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MBX】City Workers (Ⅲ)
平地机,标准定义是一种以刮刀为主,完成土地平整和整形作业的公路施工机械,可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路基基底处理、填筑或整修小型路堤、开挖路槽和边沟、清除路面积雪。

火轮及火柴盒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小车版,而在我看来,它们都将本家风格展现地淋漓尽致。


火柴盒将他们的平地机命名为"Ground Grinder(地面研磨机)",简单直白,一如小车本体。

联想到火轮,在2013年推出一款六轮小车属实晚得惊人;

不过还好,在车轮的数量上,火柴盒一向更为“慷慨”。


对这款机械火柴盒还留意了头灯表现,第一眼就令人感动。

A型牵引架负责刮刀的部分支撑和带动作用,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概括化的回转圈,和上方摆架与升降油缸搭配可扩大三维作业范围。



和车头前推土铲一样,火柴盒对刮刀的两侧和下沿切削刃都做出了固定螺栓的刻画;然而由于本人拍摄能力原因,这张图没有上图来得清晰。所幸,刀身背面的加固横条还是可以照顾到的。


前后机架之间的铰接部分被大块简单塑料遮盖,略有遗憾;黄色座椅和方向盘出自底盘件,对于这种车,用现有部件做出驾驶舱其实要比另设一个车窗件方便得多。

后半部分仅仅止于外壳,不过表面刻画做到位倒也不失为诚意。


当然,在2013年,它就不得不为更多必需的编码和信息留出空间,以至于产地泰国的标识出现在了刮刀刀刃上。
整车如此规整,以至于让我想不出按部就班描述之外的其它表达方式。
对于这款本身就是特点的车型,火柴盒不需要做很多就足以让Ground Grinder成为名副其实的原创,对细节取舍投入的精力肯定会比对“原创设计”的来得多。
进入国行时代后,Working Rigs的价格令人喜闻乐见。可以在哪天入手这个系列的平地机,感受一下火柴盒的完全体版本。


另一边,风火轮。
Street Cleaner,似乎是一个很祥和的名字;但关掉《晨曲》,不再幻视后,你会意识到自己将它其中的"v"错看成了"n",而"Cleaver",有“切肉刀”之意。
一个设想:1996年之前,Larry Wood老爷子在构思它的时候表示,他并不甚了解平地机的构造细节及操作方式,但他相当了解另一种在布局上和它非 常 相 似的车型,就按那个来创作吧。
那种车和其所在的组别,名为Top Fuel。

下面这辆小车由此诞生,火轮版“平地机”,Street Cleaver。

或者,“一款基于平地机改造而来的直线加速机器”大概是对此车更好的表述。


没有推土铲,但感觉火轮在车头部分的处理比火柴盒还要精巧,对底盘卡扣的处理更堪称极限操作。


火轮选择将唯一的合金配额留给底盘件,铸就了这强而有力的锥形刮刀。在这款车的材料应用上,火轮比火柴盒更懂得抓住重点。

作为平地机,Street Cleaver最独特的一点是它完全舍弃了标准的牵引架,并将油压操纵杆平放设置在刮刀的后方。


作为小车,这台引擎只是似乎有点大;但结合前面的驾驶室再看,就很难不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用尽了后机架上的空间,真实比例/构造?不在乎,我只知道在这辆体型庞大的车上,Full Power准没错。
——稍等,这图好像哪里不对劲
最后的彩蛋,Top Fuel风格的巨型尾翼。

这是它在包装塑壳里的形态,尾翼支架垂直,紧贴前面的引擎;

这是它的平常形态,没有塑壳束缚后可平放翼片;

而这是它的整活形态,尾翼支架平行于地面。在那台庞大引擎带动整车之后,它将不只是辅助架,更是及其硬核的后松土器。
三个阶段都有稳定的卡位固定,尽管放心。
唯一采用平地机思路的一点,被老爷子设计地如此巧妙而出彩。设计稿上对此也有所表示。

这张图最吸引我的是后机架上那"V-V8"双擎的设定,没能实现实在可惜。小车这台单体引擎大得离奇,进而其刻画表现也不太尽如人意。


Street Cleaver诞生时间之早,以至于它还有表现两个后桥的空间——即使可以做一套前后共用,像现实的六轮平地机。
老爷子将所有可调的配重,和我们的视线全部放在了它的中后段——就像Top Fuel。看到这样一台平地机实属荒诞,但这也正是我们有时需要看到,火轮设计师自发创作的强烈差异化作品。
然而诞生于火轮,在本期这款13年刷色之后,它就变成了四轮车,向Top Fuel更近了一步,可悲可叹。

[实车与Street Cleaver设计图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