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台灣教育現況報導2021九月

2021-09-01 21:23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习惯填鸭的台湾学生,没有人固定喂食…」

108课纲上路2年,真能终结孩子的忙茫盲嗎?


2021年9月1日 周三 李佳颖 


       期待学生探索自我的108课纲上路至今2年,将于2022年面对大考的高中生,课业压力虽未舒缓,但增加思辨与实作的课程内容仍让他们有所收获,未来有待缩小学校资源差异、增加教师教学量能,让更多高中生能在学习生涯中找到兴趣,发挥潜能。


新的学期将在疫情之下悄悄展开,甫升上高3的晓凡(化名)还记得最后一次到学校时,教室黑板右侧的学测倒数还停留在250天,如今只剩下不到150个日子,全台13万名像她一样,第1届采用新课纲及多元入学方案的高中生就要步入考场,当学长姊的经验已不复参考,特别令人感到紧张。


课业、社团、备资料多头并进

停课前,早上8点的教室总是静谧无声,没有朝会的早自习是许多高中生的小考时间,国文、英文、数学、地理、历史、公民、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科排满每天早晨。暑假前,不少高2生已有「准学测生」的心理准备,战战兢兢看待每次考试。


「很忙!非常忙!」谈到108课纲,就读北部前3志愿高中的晓凡这么说。就读北部市区社区高中的阮姿雅则说:「高1时很茫然,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高2时又忙又累,课业、社团和学习历程档案都要花很多心力。」


高中生们究竟在忙什么?


为了让每个学生寻找志向、发挥潜能,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课纲特别着重「素养学习」,企图改变「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减少学科授课时间,加入自主学习、多元选修、校定必修、探究与实作等课程,希望学生透过选修课程探索自我兴趣,进行生涯规画。


因此,学生不再只被粗略地分成1、2或3类组,能较精准地选择文史哲、商管、理工、生物医学等班群,不同班群的必修学科有所不同,再搭配个人自行组合的选修课程,3年下来,每位高中毕业生都会有1份属于自己独特课表。


大学入学审查方式也随着108课纲的变革连动,以高中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的「繁星入学」、着重学测成绩的「个人申请」,以及凭借指考成绩选填志愿的「考试分发」依旧保留,只是整体名额最多的个人申请,采计的书审资料改为「学习历程档案」。


过去大部分考生,都是在学测成绩公布后才仓促着手准备书审资料,「学习历程档案」则不再让学生临时抱佛脚,要求每学期或每学年记录、上传作品内容至教育部资讯系统,并在过程中思考生涯定向。


学习历程档案包括由高中校方上传的基本资料修课纪录,以及由学生呈现的课程学习成果多元表现,前者每学期至多3件,包括修课作业、作品及课堂中的学习心得,上传后将经由该科老师认证;后者每学年至多10件,包括社团经历营队经验竞赛成绩等内容,必须能展现个人特色


为翻转「唯有读书高」的思惟,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要求,各大学在2022年的个人申请阶段,学测成绩最多只能占5成,学习历程档案比重最少占2成,另外可透过2阶笔试或面试的成绩选才。但多数校系仍设定最低成绩录取标准,通过后才能进入2阶甄试。


「准备学习历程档案已经够忙了,课业还是不能疏忽,因为申请大学时还是先筛选学测成绩。」晓凡叹了口气说。她的目标是台大法律系,这几年学测都必须达到4科满分,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为了台大法律系的目标,晓凡要搞定最不擅长的数学,也得留意其他课堂要求,以便期末能上传课程学习成果,像是历史科的探究与实作必须要交出1份小论文,她得利用晚上时间和同学线上讨论。


108课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素养,高度仰赖老师的教学量能,要以高中生能理解与实作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观察现象、界定问题、搜集资料并诠释分析。


没了老师引导 考验学生自发性

为了增加高中生思辨能力,每位高中生必修4学分的「自然科学探究与实作」,并纳入学测范围,而选择商管、文史哲与社会科学等「1类组」班群的学生,则可选修「社会科学探究与实作」,这两门课程都没有教科书,完全由老师自行规画、编写教材。


