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新教伦理”与当代伦理的三种区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第二次作业
一、为上帝而赢利与为赢利而赢利
今时今刻,马克思对资本为了赢利而赢利的描述不仅没有随着历史进程而衰减其效力,反而作为不刊之论,愈发凸显其解释力与难以否定的真理性。今天的一个企业,以及一个企业内部的许多部门,包括每个部门内的每个人,只要尝到了利润增长的甜头,就会想方设法地提高利润,而非为了某些人的福祉,或一种社会责任,以谋求增长。在今天,一切追求增长、发展、扩大、进步的声音和行动,都被天然地赋予了最高合法性,而无须依附于其他任何意义。谋求增长,是无可置疑的事务,仿佛一切都将终结于增长,而停止增长正意味着终结。即使资本的代理人们用怎样合乎理性的算计、“簿记”、谋划以追求赢利,这种追求本身,与其说是理性的,无如说更像一种迷思。
现代社会的发展主义倾向或许亦与追求利润的迷思不可分离。
二、禁欲主义与消费主义
固然,以超脱意识形态表象的层面看,禁欲主义与消费主义,只是将生命的热情,投注向不同的欲望对象。如果说,禁欲主义是减少消费以压制器官享乐的欲望,那么禁欲主义的反面应当是一种庸俗的享乐主义,而非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主义是以消费行为本身而非商品作为欲望对象,那么消费主义的反面也可以说是那种庸俗的享乐主义,而非禁欲主义。但毕竟,就形而下的现象而言,此二种主义,主要在对待消费的态度上有许多区别。
今天的社会如此深刻地掌握了我们的生活,一个重要的症候即是:越深入参与这个系统,不仅越创造更多匮乏,不仅下意识地认为消费是填补这种匮乏最方便的方式,而且坦然地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拥有消费的权利,并且应当消费,甚至有了对消费的近乎本质主义的态度——即消费就是为了消费,而非满足享乐需要,消费本身成为了享乐,人的匮乏就是对消费的匮乏,消费是社会人的应有之义,并使我更加成为社会人。消费可能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大的剩余享乐。作为符号的⌈消费⌋二字已经成为了空洞的能指,而消费行为本身作为对象a,人已经完全无法把握。
三、天人感应与个体自由
姑且将韦伯描述的新教徒与上帝的关系称为“天人感应”,那么今人的世界更展示出一种无根性,一种多义性,一种漂浮性。人不仅主动的反对本质主义,而且不得已地被上帝、被造物、被任何超验存在抛弃,抛出那个完美的圆的世界。人们只能一辈子孤苦无依地奔袭在追逐填充自身存在的长途上,永远失去了心灵的依靠。
四、结论:都是资本的错
上述三种区别,实际上只是一种区别,即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为处理人与资本关系提供良好的指导与人必定被资本异化、成为资本寻求增殖的傀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