Salesforce也变得愈发束手无策。不少Salesforce的中国客户,甚至世界 500 强的中国公司也开始陆续完成了从Salesforce到本土CRM品牌的替代之路。“安全”、“可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国产CRM品牌的崛起,从“可用”到“好用”,才是促成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

而所谓好用,无非是让CRM更贴合企业业务的发展。当前美国市场,伴随着云转型浪潮成长起来、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软件厂商,聚焦的是将过往线下销售流程通过CRM手段实现自动化的企业管理工具。而不同于国际巨头,以销售易为代表的本土CRM产品,除了帮助企业打造数字化能力以外,更关注的是如何助力企业提升连接内外部的能力。

通过CRM将企业后端供应链、前端需求链与外部的合作、客户及产品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全渠道的打通,帮助企业转型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组织。可以看到,本土CRM品牌强调的是真正帮助企业提升业务能力,以此实现业务的增长。

作为国产CRM领军品牌,销售易凭借 10 多年来的积淀,已经具备与国际巨头相抗衡的实力。相较国际CRM品牌,成长于中国市场的销售易更加了解国内企业的痛点和需求。销售易打造新一代智能化移动CRM系统,通过与移动社交、云计算、AI及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更贴合时下以移动化为特征的中国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助力企业业绩持续性增长。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在C端的业务需要,销售易构建起双中台型CRM,贯穿从营销、销售到服务的全流程自动化业务场景,既能帮助B2B企业连接外部经销商、服务商、产品以及最终用户,构建360°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同时也可为B2C企业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构建私域流量池,实现精准的营销获客和精细化的用户运营。



销售易双中台型CRM架构

以及为了服务有出海需求的国内企业,销售易多语言、多地域、多币种的国际化能力以及海外服务器集群,可以支撑企业的全球化业务需求,帮助企业出海拓展。

只有更懂中国市场的发展特点,不断跟上中国企业发展脚步,紧密贴合业务发展的CRM系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用。截至目前,销售易已经帮助沈鼓集团、联想、上海电气、海康威视、施耐德电气等多行业 500 强企业客户,完成从国际CRM系统到销售易的国产化切换。

甚至海康威视Global IT总监赵晗曾感叹,“我们让海外 19 个大区、 50 多个国家的用户去做整体的产品体验。得到的反馈是,销售易有的功能比如BI的体验能力比国际大厂还要好,这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销售易不仅获得了曾经用过国际大厂CRM产品的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在国际上受到了专业的认可。销售易作为首家且唯一连续五年入选Gartner 销售自动化魔力象限报告的中国CRM厂商,多项能力指标超越国际厂商,移动端能力位居全球第二。

“创业之前,我正在服务联想。当时没想过联想这样的大企业能变成销售易的客户,这让我有了一个极大的穿越感。有点像一个出身贫寒的小伙子,看上了一个高大上的梦中情人,但是门不当户不对,为了成功牵个手,用了 10 年的时间。”这是销售易CEO史彦泽在一次大会上由衷的感慨,同时也说出了大多数中国CRM服务商的心声。

的确,中国CRM市场起步晚,相比遥不可及的偶像Salesforce,中国CRM服务商只能从蹒跚学步开始,不断努力创新,时至今日才终于有说出替换Salesforce的勇气。如今,Salesforce、Oracle等国际大厂已经不再是在华企业选型的唯一选择,国产企业级软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软件不再被企业怀疑,甚至排斥。以销售易位代表的国产CRM品牌,凭借不输国际大厂的产品能力、用户体验、过硬的实施团队和售后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用户的认可。对于未来,销售易希望能作为支撑产业数字化的助推器,赋能企业从后端供应链到前端需求链的整条业务链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市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写在最后

尽管中国CRM市场发展越来越好,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国产CRM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声量还微乎其微。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应该放眼世界,不断打磨技术,有一天“中国制造”也能站在全球CRM的舞台上引领未来。


Salesforce退出神坛,国货接力正当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