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濮之珍
2019年12月,《咬文嚼字》出版300期,回想初创时不容易,现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多次得奖,成为全国知名语文刊物,可喜可贺。
语文是基础。汉语汉字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文形式,是祖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汉语汉字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历经了发展变化,一直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文规范的传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规范正字。汉代重识字教育,编写多种识字课本,还定下语文政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就是说,学童能背书九千字以上,方能任职,而吏民上书朝廷,写了错字就要受罚。可见当时对语文规范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语文的应用。古人讲求炼字、遣词。如关于唐代贾岛、韩愈“推敲”的故事。据记载:贾岛构思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竟忘形闯了韩愈的道。后来与韩愈讨论,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为什么“敲”比“推”好呢?我们体会,用了“敲”字这个具有动态的词,使全诗不仅有画面,而且有声音,有了听觉形象。
又如《容斋随笔》记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这句诗,为什么“绿”字好呢?因为用“绿”字,既表达了“到、过、入、满”等字所能表达的,又表达了它们所不能表达的,那就是诗人思之再三所要表达的春天的颜色。
可见,要想词能达意,说得准确,写得生动,就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应用,要下功夫学好语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语文的学习和规范,并制定了有关语文政策。1955年,在北京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当时周总理是十分关心现代汉语的学习、规范的。2001年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语文应用的好传统,我们要热爱母语,领悟母语的优美。
《咬文嚼字》编者恪尽职守、谦虚谨慎,联系社会语文实际,关心读者的需要。《咬文嚼字》办得好,在语文学习、研究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在语文规范方面是有贡献的。祝《咬文嚼字》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2019年11月14日
(本文为《咬文嚼字》2019年合订本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