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美国XP-79战斗机,靠撞击摧毁敌人

2021-07-04 22:31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二战时德军装备了火箭截击机,这种装备表现出很好的机动性,除了续航时间太短之外,其他方面均能满足作战需求。其实当时盟军部分国家也在研制同类装备,只不过没有量产服役罢了,美国早在1942年时就计划设计建造火箭战斗机了,那就是诺斯罗普XP-79。

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开始拨付大量资金到各军工企业,诺斯罗普公司也从中受益,诺斯罗普本人在1942年开始构思火箭截击机,他的设计在1943年时得到军方的重视,签订了原型机合同,被命名为XP-79。

XP-79与诺斯罗普其他一些飞翼实验机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实用机型发展,军方提出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想法, 那就是火箭战斗机将不依靠机枪、航炮等武器作战,而是用撞击的方式击落轰炸机目标。

XP-79采用飞翼布局,机翼前缘后掠,机身尺寸不算大,沿中轴线布置驾驶室,飞行员需要趴着驾驶飞机,驾驶舱正面有大面积的挡风玻璃,可以提供足够的正面视野,飞行员从机背中段的出入口进入。这种设计让飞行员很难观察后方,也不利于跳伞。

在驾驶舱的两侧是发动机舱,各安装一台XCALR-2000A-1型火箭发动机,单台产生8900N推力,在发动机舱下方安装4点式起落架,在尾部上方安装双垂尾,辅助飞行员更好的稳定飞行姿态。

该机采用镁合金硬壳式结构,正如前文所述,该机最初考虑了以撞击的方式攻击来袭的轰炸机目标,因此XP-79没有装备武器(至少第一架原型机上没有),蒙皮异常厚实,机翼前缘达到了19毫米,后缘部分3.2毫米,撞击是以机翼前缘完成的。

此处也有一些争议,有文章称XP-79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以撞击的方式攻击目标,以我们常人的理解来看这也确实不合理,但是航空史上确实出现过在飞机上挂一把大锤用来砸飞机的非常规操作,通过撞击击伤/击毁目标的案例也是有的,如果没有考虑过撞击的作战方式,又如何解释机翼前缘厚达19毫米的镁合金蒙皮呢,所以个人认为在设计之初确实有考虑过撞击的作战方式,只不过没有实际价值很快放弃了,这一点欢迎大家讨论。

XP-79B是第二架改进版本,它与XP-79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飞机放弃了可靠性不足且持续能力有限的火箭发动机,转而安装西屋 19XB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拥有6级压缩机,最初能产生1200磅推力,预计量产型将增加到1600磅。

其二是飞机彻底放弃了撞击作战,在发动机舱两侧各安装2挺12.7毫米机枪,飞机依靠速度快速爬升到合适高度并切入轰炸机群,寻找目标扫射后高速脱离并准备第二次攻击。与常规布局战斗机不同,飞翼布局给了战机更大的翼内空间,飞机燃油容量可达1100升,它能支持XP-79B达到将近1600千米的最大航程,对二战的喷气机来说已经非常可观了。

XP-79B在1945年9月首飞,此时二战已经结束,该机的首飞并不顺利,刚开始就因起落架问题而耽搁,升空后大约15分钟飞机陷入螺旋坠落,飞行员试图跳伞但被飞机撞击身亡,这次事故直接导致军方停止了XP-79的研发。

XP-79B战斗机空重26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932千克,机长4.26米,高2.31米,翼展11.58米,最大飞行速度880千米每小时,巡航速度770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1598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

二战美国XP-79战斗机,靠撞击摧毁敌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