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国的利刃:一战德国“暴风突击队”发展史(1)
相信对一战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在1918年的“春季攻势”中肆虐一时的德军精锐部队:“暴风突击队”。这些身穿灰色军服、头顶迷彩钢盔、手持工兵铲和木柄手榴弹的“帝国精英”们犹如飓风般席卷着英法两军的堑壕、令英法士兵们闻风丧胆,其在战斗中运用的各种战术技巧,更是堪称纳粹德国“闪击战”的理论基础。那么,这群声名显赫、战绩辉煌的“灰色恶魔”究竟是如何诞生并发展壮大的呢?

1915年,西线战场已经开始陷入令人焦躁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堑壕工事横贯数百公里,并由铁丝网、重机枪和野战炮紧紧的环绕起来。双方步兵要想达成突破,必须在己方重炮的支援下,穿过危险的无人区域发动自杀式集群冲锋,而且这种自杀式攻击往往会被敌人的重机枪碾碎。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各主要参战国都在苦苦思索有效的堑壕突破战术并积极开发相应的武器,德国人也不例外。
第一次大规模战术创新发生在1915年1月,当时德国第1集团军第3军在巴黎东北方向对弗雷格尼高原附近的法军阵地发动了攻击,第3军参谋长威廉.冯.西克特上校(此人后来担任了德国陆军空勤队总监并晋升为少将,他还是第一个提出使用轰炸机空袭英国本土的德国军人)对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0步兵旅进行了一些改动。他利用国土防备营取代了在一线常驻的6个步兵营,并编入了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步兵连驻扎在一线,使得第10旅得以在进攻时投入更多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

在战术上,西克特少校示意下属根据1906年编订的《步兵条例》使用改良过的突击方案:在普通步兵之前,装备剪线钳和大量手榴弹的尖兵组会先行一天在炮兵的弹幕掩护下越过沟渠并打通一个小道,同时用手榴弹杀伤试图阻拦他们的法军,随后,步兵会以松散的3-4人小组前行,利用尖兵组打开的缺口迅速展开突破。
1915年1月12日早晨,德军遵循西克特少校制定的战术向法军发动了攻势,到当天下午16:30,少校的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军3条战壕被德军接连突破,一些连队甚至杀到了弗雷格尼高原的南端。但是,德军第52步兵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违背了西克特少校的指示,在没有火炮和友军的支援下冒然向驻扎在3条战壕后方炮兵阵地的2个法军步兵营发起突击,结果有25名士兵死亡、105名士兵受伤,该团第1、3连所有军官全部战死。尽管有第52步兵团损失惨重的悲剧,但无法掩盖德军当天取得的巨大成功:5650名法军和35门火炮被俘获。
弗雷格尼高原的突破是德军师级战术改良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实验,但它也证明了德军任务式指挥带来的优势有时反倒会成为他们的弊端。
1915年1月18日,奉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德国第一个独立编制的火焰喷射器部队:莱德曼火焰喷射器分队在柏林组建。该分队的指挥官贝恩哈德.莱德曼上尉战前担任波森消防局局长,他也是火焰喷射器之父:理查德.费德勒的合作者,而隶属于该分队的48名工兵此前也都是消防员。

1915年2月26日,莱德曼分队在步兵的支援下,向位于凡尔登以北的马郎库尔喷出了20米长的烈焰,共14具M1912小型火焰喷射器(Kleineflammenwerfer M1912)分成2人一组点燃了法军堑壕,许多法国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葬身火海。此战共有1911名法军、33挺机枪以及1.2平方公里的阵地被德军俘获,而莱德曼分队仅有2名工兵阵亡。随着马郎库尔的易手,分队的首秀宣告完美落幕。

