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与孤独
序:2080
2080年
一切都改变了……
对于经历了这三十年变迁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最深刻的印象。由于2020年到2050年能源危机空前严重,一部分国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至对现有资源的争夺,而另一部分则将精力放在探索新能源,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总之,所有国家都在能源领域倾尽心血,自然在基础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几乎陷入了停滞。在能源枯竭的千钧一发之时,2050年核聚变的成功引发了能源革命,基本解决了能源问题,人类的科技开始了高速飞跃,量子计算机、高级人工智能等技术层出不穷,为基础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每一个大型城市都是成群的高楼大厦与公园的完美结合。它们似乎要刺破苍穹,同时处处又不失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绿。即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中型城市,也可以看见常青藤爬满整个大厦,或是几十个“花园楼层”穿插于大厦。
由于在核聚变完全投入使用后,石油产业被各个国家明令禁止,所以与其关联的各种污染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天空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湛蓝、澄澈的,看不见一丝丝灰色。
这个时代,地上的街道都是步行街,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转移到了约百米高的空中。“飞车”、空中自行车、空中公交,原来在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在空中应有尽有。虽然空中交通比陆地多了一个高度的维度,管理上变得更加复杂,但也正因如此,陆地平面交通的堵塞被完全解决。同时,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加持下,高速行驶的车辆之间的间距极小,不到20厘米。
小型核反应堆是所有交通工具的发动机。得益于核聚变的高效,一般飞车的续航可达到上万公里。也就是说,加4次燃料,飞车便可绕赤道飞行一圈。
除了硬科技,这个时代还具有人性化的“软科技”。比如,现在的人们都在“往街上扔垃圾”。沿着人行道旁会有一条约30厘米宽的“垃圾道”。平时,它们都铺着与人行道相同的“地砖”,除了比人行道低了10厘米左右,看似与人行道毫无差别。但如果有人把垃圾向它抛去,那个地方单独的一块“地砖”就会感应并弹开,让垃圾掉到里面的传输带上,并将其以200km/h的速度输向中转站。中转站的人工智能配合量子计算机,会迅速分析垃圾是否符合回收条件:若垃圾符合回收条件,便将其二次加工成原材料,并直接输送给采购方;若不符合条件,则会在将其分解后直接当做燃料,送向发电站。
这个时代的城市一片纯净,一片欣欣向荣。这个时代的人类把地球保护得很好。这种纯净,这种欣欣向荣,是21世纪上半叶的人们看不到的,而正是这群看不到这个未来的人,创造了这个未来。
第一章:2050
2049年12月31日,中国合肥。
“真壮观……”李聚何望着刚刚建成,即将要启动试验的CFETER 九号试验原型机,由衷地赞叹道。虽然整个项目都是由他来主持的,但是抛开自己的专业领域,单纯把它当作一个“小太阳”,或者说,一个艺术品,这还是第一次。
这个装置是最新的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体积达40立方米。装置的主要模型采用托卡马克的同时,工程师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使得其变成了“最不像托卡马克的托卡马克”。当然,这个“最不像”是从理论意义上来讲的,它的外表大体还是一个圆环状。
其实,李聚何心里也知道,这并不是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之前的实验里,工程师们也尝试过通过将核聚变装置体积增大并加大压力的办法,并把装置做到了130立方米。但由于其体积过大,以至于如果不知情的人从较远的地方望去,大概率会以为是一个UFO……然而,经过几次失败后,科学家们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于是便让设计思路“重回正道”了(即使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所重回的“正道”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正道)。这种感觉像是“迷路z”的情况,从人类开始进行可控核聚变实验伊始就一直存在,直到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此已经有些厌倦,再加上能源的日益枯竭,所以每次实验,他们对成功的渴望远远比50年前要高。毕竟,这条路,人类已经寻了一个世纪了。
“李总,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等您的命令了。”一位工作人员向李聚何说道。
李聚何看了看表,23点53分。
“不用等了,7分钟后准时开始。”他说道,然后便与工作人员一起走到了外面的控制室。控制人员边拨动着按钮,边录音道:“第108次实验,代码F10820500101……”李聚何则倚靠在控制室的后墙,边看着玻璃外的核聚变装置,边想象着一颗诞生在几十米以外的迷你太阳,并尝试将它们捏在一起。同时,在他心中,还有一颗已经燃烧了30多年的太阳,其散发出的能量,一直驱动着他在这一事业上的努力与活力。此时,他又感到那颗迷你太阳似乎是他从自己的内心取出来的。
嗞!刚刚开始的试验产生的巨大响声又把他拽了回来。装置的圆环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光,并且逐渐变亮,变通透。
100秒过去了。
一位控制人员问李聚何:“李总,要接着加速吗?”
