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径02】明明上课认真听讲了,为何一到考试就不会

【一】记忆目标与学习目标
知识为什么变得抽象?抽象的作用是什么?
在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可分两种:
1.信息——记忆
具体:只描述一个情况
2.知识——学习
抽象:同一类问题的所有情况(包括老师从未提及的新情况),以至于不得不用概括性词语来描述各种情况的共同特征
信息与知识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两者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掌握信息目标:重现——方法:记忆
掌握知识目标:泛化——方法:学习
重现旧信息
方法:达成目标行为
(泛化:生成新信息/解决从未记忆过的新情况 )
判断一个行为是学习还是记忆,就看该行为是否可以解决从未记忆过的新情况
根据目标选择对应的行为:
例:
历史信息——记忆方法
数学知识——学习方法
知识名称——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使用场景相对狭窄,因为记忆的前提
记忆适用条件:情况有限、事先可知
学习适用条件:情况无限、事先未知(通过学习获得泛化能力)
有意义学习:学习材料→用于泛化
机械记忆:学习材料→背诵材料(使其学习材料失去应有意义的行为)
困惑:
学习材料不就是用来记忆的么?不记忆,该怎么学?
——达成泛化的方法(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泛化,获得解决新情况的能力的?)
【二】指令学习与归纳学习(达成泛化目标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目标/目的不是记忆已见过的就情况(重现),而是解决从未见过的新情况(泛化),就不能只针对具体情况,而是要在脑中建构一个规律,用规律来生成从未见过的新情况
指令学习:对概念、规律、共性的语言描述,建构规律的方式
归纳学习:通过观察多个实际案例,让大脑自动找到不同案例之间的共性,用共性来推测从未见过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多数情况,归纳的过程不是我们的意识直接控制的,而是大脑在特定条件下自动执行的
大脑潜意识自动归纳的规律不一定正确,所以即使人脑擅长归纳学习,但我们还需要使用指令学习
指令学习+归纳学习 同时使用:先用定义和概念等描述性词语(指令)来大致确定规律,再用实例来帮助大脑建构规律
对于难知识:归纳为主,指令为辅(做题、理解定义,再做题、再理解定义)
理解即使感知模式:to understand is to perceive patterns
模式:可重复的共性(不同实例中都会重复出现的共性、规律)
感知差异、共性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学习效果有好有坏?
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是?
如何做题才合理?更有效率?
使用这两种学习方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