莱德曼分队的亮眼表现引起了第5集团军司令威廉皇储的关注,在皇储提供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下,莱德曼分队的规模不断扩大。1915年3月15日,莱德曼分队在柏林扩编为德军第一个营级喷火部队:第3近卫工兵营。
由陆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第3近卫工兵营下辖5个连,分别是第9、10、11、12工兵连和一个试验工兵连,总兵力800人,营长是晋升为少校的贝恩哈德.莱德曼。该营的军士和士兵主要来自近卫工兵补充营、消防局、16个不同的工兵营以及其它兵种部队和志愿者。4个战斗工兵连各有139名官兵、各3个排、每排装备6具小型火焰喷射器和4-6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值得称道的是,第3近卫工兵营在这年夏天自行研制出一种比M1912型更强的小型火焰喷射器: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这玩意的操作需要1人背负燃料罐、1人在前方操作钢制喷枪,但它的射程更远、燃料携带量更大。

1915年7月30日凌晨3:15,第3近卫工兵营第9连出动9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Grossflammenwerfer)和11具小型火焰喷射器,配合使用机枪、迫击炮等武器的步兵向被英军夺取的霍格小村发动了突然袭击,英军阵地瞬间被惨叫声笼罩。当天共有31名英国军官、731名英国士兵丧生,霍格小村也随之被德军重新占领。此时还没有人想到,在霍格一战立下大功的第3营会与“暴风突击队”的发展产生联系。
为了测试新型武器并开发可以打破堑壕战僵局的步兵战术,德军总司令部在1915年3月2日命令第8军组建一个特殊部队来执行这种任务,尽管这本该是工兵的“业务范围”。恰在此时,克虏伯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新式的、易于在前线操作的37毫米轻型步兵突击炮(Sturmkanone),为了对这种火炮进行测试,德军在卡尔索地区(Calsow)成立了一个特种工兵/炮兵合成部队,该部队就是德军第一个“突击队”(Sturmabteillung)。该突击队的指挥官是来自第18工兵营的卡斯洛夫少校(Major Kaslow)。因此,这支部队被称作“卡斯洛夫突击队”。除37毫米轻型步兵炮外,他们的测试装备还包括“龙虾”防弹护甲与护耳钢盔。
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卡斯洛夫突击队于1915年6-7月在西线投入了作战行动。然而,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卡斯洛夫突击队就损失了200名官兵和6门火炮,大约是其全部兵力的30%。德军在报告中称,新型突击部队并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效能。
造成卡斯洛夫突击队战绩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部队被错误的分散为数个小组 ,互相缺乏有效的配合;二.37毫米轻型步兵炮威力显得不足,而且比较笨重,反倒轻型迫击炮和机枪被证明是压制敌人堑壕的有力武器;三.指挥官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突击队真正扮演的角色,因为他仅接受了一些基本训练就被分配到了这里,是“只知皮毛而不知精髓”。
面对这种情况,在1915年8月8日,在第5集团军服役且有出色表现的威利.马丁.罗尔上尉(Willy Martin Rohr)取代了卡斯洛夫少校,担任该突击队的新指挥官。罗尔在14岁的时候,也就是1891年就参加了军队,16年的从军生涯中,他在多个步兵和猎兵部队中服役。1912年,晋升上尉的罗尔进入161步兵团和禁卫军预备营担任连长,并结识了威廉皇储。

威廉皇储为罗尔上尉调遣了上尉希望得到的一个机枪排(6挺机枪)和一个轻型迫击炮排(配有4门7.6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尽管威廉皇储试图给罗尔上尉安排一个团级甚至师级单位以便他开发各种五花八门的战术,但罗尔坦承武器与编制的复杂性只会对协同作战产生不利影响。
罗尔上尉决定先从武器装备开始入手,对自己的突击队进行改进。罗尔突击队分为两大组成部分:轻装步兵与重装工兵。上尉将轻步兵分成多个协同密切的战斗小组,并配发了数量明显多于一般步兵单位的轻机枪(包括MG-08/15轻机枪)、手榴弹。罗尔上尉还用缴获的并加以改进的俄制76.2毫米野战炮取代了性能不佳的37毫米轻型步兵炮,受突击队直接指挥的工兵炮队就使用这种野战炮以及7.6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为轻装步兵提供支援并肃清敌人的坚固据点;炮队还可以使用更加灵活精确的炮击对敌人持续压制,直到轻装步兵突入敌人阵地。突击队员们还装备了毛瑟G98步枪、毛瑟C96手枪、鲁格P08手枪、刺刀、工兵铲、剪线钳、堑壕锤等装备。不过士兵们更喜欢的枪械是毛瑟G98的缩小版:kar.98a型卡宾枪,该枪全长仅有1.1米,很适合在狭窄的壕沟中使用。
除了各种杀伤性武器外,罗尔上尉还试验了多种防弹护甲,比如“龙虾”重型防弹甲(Lobster armor)以及骑兵使用的轻型胸甲。尽管这些护甲的确可以为士兵提供比较靠谱的防护能力,但罗尔上尉反复试验后认为,这些护甲太过笨重,不利于突击队的机动作战,因此护甲最终虽然还是成为了突击部队的装备之一,但数量有限。