「探究与实作」立意良善,但在来自南部非都会区高中的林哲宇眼里,这堂课却比一般学科还无聊,「历史老师总共只播了2部电影,就发下学习单要同学写心得;公民老师像是上政论节目般高谈阔论,最后变成老师讲自己的,我们做自己的事。」他说。


缺乏老师引导的探究与实作课程,或无聊,或混乱。晓凡回忆,上学期的地理科探究与实作课程中,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分组,设计问卷;并根据结果撰写小论文,但她直到翻了大学的统计教科书,才知道量化研究需要考量「信度」和「效度」。


直到学期末缴交作业死线前,晓凡始终搞不清楚这些专有名词,只好直接以线上Google表单发放问卷,请同学互相协助填写,她也曾一口气帮不同同学填了10多份。匆促准备下,晓凡最后没能交出满意的作品,也没能上传成为学习历程档案。


多元选修课 浮现城乡差距疑虑

在高中校园,像是这样培养学生跨领域能力的课程还有「多元选修」,包括第二外语、通识课程、实作体验、职涯试探或大学预修课程,可由校内老师或外聘讲师开课,每位学生至少修习6学分。这些非学科的多元选修课,经常成为学生衔接、认识大学校系的资源。


然而,108课纲初上路时,时任立委就比较各校开出的多元选修课程数目,北一女中开出66门,而枋寮高中只能开出25门选修课,凸显学校规模造成的资源差异。


早上10点至12点的2小时,是许多高中开设多元选修课程的时段,学生必须跑班上课。根据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开出班级数1.2至1.5倍的课程量,也就是说班级数愈多的学校,将开出愈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北一女1届共有23个班,枋寮高中则仅有5个班,在学校规模、教师人数不同下,开出课程数势必大不相同,而枋寮高中已尽其所能。不过枋寮高中校长陈志伟坦言,由于学校距离市中心及各大专院校较为遥远,很难请到大学讲师来到学校授课。


以最需要外聘教师的第2外语来说,北一女可开设日、德、法、韩、拉丁与西班牙语,相较之下枋寮高中只有法语课程。若与同县市的屏东女中相比,在市中心的屏东女中则聘请大学教授开设「光电科技与生活」、「人文社会哲学思考课程」等。


学校规模大、近市中心或大专院校的高中,的确在开设多元选修时可以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选择,偏远地区学校就只能善用线上资源枋寮高中就有两门选修课与台北市教育局合作,透过远距教学与中仑高中的学生共同学习「动画设计与逻辑思考」,校内有7、8名同学选修。


热门课程抢破头 选修还得靠运气

对高中生来说,选择多元选修的考量并不在于显赫的师资,而是课程内容能否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意攻读法律系的阮姿雅在高一时就成功选到「议题思辨」;而就读南部都会区高中的郭纯安因为英语成绩优异,而选择「英语阅读」,想借此判断自己对英语有没有兴趣。


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选到「第一志愿」,在许多学校,热门课程受限于需外聘教师或电脑设备有限,名额往往僧多粥少,要选上得靠点运气。晓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选课时,最想要接触心理学,但因人数爆满,抽签后被分配到地理实察。


就读中部前3志愿学校的阿云,在高1整年的多元选修当中,都被分配到没有兴趣的课程,他认为:「多元选修看似依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但仍有可能因运气不好,而被迫去上一些没有兴趣的课,又怎么能有动机和热情?」待高2选课时,他只以「轻松」为选课标准。


108课纲看似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没有老师帮忙安排妥当每周35堂课的内容,又缺乏整体引导的状况下,高中生经常感到茫然。


经常安排在下午2点之后的「自主学习」,课名直接呼应了108课纲「探索自我兴趣」的目标,要求学生在1学期18周、每周2至3节课的时间内自订学习主题,且必须缴交计画,可以用来补强学科、比赛培训或任何学习项目。


