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挤满皇家古建,皇帝坐歪龙椅数百年?

编者按:在北京城的南北二环路之间,至今存在着一条约750年历史的“中轴线”。所谓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城自元大都、明清时期以来北京市中心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线。中轴线肉眼不可见,你也摸不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实实在在影响了住在这座城里的40多位皇帝和无数百姓。今天,福大人将以单车骑行+徒步的方式,重走这条存在了数百年历史的城市中轴线,记录最真实的探访感受。

话说,从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北京)到宣统皇帝退位离开紫禁城,这近650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有元、明、清三朝40多位皇帝坚信北京中轴线的“事实”,不管历史多少次变换,朝政怎样动荡,朝代无数次更迭,当朝的头牌皇家建筑却都建在了这条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上和两侧,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天坛、先农坛、天桥、前门大街、前三门、紫禁城、景山、地安门、钟鼓楼……都紧紧围绕着这条城市“中轴线”而生。

这是网上找到的一张关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走向图,北京城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但我们可以看到一蓝一红两条北南纵向标线(近几年,传统中轴线已向北延伸到了鸟巢、水立方和奥利匹克森林公园),它就是北京城市中轴线,蓝线是角度准确的中轴线,红线则是700多年来一直沿用下来的实际“中轴线”,它们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呢?这条近8公里长的中轴线的周边环境到底什么样?带着疑问,福大人从位于南二环的永定门城楼出发,一路向北!

从永定门城楼骑上共享单车,顺着永定门内大街、天桥南大街向北,约5分钟的路程,右手边是天坛公园西门,左手边西南角是先农坛。这段路上,秋天的公路两侧银杏树林已经黄灿灿的,非常好看。天坛(公园)、先农坛,都是封建社会皇帝祭天祭地的场所,自然要紧紧贴着中轴线而设。

顺路前行,来到天桥地区,这里是历史上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面聚集着五行八作,撂地摆摊杂耍卖艺的商贩艺人。这里也曾经是老北京人最爱闲逛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发展成了南城地区的文化艺术传承街区,天桥百货商场、德云社、天桥剧场、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大剧场都在这里,当然还有近现代艺术建筑代表性景点——北京自然博物馆,这可是一个深受小朋友们热衷的科普性场馆。每到周末,观众云集。

顺中轴线的脉络继续向北,天桥南大街的北端与永安路、天坛路交汇点有一座突兀的灰强建筑——这就是始建于1904年的珠市口基督教堂。这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中的第一座。看来不仅中国的帝王热衷中轴线,就连老外也爱凑热闹。

前门大街是一条驰名中外的传统文化街区,有着47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是与王府井大街齐名的一条著名商业街。一向非常热闹,只可惜这条街是步行街,无法骑着共享单车进入。福大人弃车徒步,走进了前门大街。

虽然这是一条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御路”(过去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均走此路),但时代的车轮一直是滚滚向前的,这条京城头牌商业街里面不仅有着大家耳熟能详的全聚德、吴裕泰茶庄、广和楼、稻香村、同仁堂、瑞福祥、内联升、张一元、中国书店、大北照相馆等等百年老商号,如今更入住了为数不少的国潮品牌,比如大白兔奶糖、蜜雪冰城、大益茶、希岸酒店、北京味道……

但总体来说,这条历史商业街对福大人来说,更多的作用还是观光散步,毕竟一条商业街百十家商铺远比电商平台的选择面少太多了,就不太适合快节奏的消费群体。但对于游客来说,特别是初次来京的外地游客,这条街的意义就不一般了。至于你想在这条街上消费什么,是买情怀?还是买价值?这个要因人而定。

前门大街应该是目前在北京唯一可以乘坐铛铛车的地方吧?这里有两辆有轨电车(铛铛车),票价50元/人,绕着800多米长的前门商业街循环运营(据说现在还有夜场)。这几天,前门大街南端地面在施工,俩铛铛车都停运了。不过看现场施工速度,估计再有几天就可以恢复正常运营。

正阳门箭楼是北京的一个古城建筑地标,也是北京中轴线南段的一个重要点位,曾经多次登上各做中国对外的图片画册和LOGO设计脚本,曾经有个叫“大前门”的香烟品牌图案貌似也是用的这座建筑。方方正正的94孔箭窗,排列非常整齐,整座建筑四平八稳,给人防御力很强的感觉。古代时期,保卫北京皇城南大门也要靠这座建筑。正阳门建于明永乐时期,上下四层,呈重檐歇山顶、砖砌的堡垒风格建筑。

离开前门大街北口、正阳门箭楼,福大人骑上共享单车,迂回到天安门东侧路,继续向北挺进。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上,正阳门箭楼、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端门,从南至北一字排列。这里也是来京游客必打卡的地方。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今天天气不好,广场上的游客不多。往常天气好的时候,广场里面会有许多游客,特别是每天两次升降国旗时段,参观游客非常集中,广场国旗杆周围的人群几乎拥挤不动。

由于共享单车无法通过天安门城楼到达午门区域,想要100%顺着中轴线而行是做不到的,除非此地继续弃车徒步。所以只能顺着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向北顶到头,右转上东长安街,第一个红绿灯左转是南池子大街。南池子大街到头之后左转上景山前街就能到达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这样就相当于走了一小段的“弓”字路,最终还是可以回到中轴线上。
说实话,在老北京街的历史巷里里面骑行还是非常舒服的,特别是南池子大街。道路笔直,宽阔平整,往来车辆也不多,路两侧的国槐树冠高大,特别是在秋季,树叶泛黄,落叶随风飘舞,非常浪漫。偶尔一群哨鸽或乌鸦鸣叫着飞过,感觉特别有京味。

