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三十七)亚运会小山点爆舆论 世乒赛荻村无缘重逢

2020-03-15 15:05 作者:皓维说  | 我要投稿

本章属于过渡章,字数不多,何智丽事件的讨论不多,毕竟有些敏感,很多人借此事件大放厥词,涉及很多,所以不少报道不会提出内容。

—————————————————————————————————————————

亚运会何智丽代表日本队连克三位女子单打世界冠军获得了亚运会女单冠军。

消息传回国内,第二天国内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述评,大多数都指责小山智丽汉奸卖国贼数典忘祖,她是在向自己的祖国挑战,一时帽子满天飞。广州的《羊城晚报》猛烈抨击何智丽,自十月十四日起,一连三天发表报道:《何好之有》;《令人恶心的表白》;《数典忘祖,引来公愤》。内中,《羊城晚报》记者苏少泉还发表了报道:《祖国培养了她,她却忘了祖国——小山智丽(何智丽)其人其事》。这篇报道历数了中国对何智丽的培养……《羊城晚报》以“读者纷纷来电抨击何智丽”为题,刊载许多读者来电,称何智丽为“反面教员”;《北京青年报》发表署名“何东”的文章,用小品文笔法,对何智丽进行尖刻的抨击。

有少数媒体对她表示同情理解: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发表“阿昌”署名的《由吴三桂想起》一文,颇有见解(文章内容有点敏感就不摘录了),上海《新民体育报》也发表白子超的文章《用不着激愤》,指出:“愤怒的部分群众大骂何智丽是‘罪人’、‘汉奸’、‘卖国贼’太‘言过其实’,太‘上纲上线’。说体育维系着民族感情和国家尊严,可以,但体育毕竟不能和政治、战争划等号。……我觉得,我们的一部分同胞感情还比较狭隘,心态还比较封闭,眼光还比较短浅。不然,我们怎么解释‘宁愿外国人拿金牌,不愿曾是中国人的外国人拿金牌’?我们怎么解释‘欢迎外国专家帮中国,反对中国专家帮外国’?……何况,何智丽等人远走他乡,除了个人感情因素,还有其他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原因。起码,何智丽当初是准备到奥运会上一展身手,为国争光的,但她的资格被错误地取消了,于是她才心灰意冷。我坚信,何智丽拿了广岛亚运会金牌后,心情不会很轻松。事情是复杂的,简单的激愤不但不一定公正,而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于是87年拒绝“让球”、88年落选奥运会之事又旧话重提,如何看待国球“潜规则”?如何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一时成了时尚话题,小山智丽再次成为焦点人物,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乃至上班工作时间,人们兴致勃勃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一帮子键盘侠再次大放厥词,什么乔红未足奇,陈静何曾闻;还有德里兵败日,广岛内讧时;还有写邓乔轻兵去不回,倭人旌鼓胜如雷,巾帼相争权谋泄,台阁焉敢促架来。

有些人为了把何智丽捧成反体制英雄,刻意歪曲某些事实;另一些人为了给中国球员的输球洗地,也故意把何智丽的能力捧高。

结果女乒主帅张燮林再次背了黑锅,成为代表陈腐体制的嫉贤妒能之辈。

天可怜见张燮林其实对何智丽一直很不错,何智丽新德里世乒赛闹了个天翻地覆,没人理她时,是张燮林偷偷为她指导。

汉城奥运会前,也是张燮林想办法为她能够参赛做努力,后来代表日本出战,中国队上下没人理她,只有张燮林跟她打招呼寒暄。

后来上海世乒赛又是他老人家牵线搭桥,把何智丽又拉进了圈子里。

捧何派的主要观点就是,当年作为世界冠军的何智丽,却没能打上奥运会,必然是主教练的打击报复。

其实前面介绍过,虽然何智丽有人事斗争打击报复的私人原因,也有为了为何体制保证权威的缘故,但是也有何智丽不是很擅长对抗韩国人的原因。

意思很简单,你何智丽虽然拿了世乒赛女单冠军和亚锦赛女单冠军,但不等于你就是中国队球打得最好的。

这话本来说的通,但何智丽这么一赢,人家又振振有词了,看看,6年后巅峰已过的何智丽,都能把你力捧的旗手打得满地找牙,你还不承认她的水平么?

