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3 叶适

2023-03-24 13:1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3、叶适(公元1150—1223年)


  南宋地主阶级中的进步思想家、唯物主义者。字正则,号水心,浙江永嘉人,曾任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他处于金朝入侵南宋的时代,坚决主张抗击金朝,亲自参加过抗金战争。他在哲学上反对陆九渊、朱熹等人的唯心主义“理学”,公开提倡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

  他对南宋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深为不满,要求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他强调“二陵之仇未报[1],故疆之半未复”[2],必须“思振积耻,恢复祖业”[3]。他痛斥秦桧等人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的分裂投降路线,主张收复失地,统一中国。他提出建立“堡坞”,实行军民联防、耕战结合、步步推进、稳扎稳打的方针,以夺取抗金战争的胜利。

  他认为朱熹等人脱离抗金的“事功”而高谈“义理”,“乃无用之虚语耳”;一批理学家“妄推天意”,讲什么“天人合一”,“而以夷夏为无辩”,这是不分敌我,认敌为我。他指出这些“言古者常不通于今”,“不知事功为何物?”对解决现实问题一窍不通。他还从哲学上论证“事功”与“义理”的关系,提出“夫形于天地间者,物也”,肯定世界是物质性的,“物之所在,道则存焉”,道不能离开物。“道在器中”,没有“器”就没有“道”。他说理学家鼓吹的“义理”,“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就是说义理不能离开事功,有力地揭露了理学家空谈义理的认识论的根源在于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他反对先验论。强调认识必须通过“耳目之官”,和外界事物接触,这是“从外入以成其内者”,然后经过“心之官”,对获得的感性材料作分析,这是“从内出以成其外者”。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内外交相成”,才能得到全面的知识。他还用箭和靶的关系比喻言论和事实的关系,认为立论必须符合事实,“若射之有的”,如同射箭要对准靶子。这些都是批判理学家的先验论的。他还指出理学家宣扬认识可以“一朝而尽获”,一次即可完成,是“庄佛氏之妄也”,不过是重复庄子和佛教的胡言乱语。

  但是,他在和程朱理学的斗争中不及陈亮坚决,对于儒家的一套还有较多的保留。他指责过王安石变法,对于历史上其他法家也有错误的认识。他在哲学上尽管承认矛盾,但又错误地认为矛盾最终趋向调和,说什么“道至中庸而止”。著作有《叶适集》。


注:

[1] 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朝所虏,死于金。

[2] 《水心文集》卷一。

[3] 《水心文集》卷一。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3 叶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