罗尔上尉最终选择在防护头盔方面下功夫。早期德军使用的尖顶头盔防护能力差,而且很容易暴露士兵位置,于是突击队士兵们剪掉尖刺并在头盔上加装伪装布以提高隐蔽性。到了1916年,著名的M1916型钢盔(M1916 stahlhelm)正式服役,这种钢盔采用的“煤斗”式造型可以有效保护士兵头部的顶部和两侧,防护效果远超中看不中用的尖顶头盔。



罗尔上尉对部队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些士兵被要求年龄不得超过25岁、单身、且需具备过硬的生理心理素质,上尉认为只有符合这些要求的士兵才拥有高于常人的战斗素养。这种严格的选拔标准无疑促进了突击队战斗能力的提升。
罗尔上尉着重训练突击队员们对手榴弹的运用以及他们的近距离格斗能力,对于需要向敌军堑壕发起突袭的队员们来说,轻巧便携的手榴弹和各类近战武器才是最好的装备,而步枪可有可无。上尉还将他们划分为多个小组,锻炼他们形成良好的配合,并让他们学会利用一系列短促冲锋发起攻击,互相协调的队员们从一个弹坑冲到另一个弹坑,利用有利地形掩护自己,借助工兵或炮兵的火力支援,向前快速冲锋。罗尔上尉的合作者,第3近卫工兵营长贝恩哈德.莱德曼少校为上尉的部队起了一个相当贴切的名称:暴风突击队。(Stosstruppen)

为有效的培训突击队员,罗尔上尉在色当附近的贝维利(Beuville)创办了一座训练学校,这是德国最早的负责指导步兵突击战术训练的机构。突击步兵们会在学校中高度仿真的战场环境中接受模拟实战训练:他们会将步枪背负起来,以便腾出手使用手榴弹与剪线钳,在己方火力掩护下快速越过障碍物。后来的实战中,不少突击队员甚至连步枪都不带,直接在双肩挎着的帆布弹包中装满手榴弹(granate)。

1915年10月12日,罗尔突击队在针对孚日山脉的一处法军阵地的行动中进行了首次实战实验。当天17:29,在第3近卫工兵营的6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的协助下,突击队开始向法军进攻。随着大量的火焰压制住了法军火力点,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开始投掷手榴弹系统清除战壕中的残敌,整个过程在机枪、火焰喷射器和堑壕迫击炮的支援下进行的有序而迅速。
1915年10月17日,罗尔突击队组建了专属于自己的火焰喷射器排,该排由1名军官、1名士官、20名工兵组成,装备6具小型火焰喷射器,而这些官兵基本来自第3近卫工兵营。这个火焰喷射器排在1915年最后3个月时间里,在莫兹河、普雷斯特森林、阿尔贡、孚日山脉、香槟等地开展了32次喷火突袭行动,仅有2次宣告失败。这个排还负责向第3近卫工兵营提供作战经验丰富的补充兵员。

罗尔突击队的成功获得了德军高层的认可。1915年秋,罗尔突击队的官兵为第5集团军每个步兵师培训新组建的突击连(Sturmkompanie),以便让他们具备“暴风突击队”的战斗能力,按照计划,每个步兵师组建一个突击连,而每个集团军则配有一个突击营(Sturmkompanie)。1915年12月,在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中将的授意下,罗尔突击队开始系统性的为二线部队军官培训突击战术,第一期课程就在这个月开课,学员主要是来自第12国土守备师的394名军官,这些接受培训的官兵被分散到西线的17个常驻军,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下属突击营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