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唯一的超能力:做了坏事会心虚的道德能力【施展世界】

2022-10-29 16:39 作者:宋鈃  | 我要投稿

好人都能获得幸福吗?

日常体验是:好人和幸福是两条逻辑线,未必相交,未必不相交,相交可能性概率也不大。


既然好人不一定能幸福,为什么要做好人?

康德的看法——《实践理性批判》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幸福?

康德认为好人就是按照道德原则来做事。

而幸福,我们通常定义为物质上的好处。

康德认为,按照道德原则来做事,也不一定能保证你的幸福,但是能保证你配得上你的幸福。

例子:干小坏事都会感觉到心理不舒服。

康德的想法可以提炼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认为,道德原则[2]是可以推导出来的,但人还有道德能力,人先天有做好事的倾向[3],但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也十分有可能去做与道德原则相违背的事,从而导致内心不适。这种内心不适,康德称之为道德能力。但道德能力是如何而来的,康德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每个人都会存在这个能力,这是我们从经验就可以得到的。道德能力使我们倾向于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从物质利益出发。

康德认为这个能力证明人的灵魂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而因为这个能力的存在了,所以人应该被视作为目的,而不是被视作为工具[4]


康德意在证明,虽然人未必能获得幸福,但是出于做好事的原则,可以保证人配得上幸福,从此不会问心有愧。

因为人有这样一种能力,所以保证了人即便堕入深渊,仍有爬出来的可能性。因此人才是万物之灵。


李筠老师曾经聊过,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p.s.写给如果有不太了解的同学,又想更深入的了解的话。

[1]:可参考《康德哲学讲演录》——邓晓芒

[2]:可参考B站视频,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部分——张志伟

[3]: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验结构,可参考B站视频: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部分——张志伟

[4]: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可参考B站视频: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部分·实践理性批判——张志伟


在施展老师的分享中,老师说这个能力证明了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

在张志伟老师的教学中,张志伟老师认为自由是从追问“本体”而追问出来的。康德区分了现象世界(生活的自然世界)和“物自体”(即本质领域),在现象世界中,一切的事件都有其原因,因此是被决定论的,但人类无法理性推理到一个最初的“存在”(可以理解为第一因,张志伟老师亦将其比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动者”),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人类可以有效推导的领域,因此这个领域是不可知的,即自由不可知。


但恰恰是因为自由不可知,自由才有可能;若自由可知,即用认识论证明,那说明自由就并非自由,而是必然。但康德推理出的,以物自体领域作为自由因的自由,对他而言,是先验的自由,也是消极的自由,我们无法给自由以任何规定。

人类唯一的超能力:做了坏事会心虚的道德能力【施展世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