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赚钱101:(5) 现实中的理想派
在上回的理论分析之后,我们再结合实际国情谈一谈:
首先大家千万要注意,在现实中可是很难单独调整一个参数,而不带来其他后果的——比方说,如果成本没砍好,说不定演出质量就会下降,使得票房也受到影响;而如果想通过坐地起价提升票房,说不定会令收入曲线更快的下弯,反而得不偿失...而且同一个参数,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制作方的成本,可能就会先转换为演职人员的工资、进而成为观众们的掌声,剧场的GDP~
在国内的市场上,笔者大致见过这样几个流派:
a. 仰望星空派
他们算是行业中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不惜血本,想要打造那种经久不衰的演出——也就是说,想尽办法使票房随时间的衰减系数变得最小,不惜牺牲其他参数...可惜的是,这条路很艰难:收入曲线想要拉直,不光演出品质要好,市场条件也非常重要;而就算已经足够直,也要演出足够多的场次才能进入盈利期(可国内之前往往缺乏驻场长演的条件orz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其实是《不眠之夜》...仔细算下来,该剧每场的票房并不太高,运营成本却很可观,前期投入更是天文数字!但它就是一口气在疫情前连演三年近千场,票房丝毫未显颓势——可这种模式得以跑通,靠的是其背后的SMG一来为打造品牌而愿意烧钱,二来整合了很多资源(包括酒店的地产),不是那么容易推广的~

而更不幸而是,在后《声入人心》时代,想赚快钱的资本疯狂进入音乐剧领域,反而伤害了想要玩长线、做精品的制作方...曾经打造出《蝶》,并坚持原创的李盾团队就似乎不怎么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先是破天荒的在《深南大道》的演出前夕与资方撕破脸、被迫退票取消演出,随后主打的《飞天》一直难产(据说是制作费用太过高昂导致融资困难)——想想也是,当随随便便找几个《声》组的卡司就能割粉丝们的韭菜,哪有资本会傻到去梭哈大项目?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