李总想了想说:“加速。”
控制人员将一个手柄向上推了一些。随之,装置发出的音调变得更高,圆环也愈来愈亮。此时,仪表盘上显示装置的温度为6000万摄氏度,达到了第一壁的工作温度,一切稳定。
李总见状,告诉控制人员:“继续加速。”
手柄又被往上推了一些,使装置内部的温度达到了9000万摄氏度。
1.4亿……李聚何心里一直在默念着这个数字。因为达到可控核聚变的装置如果达到约1.4亿摄氏度,并且关键能稳定运行,那么可控核聚变,这一人类梦寐以求的清洁能源,标志着成功了。
……
片刻后,已经满头是汗的李聚何成功地引导控制人员将装置温度提到1.2亿摄氏度,装置仍然稳定。
距离达到聚变温度要求,仅剩下2000万摄氏度。李聚何用稍微有些沙哑的嗓音,低声却有力地说出:“加速。”
控制人员做出了最后的加速。装置并没有出现什么剧烈的反应。但是,刚刚那几秒所产生的结果,李聚何和他的团队在仪表盘上看得一清二楚:1.4亿摄氏度。
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来得及放松。因为接下来,就是时间对装置的考验。
核聚变需要稳定性,这对于托卡马克装置尤其重要。根据理论上的研究,科学家们把刚刚达到聚变温度要求但聚变反应还不完全稳定的时长为9分钟的时间段称为“风险时间段”。只有经过了这个时间段,核聚变反应才会完全稳定下来,同时也标志着核聚变的成功。在之前无数次的试验中,占极少数的温度达到1.4亿摄氏度的实验,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内由于一些在机器内部的细微反应而导致失败的。
这时,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屏住呼吸,都不约而同地看着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的时钟,心里开始默念:九分钟……八分钟……七分钟……
8分30秒过去了,一切顺利。
当倒计时只有10秒的时候,不知是谁开始大喊:“10!9!8……”紧接着,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与他一起大喊,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后解压的同时,也迸发出了全人类的呐喊:“7!6!5!4!3!2!1!0!”。
机器经过了风险时间的考验。整个控制室都开始欢呼、雀跃。
至此,2050年元旦的凌晨,随着崭新时代的太阳的升起,这个人类已经做了一个世纪的梦,终于成真了。
第二章:会议
2080年6月30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钱一航觉得这个会议上的那些所谓的最顶尖的人物,今天的举止都很奇怪。
尤其是研究量子领域的几名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更是在席位之间拿着一份研究报告来回走动。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对劲。几位诺贝尔奖的得主:量子纠缠学家卡尔·威尔逊的面色凝重、量子力学家柴瓦洛夫斯基的坐立不安、量子计算机之父杨立明的低头沉思,都令钱一航感到不安。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出来的都微乎其微。但凡是在一个领域造诣颇深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之间微妙的眼神中交流蕴含和意味着的,是一般人永远都不会理解的。
坐在钱一航旁边的是他的一位在MIT任教的好友崔原。崔原问他:“诶,老钱,这次开会怎么人这么多?”
钱一航回答道:“我也不清楚。但你看看前面那些人们,再想想这提前了半年的、紧张的会议,就知道肯定是科学界上发生了一些事情。”
“嗯,我也这样觉得。不过,你应该比我更了解这些事情吧。你毕竟是中科院的院士,什么前沿的理论不是你们最先知道啊?”