其实公平的讲何智丽复出后,一贯厚道的张燮林曾经这么评价说,别看她在日本所向披靡,那是因为日本的乒乓水平比较低,以何智丽现在的能力,要想再拿世界冠军,路还很长。

关于决赛邓亚萍的发挥,许多年前虎扑的网友曾经爆料过一个很扯淡的说法,在这里我就不说这个说法了,因为我个人那个说法认为纯属造谣,甚至有污蔑之嫌,但是这个说法的结论倒不是假话,说邓亚萍体力不足。

8月29日在江西新余打完的全锦赛,9月20日到9月27日在天津打亚锦赛,打完连夜回北京,9月29日就飞赴广岛,10月5日就开始打亚运会比赛。

一个半月的时间,国乒主力调动千里,来回折腾(那年头国乒可没有飞机的待遇,基本都是火车,高铁就别想了),尤其是邓亚萍三个比赛都是身兼四项,基本都是打了全程,如此高强度的比赛,人就是铁打的也吃不消。

除了张燮林背锅,邓亚萍挨批以外,远走台湾的陈静也无辜躺枪。

前文说过在新德里事件中,四分之一决赛陈静让没让球这个问题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所以某些人就歪曲事实说,何智丽当时根本不知道陈静是让她的(这倒不假),就算是真打,已经是世界冠军的何智丽也根本不怵陈静这个小丫头。

而就在让球时间之后几个月的全运会上,两个人正常打,陈静在全运会女单四分之一决赛淘汰了何智丽,这个事实,某些人又选择了没看见。

这次广岛亚运会,何智丽击败了陈静,某些人看见了大肆造谣,置疑陈静的汉城奥运会金牌,甚至造谣说汉城女单决赛也是假球,陈静是靠李惠芬的让球拿冠军的。

这帮子造谣的爽了,可惹恼了极为要强的陈静,陈静开始重新刻苦训练,还把自己男朋友肖战(对就是当年张继科,如今王曼昱的主管教练)给请到了台湾帮忙,发誓一定要在大赛之中证明自己,结果她这一发狠不要紧,倒霉的还是张燮林,执掌国家队的最后一班岗上,若非陈静最后时刻让了一步,险些落个晚节不保。

当然了,对于何智丽更多的声音是谩骂,何智丽先是被乒乓界的人斥责,说是国家培养了她,回过头来,她却是与国为敌。而当时不少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将何斥为汉奸、“吴三桂”。

报刊连篇累牍冠文狠批。甚至多年后当她遭遇婚姻不幸,丈夫移情别恋而离婚,也成了一些人幸灾乐祸的口实,对其语言之恶毒,令人闻而为之汗颜。

当时的《羊城晚报》头版就有评论,将何的行为定性为汉奸,并提高到与吴三桂相提并论。

有人更是模仿圆圆曲写了一段:松江当日弃人间,抛爵弃禄入下关。放言诸将无敌手,冲冠一怒为往昔。

实话写的不咋地,比起91年那一批的差远了。

而亚运会闭幕后,日本明仁天皇(去年刚退位那位)在接见中国代表团领导班子时对徐寅生说:“感谢中国为日本培养了一个亚运会冠军”。

不知道“自吞苦果”的国乒领导班子会是怎样的想法。

按照以往的情况,如此舆论汹汹,国乒自然会面临人事调整,可是这次除了马文革高挂免战牌养伤之外,什么人事变动也没有。

男队这个不难理解,双打输了也不意外,王涛吕林的双打组合虽然是奥运会和世锦赛的双料冠军,但是并没有日后刘国梁孔令辉和王励勤闫森组合的压制力,而且即使在国乒鼎盛的八十年代,这个男双战绩也是一言难尽。

说起来王涛也是个苦命人,他比马文革大一岁,但是出名却比马文革还晚两年(马文革1985年就成了全锦赛男单冠军,王涛1987年拿的全运会男单冠军),而且当时汉城奥运会考虑谁的都有就是没有考虑王涛的。

为啥同为左手正反反生快攻结合弧圈的焦志敏和陈静能去奥运会,王涛就去不了?

