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 | 蹲——网上守候新形态
◎
在当下社交平台上,有一个很有传染力的字——“蹲”,点开热帖的评论区,整整齐齐一列的“蹲”字,实在让人无法忽视。让我们来一起看看网友们到底在“蹲”什么。
“蹲”本来是一个极具生活化气息的动作,两腿如坐,双臀不着地,后来也用来比喻“呆着或闲居”。然而在网络的娱乐氛围中,用“蹲”来表现等待获得某些信息,动作色彩强烈,但过程艰辛又狼狈,是网上常见的搞怪、诙谐的表达方式。
经过分析,网络上大致可分为三种“蹲”法。
蹲法一:求知型
在分享照片的博主评论区里“蹲”器材型号,在分享家装的博主评论区里“蹲”各种家居品牌,在分享日常生活的博主评论区“蹲”文章中出现的咖啡店……这样的“蹲”法最为常见,是简单的问答模式,也常常会引来博主本人一一解释,或者有其他了解的网友会帮助你解答。简明、扼要是求知型“蹲”法的特点,网友们见到这些疑问,必定知无不答,答无不尽。
蹲法二:后续型
这种蹲法常见于作品正在连载中的画手或者作家的评论区。此时的“蹲”是一种关注和肯定的表现,表示“我已经看完了,期待后续进一步更新内容”。在创作者看来,这种“蹲”也是一种激励和敦促。或者是一些博主喜欢随时分享发生在身边有趣的真人真事,广受网友喜爱和关注。这个时候在评论区逢帖必“蹲”的网友,等于是用发帖行动在告知大数据自己的阅读喜好,希望将来可以继续在主页上被自动推送相关内容。
蹲法三:全网求助型
这类网友抛弃了在相关评论区内发帖的传统等待模式,而是自己直接发文,标题模板一般为“全网蹲××”。这往往是面向广大网友的求助帖,求助的内容无法归类,丰富多样:有偶然见到一个电影截图,“全网蹲电影名字”;有地铁里遇见一本书,只拍到封面,发到网上“全网蹲书名”;有生活中遇见尴尬的事情,发到网上,希望“蹲”一个解决方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21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上,有一个女孩与一群相互不认识的人热情自拍,但是当时没有来得及互相分享照片。随后她将照片发到网上,“蹲”照片中二三十位一起拍照的陌生人,竟然在短时间内全部凑齐。故事很感人,而所有协助发帖的网友们也一起“蹲”到了这个2021国庆特别故事的完美结局。
至于为何要“蹲”,我们有一些粗浅的分析。在网络的陌生环境中,这些网友的交际胆量变大了,一些生活中不甚方便或难以开口去主动问询的事情,在非面对面交流的互联网上,询问和求助变得更加简单了。从网络的传播来看,一个人“蹲”下了,只要有一位好心的网友回复了其等待的内容,那么随后有同样需求的网友就无须再花费时间询问。这是一种网上独有的互动,打破了日常生活中一问一答一得的方式,转变为一问一答多得或一问多答多得的独特互联网体验,真正让网络生活变得互联和共享。
网络生活中,遇见好奇的地方,不妨多“蹲”多收获。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8期《网言网语》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