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隆里古城,600年前背井离乡的明军士兵在边陲建造的记忆之城

这世间,许多事,求得,求之不得;许多梦,忘得,忘记不得。
忘记不得的就是梵净山的美景。如果说大自然能净化人的心灵,那么梵净山就深深的印证了这点。
这次贵州自驾游,临出发前遇到一些极其不愉快的事情,是带着满心的疲累和失意踏上的旅程,然而登上梵净山后,面对如此雄伟的大自然美景,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男儿大丈夫,顶天立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其他的,由它去吧!
言归正传,从梵净山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按计划,当天晚上赶到镇远古镇住宿,第二天游览镇远古镇,然而最后计划还是有所改变,在镇远古镇只住了一晚就离开了,原因无他,只因为:实在没啥可逛的;

镇远古镇,其实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三线小城市,除了有些牌楼等古建筑外,与内地绝大多数的三、四线小县城并无二致,街道两边也都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店铺,所以,很多景点,也真的是只可耳闻不能眼见了;

沿着河边都是民宿和酒吧,倒是灯光璀璨,有人说很美,但也有人说是灯光污染,我个人认为,略有点俗气;

整个古镇就是沿着河边走一圈。河两岸的建筑也都是新建的;

八孔桥,我给起的名,哈哈!贵州这边喜欢按照桥孔的数量来给桥起名,比如著名的小七孔桥大七孔桥;

胡同入口,这红灯笼挂得,有点渗人;

岸边有不少码头,在清代,这里也曾是商贾云集的大集市;

沿着街道往前走,不明白为啥古镇不是步行街,还能走机动车。夜已深,两边的商铺也大多关门休息,使得整个街道宁静了许多;

不知道为什么,镇远古镇特别喜欢这样的灯光秀,实际上这个桥的颜色是一直在变化的,红的,绿的,蓝的,黄的,不停转换。也许是审美不同,我还是觉得这样的灯光秀,实在有点辣眼睛,接近于灯光污染了。灯光秀,点到为止,这么各种颜色斑驳的,好看吗?
一晚上逛下来,对镇远古镇已经了无兴趣,原计划是第二天逛一整天的,想了想,还是决定取消了,反正自驾游就是自由,喜欢的就多玩几天,不喜欢的立马就可以走,这就是自驾游的优势所在,哈哈哈!
第二天的行程计划是一早从镇远古镇出发,目的地是凯里市,一路可以游览两个景点,隆里古城和肇兴侗寨;
隆里古城与其说是景点,倒不如说就是一个古朴的小镇,当地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未被商业化所侵袭,一个宁静安详的小镇。

从镇远古镇出来行车2个小时左右,突然出现一座汉式牌楼,在满是少数民族风情的贵州,它的出现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没错,它就是贵州很少很少见的汉族城寨;
隆里古城,虽说目前没什么人气,但它的来头可不小,它有着600多年历史,是明代“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所建造的军事屯堡。其中的居民都是明代军队驻扎在当地的后裔,在贵州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各种苗寨、侗寨、土司城星罗密布的地方,却有着一座汉族的城堡,难能可贵;

一个新兴的景点,还没有被过度开发,当然各种周边服务也不是很到位,不过,这样商业化也就没有那么严重,可以安安静静的走走逛逛。
没有游览图,也不需要门票,就门口这个大石头上雕刻着简单的地图,不过好在城堡不大,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慢慢的走走逛逛,1个多小时也就足够了;

虽然几百年来,多少也融入了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但依旧保留有浓浓汉族样式;

这飞檐挑梁,再现了明代中原汉族的历史遗迹;

城内是“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600多年来,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遥想当年,大批明军从中原背井离乡到达此地繁衍生息,才能有今天多民族融合的中国大西南,为先民的伟大付出致敬!

城里的建筑,有明显的汉文化的特点,比较一下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这里的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

这“千户所”,就是隆里古城的“市中心”了,所谓“千户所”,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千户是明代军队里的一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团长”,看来这个隆里古城还是一个团级单位呢,哈哈哈!
对了,千户所边上就是城隍庙,貌似只有汉族有城隍庙,少数民族城寨没见过;

全是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走在上面,深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龙标书院,应该是这里古时候的学校了吧;

书院里正堂中间就是孔子的画像,看来明代先民来此定居后,也是对后代的教育很重视的。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院门口要有那么大的一个水池,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防备战争时候燃起大火,用来灭火的,感叹先民的不易啊!

再来看看“千户所”内部吧,这是隆里古城最大的官了,和其他地方的古衙不同的是,堂内不是山海图,是大大的“明”字高悬,鲜明的军政一体特点;

防御地图,毕竟还是具有军事机构的职能,战时打仗,平时生产。感觉非常像现代的建设兵团;

古炮。明朝时,中国的火器非常厉害,红衣大炮,三眼火铳,都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

隆里古城里很多建筑内都有这样的壁画,据说是描绘的当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故事,可见先民对故乡的眷恋;

六百年来,这里的建筑在传统汉式建筑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

人聚了,戏开了,几多把式唱来了。人去了,戏散了,悲欢离合都齐了。上场了,下场了,大幕开了又笑了。
古戏台,演绎了多少生命的繁华和苍凉;

古城蜈蚣街,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
没明白为啥要铺成这样一个图案,是有啥寓意吗?

这是古城的城门之一。隆里古城的城门,都有一个和北京城门一样或者类似的名字,比如正阳门、承恩门、安定门等,从城门的名字里,可以看出先民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和眷恋;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正是旅游淡季,没什么游客,生态博物馆就没开放,所以,也不知道里面是展览啥的了;

隆里古城很多这样的“第”,就是府第的意思。这个是书香第,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是一个书香人家;

"关西第”,这个从字面上就看不出是啥意思了;

正阳门。正应了那句话: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城里不大,一个多小时就转完了,离开之前,绕着城墙走了一段,再次感受它那沧桑的历史;

发现这里的人很喜欢吃腊肉和腊肠,邻近年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腊肉和腊肠,看着就是那么香!

巧遇正在熏制着的腊肉腊肠,悄悄的从缝隙中看一眼……

很多民居都已经是危房,但也原汁原味的保留着那份古老的韵味,新与旧的交替,也正在这座古城中悄然上演着;

据说这里的鸭子很出名,偶遇一个店家在处理鸭子,作为一个从小在大都市长大的人,吃过无数次鸭子,却几乎没有见过给鸭子拔毛,蹲在一边看了很久,惹得村民大笑。但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气息,这是多么踏实、轻松和真实;

隆里古城也正在被开发着,也许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是下一个“西江千户苗寨”而被游客挤得满满当当,而我希望,这样古朴的古城,能够再多保留一会;

最后,老规矩,打卡照。
写在最后:
梵净山的大自然美景,镇远和隆里古镇浓厚的人文气息,都是此次旅行路上不可多得的收获。多彩贵州的魅力,不仅仅是秀丽的风景,还有它那独特的人文,这都有待于我在后续的旅行中去慢慢发现和感受。旅行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回望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忙碌, 为工作忙碌,为金钱忙碌,为他人忙碌,为何不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观赏下周围的风景,你会发现,一刻,你拥有了全世界。 那一刻见到的风景,只属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