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火星百年,人类文明带来问候
第一章 人类最后的文明之火 “叮咚。27号造物方仓进度达成百分百,28号造物方仓进度达成百分百....” 听到提示,王恒的眼睛缓缓地离开显微镜,操纵着座舱沿着固定的轨迹缓缓地向左侧标注着蜗皇宫的舱室移动。 随着“呲呲”的排气声,三层气密门从外到里逐次打开。 跟随者王恒座舱的移动,一股股浓烈刺鼻的液体喷溅在他乳白色的生化服上,对他从头到脚进行全面的消毒。 随着复合广谱消毒液的雾气散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银白色的两百平米见方的空间。 空间内维持着最为舒适的的温度、湿度和重力,洁净的没有一丝尘埃。 在室内仿佛胶囊公寓一般的造物仓密密麻麻地摞放在钛金属架子上,每一个造物仓上都有一个简洁的条形指示灯。 此时两个仓室上的条形指示灯已经不再闪烁,完全被绿色填满。 操纵着座舱缓缓升空,来到了27、28号造物仓前。他在座舱扶手抬起的投影面板上按下了开启按钮。 正方形的舱门缓缓滑开,两个蜷缩着的身影平稳而又微弱的呼吸着,随着呼吸而不断律动的皮肤蕴含着生命最伟大的奇迹。 他小心翼翼地断开“生命脐带”,从造物方仓抱出来其中一个生物。一脸爱怜地看着面前这个刚刚诞生的生命。 这生物面貌酷似人类,却拥有着坚韧而又平滑的淡蓝色的肌肤。手臂和腿都有三截,手指和脚趾关节数也异于常人,修长而又有力。 在这生物的眉心有一个粉红色的微小突触。他小心翼翼的将一只手的白色手套摘了下来,在扶手置物格取出了一瓶消毒喷雾,仔细的消毒后,轻轻地碰触那个突触。 此时他仿佛从精神里听到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发出生命最基本的渴求-饥饿。 他又小心翼翼地将她放回了造物方仓。这些新诞生的生命没有父母,自然也没有母亲精心为新生儿准备的食物。 在生命的早期,大都是脆弱而又敏感的。任何一点营养物质的偏差,都会对其以后的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暗伤。 只有在造物方仓才能根据储存的数据,将多种生命必备的营养物质按照其生命种族进行模拟,完美复刻其父母在天然环境为其准备的食物。 通过方仓的体检系统对新生儿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测,确保了这次新创造的生物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满意地离开了蜗皇宫。 走出宫殿,站在高台之上,他看着比起最初已经平整了许多的红褐色的土地,规矩地铺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半地下褐土建筑。和大地的颜色仿佛融为了一体。 无数穿着简陋、长相奇特,仿佛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在大地上辛勤地劳作,在平整的土地上埋下植物的种子。 抬起头,他深邃的眼睛透过那透明几不可见的穹顶维生系统遥望着那5000公里之外的家乡。 如果祖星还存在的话,今天应该是祖星历2125年9月16日,荧惑历53年4月11日。是他登陆火星的一百周年纪念日。 他曾经是东洲联邦火星移民计划先遣队队长,东洲联邦航天局王牌宇航员,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博士,联邦千人计划、黄河学者。 他博士毕业后,弃笔从戎,毅然投身于军队,被分配到某航天部队,并凭借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学识通过了航天员遴选,执行了多次航天飞行任务。 这次火星移民先遣队本来因为条件艰苦,危险系数较高,第一批选拔计划里并没有舍得让他这个宇航员中的高知人才去。 可是他听说了之后,毅然决然的找到了领导,主动申请要参与此次任务。 因为他深刻意识到,这次火星移民任务,对于东洲联邦,乃至于对整个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他能参与到此次任务当中,就算意外牺牲,也是与有荣焉。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王恒带领小队仅仅用时3年就在火星顺利的建立起一期穹顶维生系统。 经过测试,一期穹顶维生系统能完美的抵御火星恶劣环境的侵袭,氧气单位时间制造量也能完美覆盖穹顶内最大生物存活量需求,重力也能和祖星完全一致。 经过测验,一期苍穹维生系统虽然覆盖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但已经能够让祖星生物长期健康生存,达到长期移民的条件。 祖星历2026年1月1日,东洲联邦阖家团圆,共庆元旦,喜迎新年的日子。 祖星和火星也再各自的轨道同一侧上与太阳排成了近似直线。 王恒和团队在基地里吃了第一顿完全由在火星培育的小麦、韭菜和鸡蛋包的饺子。 同时通过地火卫星转播拨通了东洲联邦航天局的视频。 斑驳的画面上依稀出现的是他的领路人,华夏航天局航空航天总设计师袁老先生。 “呵呵,小王啊,自你们登陆火星时隔三个月后的第一次通信,想必是有好消息了?” “袁总,您老真是料事如神!火星一期穹顶维生系统已经完美运行。你看,现在我们吃的饺子......” 忽然视频对面一阵剧烈的晃动,伴随着“警告,警告,电子系统损坏......”的机械提示音,袁老面色痛苦的栽倒在地上。 紧接着又是一阵混乱的声音,视频忽然被切断。 肉眼可见的,从祖星那个方向一个耀眼夺目的炽白色光芒迅速扩散开来,在火星大气层之外突然消散。 但那光芒还是让火星上的所有的队员集体失去了三天的意识。 从他们醒来之后便是长达百年的联络中断,每天他都会尝试着与祖星取得联系,除了东洲联邦航天局,甚至还尝试越权联系了NAFA航天局、环大西洋航天局、泛太平洋航天局等等,都是杳无音信。 后来他通过在火星勘测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观测祖星,本来蔚蓝的星球疮痍遍布,文明的灯光也晦暗不堪。 他深知祖星上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变故会导致那么强大的文明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就被瞬间摧毁? 数十年如一日的通话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他也不得不承认祖星目前的状况并不好,甚至最大的可能性人类的文明已经被未知冲击毁于一旦。 他现在的处境就如同孤悬在浩瀚星河之外的一叶孤舟,背井离乡的游子已经失却了回家的路。 更糟糕的是,虽然穹顶一期维生系统仍能完美闭环运行,并且按照预期仍然可以通过不断维修继续运行至少二百年。 但是失去家乡的孤独感对队员们的精神状况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加上火星上的环境并不完全和祖星相似。 就算是祖星上离家已久的人们都会患上水土不服症,更不要提火星上了。 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之下,原本三十名队员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折损大半。仅仅剩下十一人。 而在漫长的时间磨耗下,人体的机能也大幅度的亏损,衰老的速度远胜于祖星。 大部分五六十岁的人们,很多看起来就像六七十岁的老朽。 更为可怕的是,足足三十年的时间,没有一名新生人口。 眼看人类文明最后的火种就在熄灭的边缘,巨大的恐惧和绝望仿佛无边的阴影笼罩着幸存的人类。 在基地留下两对还算年轻的男女后,王恒带领所有的队员踏进了火星上最后一个神佑之地,科学的光辉无法普照的地方-归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