“是啊,以往一直都是。不过这次,我、还有我的同事,都一无所知。”
这时,大会的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梁秋开始了讲话,打断了会上的非正式讨论:“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大家好。我是本届‘全球科学家探讨大会’的主持人。相信在场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些奇怪,因为按照常理来说,这个会议本应在每年年底召开。但由于一些在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结论的原因,今年的探讨会紧急提前到了今天,而且是秘密进行的。而这个令会议提前召开的原因,正是我们这几天要重点探讨的对象。”随即,他在自己电脑面前做了一个投掷的动作,一份文件便发送至所有在场人员的电脑上,而那份文件的标题,令在场的几百名科学家瞬间被轰动:《瞬时量子纠缠通讯的可行性研究》。
钱一航与崔原面面相觑,一遍又一遍地扫视那个标题和那个“可行”的结论。
“这不可能!”有的科学家失声喊道。可回应他们的只有几秒的沉默……
梁秋随即冷静地说:“我知道大家的反应会是这样。也正因如此,在这篇论文发表后,国际科学协会便将其立即封锁了,然后紧急并秘密地将我们聚在这里探讨其带来的影响,以免社会上出现过分的轰动。”
“可是‘光速无法逾越’是经过上百年的验证所肯定的结论!”
“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之前,所有人也都坚信牛顿的经典力学是永恒的。”梁秋教授沉着地回应道。
又是一阵沉默……
“也就是说,有了这一技术后,人类就可以……”钱一航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有些焦急地说道。
梁秋点了点头,说:“是的,有了瞬时量子纠缠通信技术,可以达到40%光速的核聚变飞船就可以更大地发挥它的价值了。据官方给我们的消息,在上次联合国五常的首脑会晤中,五个国家的领袖已经集结各自国家的科学家与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制定一个建造前往外太空的宇宙飞船的计划,预计将于后年正式开始。这将会是这一技术最早的应用,而且也将会是其以后最主要的应用。”
……
会议结束后,钱一航的内心十分复杂,在高兴的同时,又对这篇论文半信半疑。不过这时,他想起了他父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经历过的变化太多了,所以应该对变化习以为常。只需记住,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理智最终将会战胜疯狂,真理最终将会战胜谬论。
第三章:疯狂
距离那次“全球科学家探讨大会”结束,已经有3个月了,量子纠缠通信的技术,也早已公布于世。事实上,在那次会议结束的一周后,这个技术就公布了。
即使各国的物理学家们从专业角度解释量子纠缠技术,以竭力使民众们冷静下来,但最终还是收效甚微。因为普通民众并没有像物理学家那样,拥有积累多年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很容易十随一、百随十地被卷入这股浪潮。仅仅由几个狂热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就把成千上万的人如巨浪般卷起,形成了一场海啸,扑向了之前已饱受他们摧残的科学家们。在这场海啸里,那些年轻的、刚刚从事科学工作的物理学家顶不住压力,逐渐失去了理智,也被卷入了这场狂澜之中。剩下的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科学家始终坚信自己毕生所信仰的理性、严谨的态度,继续挣扎着,在自己的信仰与世人的疯狂之间不断徘徊。
人粹主义盛行一时:各个城市的街道上,都有狂热的群众举着标牌和横幅游行,大喊着“殖民银河系”、“人类万岁”等口号;网络上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宇宙殖民扩张主义的思想;就连中小学的课本上都开始出现关于殖民银河系的文字,灌输着人粹主义的思想……
钱一航的所见所闻,使他感到不可思议。仅仅是一个符合人类的野性和欲望的技术,就激发出了人类的野性和欲望,并将其当作一块石头,砸向了支撑其本身的基础科学的脚。钱一航在众多科学家中,可以说是坚持自己信仰最坚定的一位。看到这些乱象后,他十分恼火,又非常无奈。不过,他始终记得那句话:理智最终将会战胜疯狂。
第四章:午后
“不太对劲……”一个普通的的下午,钱一航坐在一个安静的庄园客厅的沙发上,盯着窗外的阳光。他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时一样能静下心来了,尽管这时的平静也是短暂的。这场波澜太过巨大,让所有科学家都无法静下心来,以至于连一个严谨的量子纠缠通信的重复推演都还没有人进行过。钱一航休了假,千里迢迢来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想珍惜这段平静的时光,好好思考一段时间。“现在看到的阳光,是8分钟以前太阳散发出来的,而光线传播的形式是波……”
也许是钱一航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同他一起来的,坐在他旁边的崔原听到后便有些疑惑地问道,似乎这句话不可能从钱一航的嘴里说出来:“有什么不对劲的?这属于作为科学家的常识啊!”
