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技术重塑教育——从一对多的学习到实践学习

2023-08-12 12:30 作者:信息星空  | 我要投稿

数字原住民渴望参与社交分享和创造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但往往无法获得专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做到这些事情。 教育未来学家戴维索恩伯格,《在赛博空间的萤火》一书中描述了三种主要学习空间,萤火:一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水源:多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洞穴: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而设计。 索恩伯格对学习空间给出的第一个比喻是萤火。萤火是一对多模式的一个例子,通常是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在过去的一个湿地里,一对多模式,一直是学校使用的最广泛的学习空间形式。如果方式恰当一对多模式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学校大部分情况下都在使用错误的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像跟木头一样用单调的声线,讲课学生在讲台下面昏昏欲睡,这也是一对多模式的一种形式,但这可不是萤火。重要的并非分享的内容,是分享的方式。加强有效的传达信息,重要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传达技巧,并且要用一个好故事来包装信息,即使学习动机小,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愿意在讲故事的环境中听读写并更加努力。 当讲完故事,提出故事结尾的反问时,如果课堂环境设计能在物理空间上模拟真正的萤火,故事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强例如不要将课桌一排排的摆放,而是加他们围成圈儿,要么围成一个大圈,要么围成几个小圈,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多更顺畅,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彼此。 第二个比喻,水源则是人们聚在一起,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协作的空间。在教育领域专门设计用于激发学生们彼此协作的这类水源,几乎不存在,即使在午餐时间,学生们通常也只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除了不聊学习,其他什么都聊,在大学里我们常看到图书馆较低的楼层被用作水源,但在基础教育学校中却很少见学生被禁止在图书馆里说话,这恰恰与水源应有的状态背道而驰。关于水源大学和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协作所持的观念不同。为了有意为学习者打造水源。 一些设计极佳的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不断的涌现。要求学生可以在此:1.分享自己在当前课程中的独立发现,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发现,39获得别人的反馈,4.身兼学生和教师两职,5.善于利用技术设备。 索伦伯格对第三个学习空间给出的比喻是洞穴。在洞穴里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写作、编程、研究、学习、思考,以及反思他们从其他空间所获得的信息。洞穴的作用不在于让他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我们试图理解这个世界,抑或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多项研究表明,个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元认知能力,即自对己认识过程的思考和理解,而这就需要个体化时间进行独立反思。要想有效的利用,杜绝难点在于需要学习者,花时间利用这个空间去积极思考特定主题,如果能以讲萤火故事的方式来教授知识,让人感兴趣,然后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水源边与朋友们进行讨论和扩展的话,那么在洞穴里,花时间独自积极思考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在索恩伯格提出的三种类型的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第四种——山顶。 要想成功登顶固然需要研究讨论和反思,但最终你只有试着去攀登,才能真正知道你能否做得到,登山的意义重大是因为其内置的反馈系统积极尝试去做某事,将会提供及时持续的反馈,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学习空间所缺乏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衡量学习效果。 在其他教育领域错误经常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及考试答错题成绩差就会数,批评在登山过程中犯错刚刚相反。不仅会受到鼓励,而且也是必须的,如果早期没有出现错误,那么就表明创新程度还不够。这种心态也应该成为教育界的常态。 有意识的设计创造学习空间,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是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从长远看,这也将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一旦开始使用物理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空间,以及现在的虚拟学习空间,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工作室,一个舞台和一群观众,教室,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没有壁垒,没有障碍,没有限制的教室。 学习的四个场景,萤火、水源、洞穴、山顶。萤火,是一对多学习场景,传统教学中使用最多,水源是多对多学习场景松散的环境有利于分享想法和观点,形成多样性的观点。洞穴是一对一学习场景,有利于独立思考,山顶是实践的学习场景适合未来学习。

技术重塑教育——从一对多的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