第一个理由前面说过施之皓给男队留下的阴影太深刻;第二个理由则是王涛没有大赛经验。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王涛的身材。

根据王涛自己回忆,他小时候就曾被专业乒乓球队所拒绝,原因就在于人家嫌弃他太矮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全言就曾经吐槽过别人退役才发福,王涛退不退都是那样。

按理说一哥是轮不到王涛的,但是没办法,当时能打的只剩下了他,只能这么地了。

但是女乒没有人事调整就比较令人疑惑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实在是变不起了,小辈们在尼姆输了个稀里哗啦,王晨邬娜难堪大任,李菊杨影王楠还小。陈子荷高军出国以后,刘伟乔云萍的单打水平如何是个未知数,而且岁数也不比邓亚萍乔红小,比赛经验还远不如乔红和邓亚萍,要是真把这两位给放出去了,这日子咱们还过不过了。

小车不倒往前推,得过且过,反正亚运会也不是没输过,人就这么点,将就着用吧。

不过找一个类似于何智丽的陪练成为了国家队的当务之急。只不过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个最合适的陪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而更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个陪练将成为国乒历史之上最成功的女选手之一,并将成为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乒乓球单打双满贯得主。

乒乓球的圈子很大,毕竟几十年,来来往往真是不少;

乒乓球的圈子很小,其实也不大,算来算去都有关系。

不过客观的讲1993年—1994年是世界乒坛发展的一个过渡期,之前的1988年—1992年全世界的乒乓球高手虽然都明白了乒乓球进入双重技术要素时代,也都知道要给自己的乒乓加速加转加力,但是具体应该怎么打谁也不知道。

虽然有老瓦这种将东西方打法融会贯通的人物存在,但大家的打法基本上都是对原有打法升级和补丁,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而普里莫拉茨和盖亭塞弗给全世界乒乓球提供了两种思路,要么你技术全面,两面均衡,和对手老老实实的打阵地战,拼基本功(事实上今天的国乒最多的就是这种打法);要么你特长突出,将其中两个或一个拉到极致,打对手于懵逼之中,用暴力解决暴力。

历史告诉我们,在过渡年代往往特长突出的更沾光。

但本质还是那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我读历史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防御可以赢得胜利,但无法赢得战争。

不过这也是这三位辉煌的巅峰了,在这儿之后他们虽然也都有着打进大赛四强甚至夺冠的成绩,但是却无法重现当年的辉煌了。

时代的转折,1995年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来到了中国天津。

这次世乒赛的举办得到了荻村伊智朗先生的大力支持,中国也得以在时隔整整三十四年之后再次举办世乒赛。

但遗憾的是在1994年12月8日荻村伊智朗先生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于东京,享年六十二岁。

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先生去世

作为一年制世乒赛时代的最后一位王者,荻村伊智朗先生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在退役之后,荻村伊智朗先生又先后在二十多个国家执教,在东京举办训练营,促进了弧圈球技术的向西传播,加快了欧洲乒乓球的技术发展(阿尔塞,约翰森和本格森都曾受教于荻村伊智朗先生),推动了中国乒乓球队重返世乒赛,间接推动了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

庄则栋,荻村伊智朗和木村兴治,三位后来都曾权掌枢机,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而此时庄则栋在北京教孩子,而木村兴治正在逐步接掌日乒

而在荻村伊智朗先生出任国际乒联主席之后,在坚定推动乒乓球去政治化和脱离政治的同时。又积极推动了朝韩联合组队,从而使得朝鲜韩国联合参加了1991年千叶世乒赛,帮助朝鲜半岛人民完成了一同捧杯的梦想。

很多人问过我体育和政治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这里引用荻村伊智朗先生的一句话:

体育不能操动政治,但是可以在不违背体育本质的情况下,创造一个让政治易于接近融合的环境。

他是一位真正的体育人。

—————————————————————————————————————————

本章的更新有点拖,没得办法,实在是费脑子,加上最近状态不算好,所以写得可能不是很好,对于何智丽我会在悉尼奥运会,那场诸神的黄昏中做一个最终评价。

求个三联,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多多评论。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三十七)亚运会小山点爆舆论 世乒赛荻村无缘重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