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00年西周的国民基础教育
·请问,中国古代的教育水平如何?
·请问,在你的印象中,中国古人,除了什么秀才、读书人以外,其他平头百姓是否基本都不读书、上学?
·请问,在你的心目中,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是大多都是“白丁”?

我的答案是:中国自古以文治国,普及到民众的基础教育,已有3000年历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各位,相信你们小时候肯定不止一次听说过这句话,这是《三字经》里的名句。它最初出自《礼记》的《学记》,原句为“人不学,不知道”。《礼记》之“礼”,是周礼,也就是建立于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社会制度。《礼记》中的《学记》篇,是周礼中教育制度的记录,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玉不琢”的下一段,就是入选初中课本的《虽有佳肴》,我想,它的知名度,或者说普及度,应该是相当高了吧。但是我却没看到有几个人真正地翻看一下《学记》,发现诸如“孔子开设私塾以前,中国最多只有贵族的礼乐教育”的说法的错误;更遑论去翻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水平如何,发现诸如“从世家大族把持官场到儒家经典禁锢思想”的封建社会的说法的荒谬。
在“虽有佳肴”的下一段,言: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每二十五户人家的一“闾”设立“塾”;
每五百户人家的一“党”设立“庠”;
每一万两千五百户人家的一“遂”设立“序”;
不一定具体几万户人家的,每一个诸侯国,在国都设立大学。
二十五户人家便有一所“塾”,就差把“不是贵族教育”这几个字怼到眼跟前了。二十五家能够一个贵族吗?你要是告诉我能够,那这“贵族”甚至不如半个村长大呢。实际上简单一算,二十五家人能生多少孩子啊?其中男的有多少啊?年龄小的不够上学的,年龄大点儿的就到500户的党里的庠了。这么几个孩子够撑起一个小学校来,我都觉得勉强。

那么,周朝如此宏大的国民教育体系,它学什么、怎么学呢?是否足够科学呢?《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下一句就是二十弱冠)”十岁——按我国的传统,应当是虚岁十岁——正式开始“学”,按《周礼》记载: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刚上学的,周岁九岁的小孩,自然不宜离家太远,就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前班”了。三年基础打下来,“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对应上到500户一党一所的“庠”,升入小学。之后是每“遂”的“序”,升入中学。到“年二十入大学”,再进入每个诸侯国的最高学府,写作大学,念作“太学”。
而学习的内容,当然不是死读书的封建礼教,也不是贵族拿到台面上走过场展示的“礼仪”。《周礼》中大司徒治国的内容就有: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家的“六艺”正是承接着周礼的六艺,孔子学习的时候也学这六科,他教学生的时候自然也教这六科,没什么问题。而且对于从乡民开始的基础,德行 是最重要的,
六德:明白事理、爱人及物、通达预见、适时决断、言谈如心、刚柔适宜。
六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自家)、亲爱姻戚(媳妇家)、信任朋友、救济贫穷。
其指标比今日的“素质教育”可高了去了。

然后才是今天教育的考试所关注的“学科”,共计有:五类礼仪、六种歌舞、五种射法、五种驾驭车马法、六种造字法、九种数学计算法。但这具体的内容超出今天学校教育太多了,不光文武双全,音乐、驾驶什么的都必修。
西周的一个平头百姓,哪怕只上到中学呢,如果不考虑现代科学知识的话,他的水平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高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