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名师 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
历史的名师 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英雄的故事有太多太多,而反反是本片中介绍的“错误”与“失利”引发我无穷的反思与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纪录片的开始,扬扬管乐声下,一篇豪迈而宏伟的《七律-长征》犹如一卷壮丽的史诗徐徐展开,天堑险关,石碑雕像,仅是几幅长征途中的司空见惯的写真画,便已是何等的雄奇与气概,跟随着讲述和镜头,我回到那个英雄的时代。
长征的起始,是生死攸关之下的转略行转移。1931年9月至1934年夏,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错误地判断了敌我军事实力的差距,忽视了中俄两国具体情况的差异,先是实行冒进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在错误的战略指挥之下,红军屡战失利。民族危亡当前,国民党反动派无视民族大义,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策略,势要攻破瑞金,将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扼杀于摇篮之中,1934年,中央红军在广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决战,城池未丢,却也损失惨重,形势危屹,战局延滞,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地缩小。在苏区打破内打破国民党“围剿”已无可能,红军不得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历史上的长征”纪录片的开始,给出了长征的定义。
“没有人知道要去哪里”亲历的战士如今已是耄耋,坐在安乐椅上,他皱着眉头说道,“那时候就是一个紧急集合令,背上背包,跟着大部队就走了”是的,没有人知道大部队要去往何方,战略性转移作为当时的最高机密,团级干部都无从知晓。将士们有疑惑,路在哪里,去向何方?一如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一般,如一团迷雾,无从知晓。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疑惑,却又坚定地,他们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
屋漏偏逢连夜雨,湘江一战,博古、李德等人并没有从先前惨烈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仍然顽固地坚持错误的作战方略,在湘江一役中,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的加持下对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血战湘江五昼夜,红军损失之惨重,主力部队由起先的8万余人骤减至3万余人,尸横遍野,血染湘江,以至于当地百姓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局势之惨烈,让自责不已的博古痛苦不已,几次举起手枪在自己的太阳穴附近比划,朱德见状连忙制止,言“小心走火”。
惨烈的牺牲,消极的局势,错误的战法,极端的领导。党和红军终于幡然醒悟,只有改正错误的领导方式,才可能救红色星火于既熄之际。于是便有了猴场会议,通道会议等一些列“刮骨疗伤”般改员换将的重要举措,终于,在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前线作战的基本原则,改进了中央领导机构。一些列的大刀阔斧般的举措终于砍断了真理的枷锁,让饱受掣肘的战略奇才毛泽东同志终于重新得以伸展拳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在极其危亡的境遇下存活下来,当之无愧“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的故事有太多太多,而反反确实本片所介绍的“错误”与“失利”更能吸引我的关注,引发我无穷的思考与感悟。
一.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
在反围剿胜利的大背景下,王明、博古等人嘲笑毛泽东的革命路线是“山沟沟里的革命”,成不了大气候,执意要将战场转移到城市,搬到广袤的平原上去,与国民党的优势兵力打阵地战、堡垒站,执念之下,甚至解除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悲惨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流血牺牲,绝对的失败之下,仍严守共产国际指定的“大战方针”,全然不顾实际与战局的改变,纪录片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与军事冒进主义是中华苏维埃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前期失利的直接原因。
何曾,赤化全球又岂不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无上理想,但不撞南墙,甚至撞了南墙头破血流仍一意孤行的“执念”与“浪漫”真的能救中华苏维埃于水火,从而朝着理想前进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斗争方略。毛泽东写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瞎说,瞎搞,瞎指挥,要不得,要不得,要不得!”三句力透纸背的“要不得”,背后是无数红军同胞的流血与牺牲。
二.拒绝自怨自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古语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毛泽东在面临失利与挫折时挥毫泼墨,一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溢于言表。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一幅乐观豁达的简笔画,雄军壮魄,好不豪迈!反观博古,没有打起精神直面战败的勇气,遭遇湘江惨败时,身为时任全党主要领导核心的他竟然当众嚎啕大哭,几次拿起手枪在太阳穴附近比划,被朱德“当心走火”制止,自怨自艾的精神状态则既不利于重振旗鼓,亦不利于吸取教训,再迎挑战。
三.拒绝分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长征》纪录片并没有避讳较为敏感的党内矛盾与内部分裂的问题。那是被毛泽东认为“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就在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夕,红四方面军与中央方面军会师之时,张国焘仗着兵众要权,逐渐暴露出挑战中央的野心,他挟第四方面军,断然违背中央决定联合北上的战略决定,指挥部队集体南下江西,甚至另外立“中央”,分裂行径到达顶点,面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却怎能兵戎相见?毛泽东隐忍克制,发挥以退为进的大智慧!一方面,他欢送红四方面军南下江西,意味深长地正告张国焘“你现在想不通,没关系,什么时候想通了,我们随时欢迎你回来。”既留足了余地,又隐含威严;另一方面,在张国焘公然叫嚣“另立中央”之下,坚守原则底线,电令其立即停止背叛革命的叛徒举动,正告清醒的指挥将领与张国焘之徒划清界限,鼓励他们起义北上。微妙的态度令我啧啧称奇,五体投地。终于,在中央的不懈努力下,圆满的会师在甘肃会宁得意实现,战略转移终于没有演变成“共产党打共产党”的历史笑柄。
而反观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军侵华之时置民族危亡大义于无顾,将枪口对准自己人,“中国人打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叛国行径,留得唾名千古和覆灭注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动促成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先后取得了社会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个接一个的成就。
历史的名师一次又一次地告诫世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迈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任何试图制造分裂,居心破坏我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之徒,必将被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历史的铜镜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长征,便是这样一明历史的铜镜。观罢纪录片,回首当下,我不禁思考,长征能给我日常的教育意义。历史的名师,长征教给我的,在态度上,应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天上飞机炸,地下拼刺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惧强敌,勇于斗争的行者精神;在在学习工作的方法上,应是如毛泽东样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脚踏实地与实事求是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式的灵活、巧妙和智慧,注重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方法,而避免博古、李德等人的教条与固化,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在情绪心态上,应是向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齐,有如润之“万水千山只等闲”般的豪迈与开阔,而非博古等人动辄举枪欲尽的悲观或是逃跑主义与冒进主义的逃避,事只不如意十之八九,之于学习工作上如此,之于人生的广袤征程,亦是如此,唯有坚定必胜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地应对、改革既有的矛盾,投身斗争与奋斗,才是解决问题,争得进步的不二法门;在危机处理与人际交往中,应是学习毛泽东、贺龙般的“大智慧”,在面对张国焘背叛时的处变不惊,一方面留足台阶,一方面掷地有声,微妙的处理,更是值得初出茅庐的我瞻仰、慕习。
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已是在昨天,我却仍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英雄的年代。大医精诚,止于至善,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从长征的甘露中汲取的营养,必将帮助我在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怀至善之长征信念,行精诚之奋斗不凡。
这,便是历史的名师教给我的。这,便是我观看纪录片《长征》后的感悟了。

系《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由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