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晴心理教育丨知识分享丨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很霸道是什么原因?

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会发生许多未知的事,家长最头疼的,应该是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而且亲子间难以沟通。有时,他们的想法越多,就会对父母发脾气。父母把孩子这一系列的表现,称为任性和不听话,而且多次管教后没有“好转”,真心让家长束手无策。
01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任性,作为父母需要了解
1、模仿
许多孩子一开始并没有任性这一概念,但看过周围的小朋友或影视剧中的人物表演后,便先通过模仿行为获得满意的结果,然后才有任性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变得任性,比如很多亲戚朋友一起庆祝节日,孩子就会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孩子有了任性的行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不是教育他,而是让他发展,甚至会让他满足他的要求。此时孩子通过这种行为看到了原来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跟着模仿。对不辨是非的儿童来说,这是反面教材。
2、父母迁就
这些都是父母娇惯的典型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会觉得年龄小,不懂事,就会迁就他,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要求,就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和行为定势。例如有些孩子挑食的现象比较严重,老人在养育孩子时可能不会勉强孩子吃他们不喜欢吃的水果蔬菜,而是按照他们的要求买零食,这样就会让孩子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其他一些根本就不吃。这一顽固的表现是过去迁就的结果。
3、过分严厉
除此之外,娇惯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父母特别严厉,为了孩子好,需要让他们严格服从父母的要求,过高的要求会让孩子很难达到目标,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孩子的性格久了就会变得很顽固,不管外界的批评声多么严厉,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妥协。
4、父母不尊重孩子
父母总是以嘲讽或贬低的方式训斥孩子,甚至在许多人面前还随意责备孩子,以保全自己的面子而变得任性与对抗。反复无常和顽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弊大于利,特别是此时孩子需要更全面的发展,他们需要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一意孤行”只会使自己陷入死胡同。
02孩子任性,身心无法健康发展,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由任性变为不任性呢
1、教孩子明辨是非
假如是孩子通过父母以外的人模仿而任性,则要注意让孩子明辨是非,明白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效仿,告诉孩子他们是错的。假如孩子是父母亲自带大的,就应该认真反省自己是否从自己身上学到的任性,坦率地与孩子沟通,承认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不要学习。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能让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2、端正家长教育思想
若因迁就及娇惯所致,家长应端正其教育思想,矫正其迁就行为,一方面可透过阅读与绘图,使儿童认识到任性的坏地方,用故事来告诉他们,会让人犯错,在集体中也不会受欢迎。要对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的父母是主要责任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克服任性。
3、不求尽善尽美
假如是因为太过严厉而导致的孩子任性,父母就要改变他们事事苛求的态度,没有什么事情能做到十全十美,对孩子犯错误或不按计划行事要有颗包容的心。宽严适度的教育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自尊,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孩子们自己决定和行动的机会。
4、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严惩
有些父母对小孩子的任性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孩子任性一点也没有关系,有些人甚至认为是在外不能吃别人的亏。要知道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有些孩子从小任性,到了青春期,就完全把父母的教育、劝告当成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看在眼里。
5、不作出反应
面临孩子任性哭闹的行为,许多家长立刻会心软,当然部分家长也会大发雷霆。事实上,无论现在父母作出什么反应,对孩子来说都不是最好的对待,反而会助长他任性的坏脾气。此时,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家长可以选择暂时“冷处理”。可让孩子发泄完所有的不良情绪后,再给予正确的引导,相信此刻孩子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意见。
6、互相交流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任性哭闹是聪明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用这些“小手段”恐吓父母。像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妨把他们当作朋友,推心置腹地与孩子沟通交谈。相信有智慧的他们,一定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能够把任性的危害一一列举出来,定能起到震慑作用。
家长们要记住,“硬碰硬”的办法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正,而且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对以后的教育工作也不利。与其这样,不如努力和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尊重,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深处的想法。
7、制定合理的规则
规则制定合情合理,是在孩子能够运用能力的范围内。制定规则时也要和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这个规则为什么要定。定下规则后,绝不能随意打破,今天放松,明天就突然严格一点,让规则变成笑话,毫无意义。而且如果以后制定什么规则,就已经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
也许孩子任性,只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展示罢了。因此,家长不能听话,更不能责备,因为服从或责骂都没有效果。展示的目的,也许是没有达到某种愿望,也可能是受了委屈不能化解,所以,用巧妙的方法帮助孩子消化不良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