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2023年上半年运营报告快速解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rTW7sZER-gYWU487jlwig(公众号:北京轨指中心)
线网概况,没什么好解释的

2.客流概况

由于去年懂得都懂的原因,外加去年整个五月+6月上旬客流很受影响,导致北京地铁客运量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其中,最高客运量为1239.6w,去年上半年最高客运量近1000w左右,增长巨大,证明客流恢复的不错。分担到工作日和休息日,工作日日均客运量提升相对较少(但也很大了),休息日提升相对较大,尤其是双休日,相比于去年近乎翻倍了。这里边的原因其一是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进京比以前容易了不少,前来旅游的客流更多了,直接带动双休日,节假日客流上涨的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工作日的客流上涨。其二,由于yq压制,近几年北京吸引人才能力有所减弱,今年出现了一部分回流的现象,带动了工作日的客流上涨。其三,新线培养需要时间,外加今年开通了昌南,16两条新线,21年底开通线路客流持续培养+22年两条新线的引入客流,也使得全网客运量上升。
3.客流出行特征

平均乘车距离相比于22年有所上升,主要上升来源为由于22年yq压制,有些时候跨区通勤并没有那么便捷,限制了超长途客流(有可能转为附近租房,或转为公司班车等),yq结束后部分长途客流回归地铁,虽然旅游客流会减少平均乘车距离(北京各个主要景点距离显然很少出现>17km的OD对,除环球度假区),但足够多的长途客流依然把他拉了回来。同时,注意到21年平均通勤时耗是51分钟,平均通勤距离13.3公里(今年无数据,但21年yq情况略好,可作为比较),可以发现地铁在承担更长通勤距离的同时用时更短,证明在轨道交通上大概率比路面交通更快捷。更多时候还是两边接驳花费更多时间。根据计算,人们在轨道交通上的用时平均速度约为26km/h,而北京地铁市区平均旅行速度多在33-36km/h之间,少的部分就是等车,换乘的耗时,如果能减少这两个耗时,轨道交通会更加快捷。路网换乘系数有小上升则是新开线路(除原断头线不再断头)外的必然现象,预测3,17开通后换乘系数会进一步提高,但不会超过峰值水平(约2.0,大兴线客流独立计算年代)
4.特殊现象

第一条主要说明的是通勤客流和非通勤客流的区别,非通勤客流时间选择更加灵活,而通勤客流时间必须限死(在不迟到的情况下尽量晚)。第二条主要说明的现象是住在燕房,房山,S1线附近的居民乘坐地铁上班往往会花更长时间,前两者与燕房房山线进城较慢有关,并且两者离主要工作地都很远,进一步拉大了出行时间。S1线时间上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因为金安桥,苹果园换乘距离相对较长,换乘时间长导致的。同时苹果园1没有开,前往比较近的就业密集区(金融街)还是很麻烦。晚高峰数据说明望京地区可能加班更加严重(不负责任推测)
第三条说明这几条线路非刚需性更强。也就是说目前11服务的群体更多是首钢游客/首钢展会时前来的人,而不是北辛安附近的居民
5.进站情况


全日进站前20的,多为商业中心(如王府井),对外交通枢纽(如各大火车站),区域性交通中心(宋家庄),或极高密度小区/城中村/工作区(如西二旗,天通苑北),其中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更多,对比早高峰进出站前20,只有附近真的是密度特别高的小区或CBD才能上榜全日进站前20,可见早高峰进出虽然重要,但只是一部分。早高峰进站前20多为火车站或大型居住区,出站前20多为火车站或工作区。另外显而易见的,南城只有丰台科技园一个出站前20,证明丰台科技园确实发展的好,对减少通勤距离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丽泽商务区也能起来。
另外,早高峰北京南站多为出站客流,而北京西多为进站客流,推测和北京南早晨主要接发京津城际列车有关,京津城际密度更高,更适合通勤,因此相比于涿州/高碑店/沙城,天津,武清地区来往北京通勤的人更多,因此北京南站多为进站。而北京西早晨主要发出京广高速线的列车,到的主要是京广普速线夕发朝至列车,后者通勤性不强,有可能选择其他方式出站。前者赶车为主,更有可能使用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