南池子大街北头左转是景山前街,路的南侧就是北京紫禁城的护城河,名叫筒子河。河岸上就是著名的故宫角楼,故宫北墙东西两侧各一。它可是摄影发烧友们非常热衷的拍摄对象。据福大人所知,京城有至少5、6位著名的深度主题摄影师,天天都来景山前街拍摄角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各种天气、各种角度、各种景象的角楼照片,他们手里都有。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怕执着,只要一执着,你就成专家了!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北门名为神武门,居于北京中轴线的中部位置,与景山前街的景山公园面对面。所有去故宫参观的游客都是从紫禁城南部的午门进入,一路向北走过三大殿和东西侧殿,最后全部要从神武门走出故宫。所以这道大门口非常热闹,除了游客之外,全是电瓶车、北京旅游咨询点、和观光旅游公共汽车的始发站点。

北京中轴线刚好纵穿景山公园,也是探访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点位。景山公园山顶因为高度高,所以也是观赏故宫-紫禁城的绝佳位置,天气晴好的时候,特别适合清晨和黄昏的时候登高远眺。只是今天的天气实在太不给力了,上了山顶看周围也是雾蒙蒙的不清晰,索性不上去。相传景山公园这里最初并没有山,只是早在营建紫禁城的时候,一些建筑渣土被集中倾泻到了这里,日复一日地堆积,最终导致土山持续升高。紫禁城建成的那一天,这里便有了山。景山公园在明代时期称为“煤山”,它的出名在于大明朝最后一届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景山里面的一棵树上。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勒死了自己的皇子,在太监的陪同下走上了煤山悬绫自尽。

秋天的北京非常迷人,特别是骑行在这条古老的城市中轴线上,随处可见金黄的变色树木。

绕过景山公园,来到地安门内大街南口,此时已经可以看到路尽头的鼓楼了。这一段就属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段了。开篇的时候,福大人说了,北京城方方正正,但实际中轴线却偏移了。有人专门测量过,北京中轴线自南端永定门到北端钟鼓楼广场,这7.8公里长的中轴线,竟然向西北方向偏斜了2°,而一向追求正统、端正的这些个沿线的皇家建筑岂不是全都歪了?
对,一点没错!600多年里,40多位在京称帝的皇帝们的龙椅其实都坐歪了!按照真实的子午线测算,包括故宫正中心的太和殿也向西北偏移了2°,皇帝们的龙椅自然也是“歪斜”的,而到了地安门,居然向西偏离了200多米,而到了钟鼓楼,这个偏移距离已接近300米。如果把这个错误的中轴线继续向北延长270多公里,到忽必烈入主北京之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这个偏斜数值为5000多米!至于中轴线偏移误差的说法,目前普遍的说法是3个:测量误差、定位误差和“两都一线”,有兴趣的话,请在完成本文章阅读后移步@福大人爱旅行的近几天发布的中轴线探访视频查看详细。

单车出地安门内大街,入地安门外大街,眼瞅着就要到鼓楼下。路中间出现一座古老的汉白玉石桥——万宁桥(后门桥)。这座小桥规模不大,但历史相当悠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在桥的东西两侧,河道的两旁各有一铁围栏保护着一尊石兽——镇水兽。石桥虽然古旧,但四只镇水神兽却依然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车行至鼓楼之下,仰望这座雄伟壮观的元代古建筑,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鼓楼脚下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几对婚纱写真摄影师在旁若无人地忙活着,现代与古老在这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北京的鼓楼可以说是古时候北京城的权威报时台,其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这里也是当时元大都时期的市中心。经过750年的风风雨雨,威武的鼓楼依然屹立不倒,非常了不起!

因为到了北京城区中轴线的终点区域,不用再骑行了,于是还了共享单车。顺着鼓楼墙根儿徒步东行,抬头瞥一眼鼓楼的侧身,颜值依然在线。

经过三个小时的骑行+徒步,抵达鼓楼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特别是看到旁边的姚记炒肝,更是让人食指大动。这座餐厅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炒肝、包子更是京城一绝。如今来的游客非常多,所以还成了“网红打卡地”。抬脚撩帘入店,一股蒜香味儿的炒肝窜入鼻腔。

餐罢出门,顺着钟楼湾胡同走入北京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广场。

别看北京老城区各种拥挤,但真正走入钟鼓楼文化广场时,感觉场地并不逼仄,反而还会给人比较宽阔舒适的感觉。广场上的市民游客不少,遛娃、运动健身,观光拍照、直播的各忙各的。高大挺拔的钟楼俯视着广场上的人们,感觉它就像一位600岁的老人一样安详。
和一位长绸舞的大妈随便唠几句,言语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京腔京味,听着那么地舒坦。世世代代居住在北京钟鼓楼两侧胡同里的老街坊如今越来越少了,在不断的旧城改造、胡同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这些上了年岁的老住户不是搬离了市中心,就是去了养老院,能够继续坚守下来的人,都是对胡同有着特殊情怀的。

此时的云层逐渐变薄,阳光冲破了云的阻挡,微弱的太阳光洒向这座小广场,洒在钟鼓楼建筑上,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感觉到了温暖……坐歪了龙椅的皇帝们已是昨日黄花,不必过分关注,相对而言,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生活,以及北京的那些吃喝玩乐的日常还在继续。好了,图文版的《探访北京中轴线》至此结束,详细视频正在火热更新中,欢迎关注我!
@福大人爱旅行,其实哪儿都行,如果你喜欢北京文化,喜欢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请关注我。我会持续为大家奉上最美、最真实、最好玩的大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