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配论--人类本能的博弈4.0(5)

2023-08-18 19:14 作者:爱因斯坦的Y酱  | 我要投稿

写在前文,第一,我所有的观点遵循事物的发展逻辑,不要用陷入后现代主义。第二,任何事情要讲客观事实,不能脱离实际,第三,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社会本质,才能找出问题,最后找到关于个体的答案。也就是宏观与微观上的一个平衡点。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不断博弈。

本片文章开始,我尽可能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来告诉各位我思考的逻辑。我本人也承认我的文化水平不高,部分观点可能无法提供详细的证据,但是希望各位可以思考其中的逻辑。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的发展逻辑,以及宏观与微观上的矛盾点。

1.部落社会的发展逻辑

外部矛盾:同种族竞争,非同种族竞争       外部分配方式:弱肉强食  (武斗)

           矛盾主要为客观因素为主,分配方式同样是属于客观因素为主

内部矛盾:生产端:生产方式由采集过渡到耕种   人口与生存资源的矛盾(主要是粮食)  内部分配方式:弱肉强食为主(武斗),集体一定程度上兜底

            矛盾主要为客观因素为主,分配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呈现动态的分布

解释:一,母系社会的形成

之前说过,人类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断的进步而来。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面,为什么一定先形成母系社会呢?这正是因为世界的底层逻辑属于弱肉强食。单个的人类是无法在丛林社会里面存活下去的,要想活下去,必须通过抱团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生存。所以这里就有人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跟谁抱团?

要注意,此时的外部生存压力是当前主要矛盾,因此,由同一个母亲形成的氏族社会就会天然的形成。这里额外说明,形成母系社会的根本性原因是为了解决外部竞争矛盾。以母系社会为核心,形成氏族社会,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保障在与其他氏族社会竞争当中,以及其他老虎,狼等动物竞争当中保持生存。外部环境无法改变,因此主要是客观因素。

同时在母系社会内部,此时社会财富的生产端,由于人类主要生产方式为采集,内部主要矛盾为人口与生存资源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后续贯穿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此时的生存资源主要为粮食,这种资源受限制与地理位置影响。因此当前矛盾主要也是客观因素为主。主观上,主要看该氏族社会是否寻找更好的生存地点等。但是在此时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此时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大。

分配上,虽然是母系社会,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依旧是舅舅们。注意,这个时候的舅舅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舅舅是两回事。因为此时是母系社会,内部都是血缘关系,所以说是舅舅,其实就是谁更具有力量谁掌权。当前的分配体系会本能的按照弱肉强食来进行分配。同时,因为都是一个集体,需要共同面对外部竞争的压力,因此,集体里会一定程度上的兜底。比如说领导者吃完最好的之后,剩下的会保障其他人也有的吃。

在思想层面。此时社会外部竞争压力大,人类为谋求生存,则必须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集体,这就是母系社会的形成。这种促使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我称之为社会向心力。社会向心力越强,社会越稳定,反之相反。因此,即便早期内部分配不均,但是内部所有人在共同的外部压力下,都会必须对社会财富分配做出妥协。这也是为什么内部分配早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兜底。

这里补充说明在我个人眼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判断。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存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判断当前事情是受制于客观因素影响为主还是主观因素为主,取决于当前事件下,在当前的环境当中,客观与主观谁能具备更多的延展空间。比如说当前只能生产80个馒头,但是需要养活100个人口,那么此时客观因素为主,主观因素上无法具备延展空间。但是,如果当前能生产120个馒头,却依旧无法养活100个人口,那么此时主观因素为主,因为客观上已经提供了条件。

二,父系社会的形成

我们的教科书以及西方的解释,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点从逻辑上来说是站不住的。我们去看上面的解释,人类形成母系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他们必须要在外部的竞争当中存活下去。只有赢得外部的竞争,才能抢夺更多的生产资源,比如土地,水等等。生产方式的改变有解决这个矛盾么?并没有。没有办法解决外部的竞争压力,是无法为内部的生产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的,在这种环境下,你所生产的所有的粮食都会被别人掠夺的一干二净。所以这个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逻辑不通。

因此,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唯一且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父系社会相比母系社会,他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外部竞争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取代母系社会,让人们从以母亲为核心的集体转而投入到以父亲为核心的集体社会。而造成这种社会转变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使用制作并使用工具。

由于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之后,单个的个体以及集体可以依靠工具,抢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可以捕获更多的食物。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之所以会出现男性地位崛起的原因,是因为生物构造上,男性的力量要强于女性。这是客观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母系社会的时候,也是舅舅们管事。所以社会的本质是强者剥削弱者,不是男性剥削女性,只是女性跟男性相比而言,男性是强者,女性是弱者。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个过程当中,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是同时进行的。人们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因,男性因为工具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并促使社会转变是果。

在生产端,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无论是采集还是耕种,主要受限制于土地,所以主要因素为客观原因。主观上则取决于该集体外部竞争当中能拿下多少土地。

在分配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是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动态变化的。之所以下这种判断,是因为耕种这种生产方式,相比于采集,已经具备有稳定生产的属性,他更具有稳定性。虽然集体内部分配逻辑依旧遵循弱肉强食的基本框架,但是强者相比弱者,必然会占据更多的财富。这是人性的使然。

在思想层面,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在外部竞争力增加。同时,从母系转为父系这个过程,伴随着以母亲血缘关系的瓦解,转而唯强者为尊谋求生存期间,社会的向心力是在减弱的。直到父系社会完全形成这个过程中,各个部落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剧,为保持外部竞争压力,以族群为主的思想认同则会完全取代早期的血缘思想。此时社会的向心力获得加强。简单来说,社会向心力的影响取决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思想。



分配论--人类本能的博弈4.0(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