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民公园:在生活中,被遗忘的片段让整体有幸福的可能

成都·人民公园:在生活中,被遗忘的片段让整体有幸福的可能
从最初纪念碑的建成,到向外扩展为公园的雏形,人民公园的一切都和晚清时期的四川保路运动有关。而这样的缘起,让它成为一个以历史反观当下生活的绝佳场所。
公园一直以来都是目睹大众悠闲轻松的地方,但这种状态是片段的,甚至容易被遗忘。我们很难会在数年之后记得,或者有意识回忆某天在公园里徜徉的场景。反倒那些重大抑或刻骨铭心的事情,比如第一次约会、初吻、失恋若发生在某个公园,公园便以事件超越自己的作用,成为一个特殊的地点。
但是,我在人民公园里依然想捕捉到一些比生活片段更为绵长的情绪状态。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以工作的心态在此游赏,无悲无喜,谈不上轻松与沉重。客观的观察视角让视觉变得异常锐利,你能在人群中迅速抓到一些特别的脸庞,它自动将周围的身躯融解,成为一个随时就会涣散的肖像画。
所以,公园所承载的真相其实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以公园的日常推及到其他日常的生活片段;第二,用这些日常反衬每个人生活的重心,即公园之外的时光。
比如,一家三口的欢声笑语的背后,是真正要面对教育、家庭和谐的课题;做生意的人放松片刻,但时刻要为资金付出心力;退休老人看似自在,但他们一直都在想死亡的迫近,若再有些深刻思虑,他们会在日复一日于公园中消遣时光的过程中,发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的终极质问。
而这些,都发生在公园之外。但若没有在公园那个休闲的自己,我们都不会意识到结果对于自己有多么重要,也不会明了幸福的来源在哪里。
这种反衬感在人民公园显得更为明显,因为这里原先属于血腥、沉重、革命和新生。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若没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也不会奏响。但历史的规律早已表明,即便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另一个导火索也会在他处出现,让腐朽的清政府逃不过土崩瓦解的命运。
这种决定论的意识近似于常识。在看似还没有变化的状态下,其实骤变的要素都在聚集,直至最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知以何种样态爆发。而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回溯每一个时代变化的原因时,它们要么早已是长久的顽疾,要么从头开始便注定走向错误。
时代会这样变化,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名状公园的惬意时,也一定不会否认公园也是盛放崩溃的容器。那里也出现过想要逃离社会的灵魂,想要离开世界的生命,几近疯癫的精神。
而生活这条不断变化,难以预料,却又在规律之中的道路,对它最好的祝福,便是记得自己在公园里怡然自得的感觉,并自然将具体的记忆遗忘,剩下的感触或许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