钱一航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自顾自地说:“要是这样的话,那么量子之间的所谓的‘瞬时传递能量或信息,也需要一种传播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从来没有被人提到过,也从来没有被观测到过……”
说到这里,崔原恍然大悟,猛地站起来,接着钱一航的思路说道:“那么如果按照这样推断,那篇论文就是完全错误的,量子纠缠通信根本就不存在!”
“没错!不过各国计划组织建造的飞船上的通信设备是怎么回事?”
“关于这个我倒是知道一点。大学里有教授参与了这个项目 -- 为了提高效率,现在所有正在建造的飞船上都还没有搭载通信设备,这样等到量子纠缠通信设备造出来后,就可以直接安装在飞船上了。”
“不过,所有人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了,”钱一航也坐直了起来,然后边拿出纸一样薄的笔记本电脑,边对崔原说,“我必须写出一篇论文,详细论述量子通信的不可能性,然后跟所有科学组织联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在人类如此疯狂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不管飞船能不能够保持低延迟通讯,仍坚持探索外太空。如果那些飞船在没有与地球进行即时通讯的能力的情况下,仅靠核聚变的驱动来探索外太空,结果是什么你也知道。”
崔原愣了几秒后,痴痴地说道:“分化和风险,孤独和无助……”
第五章:夜晚
无尽的绝望。自从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之后,钱一航就经常有这一感受。
208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早已休假结束,回到了混乱的城市,在自己家中的桌前写那篇论文。屋内,台灯的微光舒适柔和;墙体的自发热非常温暖;唯一挂在墙上的画是无垠的银河与繁星。屋外,各种舆论给所有和他一样坚持理性的科学家们施加压力,尽管这种压力是隐形的。屋内和屋外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让钱一航感到莫名的奇幻。
中科院所剩的工作人员已经寥寥无几,所以钱一航必须得在撑起中科院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论文的创作,也就不敢再休假了。每天,连上中科院日常工作和论文写作,他一共要工作十五个小时。
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他的思绪禁不住逃离了工作。人类本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冲破太阳系,殖民整个银河系的能力,但最终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乌龙,一个可笑的乌龙。
就好像是狱警给一个已经在牢房里度过了几十年时光的人开了一个玩笑:“老朋友,你可以出狱了!”然后边看着他那短暂的希望与兴奋,抱腹狂笑道:“哈哈哈!你被我耍了!看看你被耍的样子,真逗!哈哈哈哈……”
这时,在经历了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感后,本已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的压迫感又死灰复燃,使那人痛苦不堪。
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人类就是那个关在监狱里的人;“光速不可逾越”就是那个狱警;而太阳系,就是那个压抑的牢房。
为什么?为什么宇宙对人类如此不公?为什么要用光速来限制人类?钱一航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越来越愤愤不平。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冷静了下来,在思考了几秒钟后,猛然意识到:受到不公的,并不是只有人类,而是宇宙中所有的文明。
一阵孤独感从上方压了下来,让钱一航喘不过气……
第六章:论文
《瞬时量子纠缠通信的不可能性以及其所影响的宇宙社会图景》(节选)—— 钱一航、崔原
通过前面的论述中所提及的由于瞬时量子纠缠通信的不可能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文明生来即孤独。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文明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远距离频繁交流。2. 除非恒星的衰亡所导致的文明迁徙,所有文明最初的起源与最终的归宿,都是,也只能是自己的母文明所在地。具体论述如下:
在整个宇宙中,如果有地外文明存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类地文明和游牧文明(带着母文明漂泊)。我首先来论述类地文明。
