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59 | 《不要挑战人性》: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2022-11-26 18:26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这本书是偶然看到的,还挺有意思的,里面一共讲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20个关于人性的实验。比如是否要牺牲1人来拯救5人的「电车难题」;讨论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还有真实性存在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等等...


作者哈洛本名叫哈利·以色列,是一名心理学家。1905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跟随著名的智商研究专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在特曼的建议下,哈利把名字从哈利·以色列改为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路易斯·特曼就是那个选拔并研究「天才儿童」(也被称为特曼人)的著名心理学家,并创造了著名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后来他发现智力和成就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高智商的人也没有比普通人更幸福。



这次只聊书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1.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哈利·哈洛在1930年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职。任教期间,他一开始主要研究的是恒河猴的智商,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幼猴离开母猴时,幼猴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且具有攻击性。有一天,一位实验助手随手在笼子底部铺了一条毛巾,却发现幼猴非常喜欢那条毛巾,它会躺在毛巾上并用前臂紧紧贴住,当助手试图拿走毛巾时,幼猴会大发脾气。


这一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哈洛的兴趣,并且他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虽然这项实验在心理学史上被后人(尤其是动物保护者)所诟病,但是这个实验对后世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哈洛做了两只假猴子来充当幼猴的「妈妈」,一只是用铁丝制作而成,在「铁丝妈妈」的胸部位置有一个奶瓶,充当「铁丝妈妈」的乳房。另一只是用绒布制作而成,「绒布妈妈」的「乳房」没有奶水,但是它有一副「笑容可掬」的面孔。


哈洛让实验助手把母猴身边的幼猴和这两只假猴单独放在一起,一开始幼猴看不见妈妈和同伴,一边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叫声,一边用头撞击笼子,表现得愤怒又焦虑。几天之后,幼猴见不到妈妈,便「自觉」地爬到「绒布妈妈」的怀里,趴在它的胸前,并在它的腹部蹭来蹭去。


由于在「绒布妈妈」的「乳房」吸不到奶水,幼猴只能小心翼翼地跑到「铁丝妈妈」的身边,发现有奶水,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但让人惊讶的是,幼猴一吃饱,就会马上回到「绒布妈妈」的怀抱,并一直待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


哈洛通过实验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即使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爱着母亲,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虽然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哈洛写道:“让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哈洛和同伴又在之前的实验基础「智商」增加了面部特征这一重要变量。


当哈洛把这些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给「绒布妈妈」戴上之后,幼猴表现得相当害怕,研究人员把面具转到后面时,幼猴才肯再次接触绒布妈妈。当面具被转回来时,幼猴会立马把面具转走,甚至扯掉面具。发展心理学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对妈妈的面部有着强烈的关注。可能在幼猴眼中,「绒布妈妈」最初的模样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了。


增加了面部特征之后,哈洛又做了一个更加残忍的改进实验:他在「绒布妈妈」身上安装了机关,只要触发机关,「绒布妈妈」的怀里就会射出钉子或者冰冷的水柱。而实验结果同样令人震惊:那些幼猴即使被「绒布妈妈」怀里突然射出来的钉子扎的吱哇乱叫,或者被冰冷的水柱冲得瑟瑟发抖,也会毫不犹豫地冲回「绒布妈妈」的怀抱,依然对「绒布妈妈」不离不弃。


之前看新闻说一个小女孩被一对成年男女虐待,但女孩每次遭受完虐待之后都会再次爬起来,整理好自己的头发,不哭不闹。虽然能感觉到这个小女孩的心已经死了,但是她还是不会离开她爱的爸爸妈妈。


哈洛还发现,被用于实验的幼猴成长得都很不顺利。如果让它们和其他猴子共处,它们就会做出极度反群体的行为。它们不仅会攻击正常公猴,而且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性交姿势而丧失生育能力,还有些猴子出现自闭以及自残的行为。而那些曾经被「绒布妈妈」伤害过的猴子,长大之后更具有攻击性,而且更加凶残。


哈洛脑中又浮现出新的想法,他在想这些攻击性的行为会不会遗传下去?这些年幼时失去母亲的猴子会变成怎样的妈妈呢?


由于这些母猴根本无法完成交配行为,也就没办法怀孕。无奈之下,哈洛使用了心理学史上臭名昭著的「交配架」来让那些年幼时失去母亲的猴子怀孕。结果,有20只母猴受孕产下幼猴。然而这些在「交配架」上受孕的母猴,有些直接把自己的孩子sha死,有些则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即使少部分母猴可以正常养育自己产下的幼猴,但养育行为也有明显的迟钝。


这一系列的实验说明:灵长类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母亲的滋养。


婴儿早期的心灵状态都是脆弱混沌的,它们需要抚养者的互动,才能发展出坚韧且复杂的心灵,而不仅仅是物质满足。


不仅是母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等,如果双方仅存在物质满足而没有情感互动的话,那这种关系也非高质量的关系。


孩子童年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就像种子一样,会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这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父母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心中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如果这颗种子是爱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心中会长出安全和信任。如果这颗种子是恨的种子,那么孩子得到的将是不安和恐惧。


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如果父母能给予他恰当的回应和及时的满足,那么将会给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情感视而不见的话,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很危险」的感觉。


至于实践方法,也许《读懂孩子的情绪》会帮到你,这本书的笔记会在以后分享。


2.尾巴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日常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既不能离开孩子,也不能机械化地抚养孩子。还是需要用爱去看见孩子,倾听孩子。


即使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遇到好妈妈、好爸爸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自己努力变成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改变的前提是先看见自己,只有看见了当前的自己,才能进而做出改变。


别着急,慢慢来。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59 | 《不要挑战人性》: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