「我们是第1届,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制定一套自主学习计画,老师也不知道。」就读北部郊区社区高中的翁莉庭说。一位辅导老师也替学生忧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往往是件痛苦的事,在没有妥善引导的状况下,还要自发学习,大家都会不知所措。」


对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台湾学生来说,升上高中要自己安排学习计画,就像离开被豢养的围栏,再也没人固定喂食,必须花时间熟悉新的食物与环境,自由来得太快,有时反而使人晕头转向


阮姿雅表示,她在国中时就因为看到黑豹旗比赛(高中棒球大赛)深受感动而迷上棒球,将每周两节的自主学习计画主题设定成「棒球」,不过这个关键字过于模糊、难以收敛,最后就拿上课时间来睡觉、滑手机;直到高1下学期,逐渐累积观赛经验后,才慢慢聚焦方向,决定提出1个帮助球队宣传的计画。


翁莉庭很清楚自己想就读广电相关科系,将自主学习时间拿来拍摄、剪辑影片,但她就读的学校并不重视自主学习,这几节课经常被其他学科老师拿去考试和补课,让她无法如期完成预期进度。课纲期盼学生得到的自主,终究还是取决于校方态度。


看重多元表现 社团成新的竞技场

然而,对审查学习历程档案的大学教授来说,多元选修、探究与实作或其他既定科目的书面报告及实作作品,仍视老师的课程要求,反而是「多元表现」所包含的自主学习计画与成果,最能看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全台有1701个校系强调,在学习历程档案当中看重这个项目。


108课纲运作2年,高中生真的能从中寻找志向、发挥潜能吗?


除了1天8小时在校时间,课后社团活动对高中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在108课纲的框架下,社团不仅是娱乐,还是「多元表现」的一环,是许多大学招生时参考的项目,社团生态也难免因此产生质变。


晓凡说,校内以团康、联谊为主的康辅社,因为不容易累积大学期望的「多元表现」,社员逐渐萎缩;相较之下,过去较冷门的英语演讲、英语会话社愈来愈热门,甚至需要考试才能入社,前进偏乡的服务性社团,也因为能累计公共服务时数,人数明显增加。


有人将社团视为学科训练的延伸,不过阮姿雅则认为,担任社团的公关兼活动长让她累积待人接物的经验,平时须安排与他校交流,在举办社团旅游时还一手包办订票、订房、规画行程,「今年恰好遇到疫情升温,退票、退费的过程,让我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更明确、有效地沟通。」她说。


高中生愈夜愈忙碌,一手处理社团庶务,一手还要完成学科作业、课堂报告、研究小论文与自主学习预定的进度。阿云抱怨:「我们学生真的不是超人,真的太累了!」内心急切的高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产出得以成为学习历程档案的成果,经常每1堂课都要求作业与报告,成为学生的负担。


决定攻读医药相关科系的郭纯安也提到,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补习,得在短短1年内就决定出可能有兴趣的科系,才能选择相对应的班群,并依循着模糊的方向累积课程学习成果,很难转向多元,「我很怕未来转向了,目前累积的学习历程档案派不上用场。」


不过郭纯安又说,在过程中的确学到撰写报告、操作实验技能,这在每个领域都适用。而阮姿雅虽认为,2年时间很快,第1年花时间理解新课纲,待高2有能力实践时只能匆匆完成,「不过,我因此更加认识高中棒球比赛,这也是很有收获的新事物。」


关键!缩小资源差异、增加教学量能

「如果老师没有要求累积学习历程档案,那么我可能就不会积极参与课业以外的事物。」翁莉庭在1次活动认识影视产业后,便立志成为电视、电影制作人,她透过自主学习练习拍摄、剪辑影片,还参加相关社团,向专业老师请益,在2年摸索下,「我更认识了自己,确立未来志向。」


108课纲上路至今2年,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并没有因此减轻,虽有人从中学习到考试、读书以外的技能,并以此擘画梦想;但若能设法缩小学校资源差异、增加教师教学量能,将有机会让更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提早发挥潜能,不再只是「忙茫盲」?

台灣教育現況報導2021九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