类地文明,顾名思义,就是类似于现在地球-人类模式的文明。在文明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所有类地文明都只能通过由AI操控的资源探测采集器及其类似产物来探索文明以外的外太空资源,以满足扩张的需求。因为文明的第一需要是生存,所以像类地文明这样的文明,在光速无法逾越的前提下,都不会以整个文明的生存为赌注达到亲自探索地外文明的目的(当然,笔者这里说的是在能够生存的第一条件下,如果这一条件无法满足 —— 比如,恒星的死亡 —— 那么,出现带着母文明一起流浪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而如果类地文明向外太空进行大范围的、与母文明断绝联系的独立殖民,最终会由于殖民地的环境差异、突发事件等因素使这个物种分化为许多不同的物种(几百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其标志就是人开始行走。虽然一开始他们还是同一个物种,但是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甚至某一个被分化出来的新物种会构成对其母文明的威胁。所以,进行大范围的、与母文明断绝联系的独立殖民存在着极高的风险,而且最终并不是母文明本身获得殖民地,所以对母文明并没有任何实质的益处。
第二类文明,游牧文明,自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通过游牧的方式来实现掠夺与扩张(所以,文明之间的战争和短暂的频繁交流也是会存在的)。虽然看似直接与一个文明开战从而获得这个文明的资源的效率很高,但是,随着需携带质量的增加,这种方式反而会变得低效,就像是人类早期的狩猎生活一样,最终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还是定居的类地文明生活。所以,游牧文明也可以看作是类地文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因为其诞生和定居之后都是以类地文明的模式进行生存的。总体上来看,游牧模式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生存模式,而且在经历游牧后,对整个文明的总体发展意义也并不大。所以,笔者认为,宇宙中绝大多数文明都不会选择这一模式来生存。
例外:在宇宙中,有可能出现距离在可频繁交流范围内(大约为太阳系直径)的两个或多个文明。但是,由于交流与交换的便捷,在经历和平交流、发展,或是战争后,最终都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类地文明。
所以,根据上面的推论,宇宙中所有文明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远距离频繁交流。并且,除非恒星的衰亡所导致的文明迁徙,所有文明最初的起源与最终的归宿,都是,也只能是在自己的母文明所在地。
依据这个结论,我们还可以得出:在太阳衰亡之前,人类的栖息地,就是,也只能是太阳系。
写到这里,在咬牙坚持联络了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科学组织后,钱一航终于顶不住这么多日子的劳累与辛苦,倒在桌上,并昏了过去。
第七章:醒悟
2100年1月1日,上海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已是耄耋之年的钱一航不禁陷入了对2080年的那次事件的回忆。可是,他那篇论文发表后的那一年里所发生的事情的具体细节,他一概不知,因为那一年的时间,钱一航都在昏迷中度过。他仅仅通过网上的信息得知:那篇论文发表后,起初在民间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各地坚持理智的科学家中,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轰动。而就在这时,科学家们在经历了这次事件的惨痛教训后,明白了仅靠他们自己的那“已经没有人相信”的权威,对普通大众进行“温和”地劝说是行不通的,必须得以毒攻毒,通过超大规模的网络运动来传播科学的思维、严谨的态度,来拯救人类的舆论与疯狂。钱一航的论文,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他们开始像之前的那些疯狂的人们一样:开小号、经营“营销号”、雇佣大量网络水军……几乎各种手段都用上了。网络上的风向于是慢慢开始转变,以钱一航论文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思想在网络里越来越多,最终使绝大部分的大众恢复了理智,彻底地醒悟过来。
当然,具体过程比这要复杂得多,不过,钱一航并没有在意。
可能是之前人类对宇宙社会的懵懂与无知,以及地球上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科学认识的局限,使得人类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孤独感。然而,在经历这次事件之后,尤其是钱一航那篇论文发表之后,人类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光速无法逾越对一个文明的影响。
“光速无法逾越”就像一座大山,拦住了所有文明的去路,破灭了所有文明的幻想,孤独,成为了包括人类的所有文明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